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四十余载的教育生涯中,最令我魂牵梦绕的,当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是一段浸润在油墨香里的独特岁月,承载着无数珍贵的回忆与深厚的情感,宛如一坛陈酿,愈久弥香,每每忆起,心中便泛起阵阵温暖的涟漪。
1983年,18岁的我怀揣着满腔热忱与憧憬,踏上了三尺讲台。那时的我,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眼中闪烁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期待,仿佛整个世界都在等待我去书写属于自己的教育篇章。然而,初登讲台,我便面临着一项新的考验——经常性地为学生刻印练习题和试卷。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技术并不发达的年代,能否尽快学会并熟练掌握刻蜡纸、印试卷的技能,成为了我能否在讲台上站稳脚跟的重要标志。
那时,我们几个年轻教师住在一口闲置的教室里,学校几乎成了我们生活与工作的全部天地。夜晚的校园静谧而安详,周末的时光也显得格外悠长,这些闲暇时间都成了我们出练习题和检测试卷的宝贵时段。每当完成出题工作后,我们便会怀着虚心求教的态度,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刻版和油印的技艺。
虽然在阅读《红岩》《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等文学作品时,我已经对刻版和油印有了初步的认知,并且在中学和大学的学习过程中,也对这门传统的印刷技术有了大致的了解,但真正当自己要亲身体验在钢板上铺上蜡纸,用铁笔一笔一划地刻版,在油印机上铺上刻好的蜡纸,一辊子一辊子地推出卷子时,才深知这是一项艰难而复杂的技术活。
先来说说刻蜡纸的过程,这与平时书写钢笔字、粉笔字截然不同,更像是一场指尖与纸张之间的精妙对话。刻写的关键,是要用铁笔精准地划掉蜡纸上那层薄薄的蜡,为油墨的渗透开辟通道,从而在下方的纸张上留下清晰的字迹。铁笔的构造十分简单,笔尖是一根尖锐的钢针,镶嵌在木制笔杆之中,看似普通,实则蕴含着大学问。在刻写时,力道的掌控至关重要。轻一分,蜡层无法完全剔除,印出的字迹便会模糊不清;重一毫,蜡纸下的纸张就会被划破,导致油墨渗漏,在试卷上形成一团团碍眼的黑点。不仅如此,在刻写直线时,还需特意在中间断开几处,这是为了防止在印刷过程中,蜡纸因直线处的张力而断裂。
当铁笔在蜡纸上缓缓游走时,蜡纸必须与钢板上的斜纹完美契合。随着笔尖的划动,白色的蜡屑簌簌落下,我需要不时停下手中的笔,轻轻将蜡屑吹去,以免影响刻写效果。这一过程中,专注力必须高度集中,尤其是临近尾声时,更要慎之又慎,稍有疏忽,就可能功亏一篑。一旦出现刻错的情况,补救的过程既考验耐心又充满挑战。小心划燃一根火柴,然后吹灭火苗,把火柴头凑近蜡纸,用火柴头的余温,将刻错处的蜡纸重新熔化,待其冷却凝固,再小心翼翼地重写。此时的蜡纸本就脆弱,经过二次处理后更是薄如蝉翼,稍有不慎,整张纸就会破损,之前所有的努力便付诸东流。
想要刻出美观的字迹,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时间的反复练习。每次刻写前,我都会全神贯注,在心中对整张试卷的布局进行细致规划:要容纳多少内容,字间距如何安排,标题与正文怎样排版……蜡纸上细密的小方格,如同无声的向导,辅助我将字迹排列得整齐有序。在无数个日夜的练习中,我的手指常常被铁笔磨出茧子,但每当看到自己刻出的字迹逐渐变得工整、美观,心中便充满了成就感。
蜡纸刻好后,便进入了紧张而又充满期待的油印环节。
油印同样是一门技术含量极高的手艺。轻轻抬起油印机的纱网,将刻好的蜡纸平整地铺在纱网下方,将蜡纸四周固定好,再在油印机底部整齐地放上一摞白纸。一切准备就绪,按下纱网,手持沾满油墨的胶皮辊子,在纱网上匀速滚动。随着辊子的移动,油墨透过蜡纸上刻出的痕迹,稳稳地印在白纸上,一份份练习题和试卷就此诞生。
记得那时候,学校的油印室就在楼道下面一处逼仄的空间里,狭小的空间里摆放着一张破旧的课桌,桌上放着油印机。打开油印机的盒盖,左半边是油印机的主体,右半边的盒里是印油和辊子。油印室没有窗子,室内永远充斥着刺鼻的油墨味。每一次走进油印室,那浓郁的油墨味便扑面而来,仿佛是在提醒着我们这项工作的艰辛与重要性。印刷的时候,一般是两个人协作,一个人负责印刷,另一个人在印完一张后帮助把纸掀过来。技术熟练,配合默契,效率就会很高。
这种刻版印刷练习题和试卷的工作,遇到期中或期末考试,工作量会大幅提升,工作强度也会加强。由于学校只有一台油印机,好多老师都会出复习题,油印机就会连轴转,印刷的老师就得排队等候。而我们这些住在学校的年轻教师就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利用晚上或者周末时间就能完成印刷工作。在那些忙碌的日子里,我们常常在昏暗的灯光下,一边刻着蜡纸,一边交流着教学心得,虽然辛苦,但也乐在其中。
随着经验的不断累积,我的刻版技术不断提升,不仅能熟练地运用正楷刻版,而且仿宋字体的运用也能得心应手。油印水平也是日益精湛,不仅印刷出的字迹清晰,而且能够清晰印出的试卷数量也能达到几百份。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试卷,心中充满了自豪,仿佛看到了学生们在这些试卷中汲取知识、不断成长的模样。
后来,我在学校还组织成立了学生文学社。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我会不定期地将学生的优秀作文印刷出来,订成《学生优秀作文选》,分发给学生观摩学习。在制作这些作文选的过程中,我同样运用了刻版和油印技术。从挑选文章、排版,到刻蜡纸、油印,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我的心血。当看到学生们拿到作文选时那兴奋的神情,听到他们对作文选的喜爱和赞赏,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这些油墨飘香的作文选,不仅承载着学生们的文字梦想,也见证了我们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时代的发展,打字蜡纸出现了,铁笔、钢版和蜡纸逐渐被淘汰。打字蜡纸本来是配合打字机来使用的,然而在那个时代,大多数中小学还没有配备打字机,因此打字蜡纸更多地被用来取代刻字蜡纸。打字蜡纸相较于刻字蜡纸来说,使用更加方便,效率也更高。原来刻版需要铁笔、钢板和蜡纸相互配合,有了打字蜡纸后,一张蜡纸就基本能够搞定。取一张打字蜡纸,在其上用普通圆珠笔正常书写即可,书写的过程就相当于原来的刻版过程。写完了,撕掉蜡纸下面的衬纸,把蜡纸贴在油印机的滤网下面,就可以进行印刷了。
虽然打字蜡纸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印刷流程,但我依然怀念用铁笔刻蜡纸的那段时光,那是一种充满温度和质感的手工制作过程,每一笔都蕴含着独特的情感。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刻蜡纸、印试卷早已被现代化的印刷技术所取代。激光打印机、复印机等先进设备的出现,让试卷的制作变得更加便捷、高效。然而,那段浸润在油墨香中的岁月,那些全神贯注刻写、小心翼翼油印的时光,永远是我教育生涯中最温暖、最难忘的记忆,值得我用一生去珍藏与回味。
每当闻到淡淡的油墨味,我的思绪就会不由自主地回到那个充满激情与奋斗的年代,仿佛又看到了自己在昏暗的灯光下,手持铁笔,专注地刻着蜡纸;又看到了和同事们在油印室里,相互协作,忙碌地印着试卷。那些岁月,不仅是我个人成长的见证,更是一个时代教育发展的缩影,它们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