沔阳县已更名仙桃市很久了,但,我只要一说到“沔阳”就会有一种特别温馨的亲切感,与“仙桃市”的时尚感是不一样的。可能是久居异乡而念旧怀古的情结吧!
仙桃市有个沔城镇,那里有清真寺、有莲花池,还有百听不厌的古老传说!沔城是曾经的沔阳的县城,奶奶的娘家就是沔城。父亲年轻时,常去沔城赶马(用马驮南来北往的生意人或走亲访友的游客,偶尔也帮人驮货)。产藕的季节他就从沔城挑藕回来卖钱。
小时候的我听说沔城有个袜子厂,觉得很新奇,特意和邻居姐妹走了十五里地,去沔城看人们用机器织袜子。再走回家已天黑,母亲埋怨说:“还以为你们去了武汉呢,怎么去了一整天啊?”
过了几天,和邻家姐妹一起去采桑叶喂蚕宝宝,即拿着镰刀钩桑树上的嫩叶给蚕吃。我们沿着通州河堤,向着去沔城的方向,边走边采,不知不觉就到了沔城。我很喜欢走沔城街上的青石板路,看沔城街上的各种青色古墙、古朴风格的民居、装饰有狮子或小鹿的寺庙及大小桥廊。这些古刹古风都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离开老家在外读书时,常和对沔阳有成见的同学理论:
“沔阳人满好的!沔阳人狡猾,哪里没有狡猾的人呢?沔阳人是很精明,但哪里的人不精明呢?”
“沙湖的盐蛋、沔城的莲藕,红庙的萝卜和酥饼都是特好吃的。”
过去听人说“奸黄陂,狡孝感,又奸又狡是汉川,不怕你奸,不怕你狡,抵不上半个沔牯佬。”对此心中老大的不平,非得找人家理论半天。“奸狡是精打细算的意思。做生意的人,谁不奸狡呢?”
奇怪的是,作为一个沔阳人,过去听到这些话,总感到不平和委屈,现在呢,听到这些反倒觉得亲切了。
小时候还听父亲讲,沔城由繁荣变衰败,是由一个叫唐罗志的人有意造成的。
说是在明末清初,沔城有个费散人,为人清高傲慢。他三十岁考上进士,却辞官不做,被皇帝称为“散人”。后来,沔阳州新来了个州官,名叫唐罗志,此人自恃才高八斗,也很自傲。但,初来乍到,也想博得礼贤下士的好名声。所以,他每天清晨去登门拜访,当面给费散人请安。费散人反觉得他打扰了自己的睡梦,老大的不高兴。
有一天早晨,唐罗志又前去请安,费散人不阴不阳地说:“州官大人,我人还安,就是糖锣子天天吵得我心烦。”因卖冰糖给小孩的人手里都敲着一面小糖锣,沿街叫卖,大家称这些生意人为“糖锣子”。他用“糖锣子”与“唐罗志”谐音,暗指这位州官吵了他瞌睡。唐罗志听了,心生不快,耿耿于怀。回衙后,唐罗志请阴阳先生查看风水,知道沔城是卧龙盘踞之地。大、小莲花池是龙的眼睛,八卦剅是龙的腰身,段堤口是龙的尾巴。州官怀着报复之心,派民夫挖掘八卦剅,以破坏沔城的“龙脉”。
可是,白天挖出的坑,到夜晚竟填满土,第二天早晨又恢复了原貌。民夫甚觉蹊跷,增添了挖掘工具,照常每天去挖,仍然是第二天又复原了。有天晚上收工后,他将自己的一把锹忘记拿回家了。转回去拿锹时,正好听见地下那条龙在对土地爷说:“好险啊,差点挖到我的头了。再挖深一点点,我的头就被挖破了。”民夫一听,赶紧拿着锹又往深里挖。不几下,挖出的泥土变成了红色。然后,瞬间,脚下的泥土全变成了红色。原来,民夫把龙脉挖断了。从此,沔城每况愈下,逐渐衰败,也再没养育出什么人才了。
难道以后这里真没出人才了吗?但不管怎样,如今我依然喜欢去沔城,到那里看看沔城的莲花池,食用沔城的藕!
只是好久没听到“天上九头鸟,地上沔牯佬”之类的调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