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飞 冲 天
6月6日,省作协“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培训班32名党员、以及其他市县文联和作协的同志共同走进中国航天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摇篮”——红光沟航天六院旧址,追寻红色遗迹,回顾航天六院三线建设的历程,感悟推举中国航天事业的精神动力。“红光沟航天六院旧址”是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两辆大巴抵达目的地来到六院大门口,迎接我们这个参观团的讲解员从身着服装上看就显得十分精神、有活力。她握着我们的团长省作协秘书长王晓渭,热切地自我介绍道:“我叫王嘉塬,接上级电话指示说,要我亲自接待并做好省作协这批客人的讲解,我义不容辞。”王嘉塬同志的几句自我介绍及随她进入第一个展区的开场白,我发现眼前的这位较先前在其他地方见到过的讲解员相比,很不一般:她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从话语中感受到她热爱航天六院,同时看得出她热爱事业、热爱观众的情感品质;从她的讲解良好可以看出其文化素质和知识修养,不仅自身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公众形象,嗓音条件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显得技高一筹。她善于与观众交流,而且能清楚、准确、熟练地回答观众随机提出的问题。抓住了每一个观(听)众专心听取她中国航天事业的艰难起步到飞速发展的心——
凤县“红光沟航天六院旧址”前身为067基地,诞生了我国第一台远程火箭发动机、第一台姿态控制发动机等多项航天第一,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的重要发源地,2019年11月,被认定为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
红光沟航天六院旧址位于凤县凤州镇,始建于1965年,绵延21公里,是我国唯一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我国航天系统内首个建成投产的三线基地,被誉为“我国航天液体动力之乡”。是我国“三线”建设时期唯一的航天液体动力研制基地,这里诞生了我国航天史上多个第一:第一台远程火箭发动机、第一台姿态控制发动机、第一台高空二次启动发动机、第一台载人航天发动机、第一台大推力无毒无污染绿色环保发动机……在这里研制的各型号发动机圆满完成了以我国“导弹武器”“载人航天”“北斗导航”“探月工程”为代表的重大航天发射任务,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这里研制的各型号发动机圆满完成了以我国导弹武器、载人航天、北斗导航、探月工程为代表的重大航天发射任务,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它独特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科技价值、历史价值,推动和促进旧址保护利用开发工作迈上崭新的台阶。
一幅幅原境照片,一台保存完好的设备,一间间陈列“宝贝”的展室,向我们诉说着当年建院的艰难和今天中国航天事业立于世界最先进行列的辉煌。红光沟航天六院旧址形成了“一条红光沟,两代发动机,服务三大总体院,四个核心区,应用于弹、箭、星、船、器五大领域”的事业格局,充分体现了航天液体动力事业“三线”建设时期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这条不为人知的小山沟名为红光沟,代号067,是中国航天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摇篮”,是我国航天“三大精神”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这里,诞生了我国第一台远程火箭发动机、第一台姿态控制发动机等无数个航天第一。
这里所有的原物,大到几百吨、小到绣花针,每一件原物(或复制品)都承载着国家兴亡的重任,就连当年“红光沟,代号067”选址,还有很多的动人的故事,也见证着这里的伟大和绝对保密:“你看看这车票,写的目的地是‘凤州’,想想杭州、广州,哪个不是好地方?”1965年春节刚过,在开往凤州支援“三线建设”的火车上,一群“三线人”热烈议论着。火车跑了两天两夜,下车后,在三面环山、积雪覆盖、寒风肆虐、道路坎坷的现实面前,一行人对凤州的美好想象化为泡影。而在这群“三线人”到来之前,已有一支“先遣部队”体验了进山工作的艰辛。作为067基地的选址人员,姜福来是最早来到凤州的一批人之一。
“我们当时一听要去凤州,觉得挺好的,感觉名字里带‘州’的地方应该都不错。没想到这地方贫困落后,什么都没有。”回忆起过去,1966年从北京的101所来到沟里的雷茂长如是说。而谈起当时的生活场景,一位科技工作者曾写过这样一首诗:“竹竿架起座座房,竹帘一挂就当墙,墙上开洞当窗户,泥巴抹墙两面光,莫道房间太阴暗,同志个个心里亮。”而即便如此,从城市来到山村的最初的“三线”建设者并没有太在意生活条件的困苦,他们住在由竹帘抹泥而成的茅草棚里,一边工作一边生活,觉得充实而快乐。
“航天是整个国家‘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而承担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的067基地又是航天‘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发展航天,动力先行”,时任七机部一院科技部规划处处长钱维松在接受采访中说道,那时七机部对067基地的选点非常重视,在国家作出“三线”建设决策没多久,一支为067基地选点的队伍就出现在秦岭山中。当时选点遵循的是保密、安全、可靠,要靠近铁路线,但又不能太近,要有山、有水、分散、隐蔽,后来又加了一个“进洞”的原则。经考察后,秦岭深山的沟壑峡谷间无疑成为较理想的地方,由此,这个当时被称为凤州的地方也就成为了他们的最终落脚点。而笔者了解到,最初这条沟并不叫红光沟,是“三线”创业者来到此地后,当地政府特别成立了“红光公社”,红光沟的名称才随之诞生。
1965年1月,秦岭南麓凤州山沟里,来了一支神秘的地质队。这支来自第七机械工业部的地质队,一行22人一路上不停地勘察、记录,他们在为我国建设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选址。几经调研踏勘,他们最终将狭长的红光沟确定为067基地的最佳选址。“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儿安家,祖国要我守边卡,扛起枪杆我就走,打起背包就出发……”1965年,上万名“三线人”远离城市、远离妻儿,挤火车、乘汽车、徒步行,来到秦岭腹地的红光沟建设067基地。50多年来,他们挥洒热血,奉献青春,研制出的发动机为我国“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等重大工程提供不竭动力,铸就了中国航天液体动力事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辉煌历程。
1965年1月,姜福来初到凤州山沟,寒风凛冽、荒草丛生,几条进山的土路泥泞不堪。他住在土墙砌的房子里,几十块土坯摞在一起,铺些麦草秆就算有床了,一日三餐除了萝卜就是炒包菜……但他和一起来的同志们从未忘记肩负的使命。
“身居茅屋胸怀祖国,脚踏荒山放眼世界。”基地建设初期科研人员写下的这句话,正是姜福来这群“三线人”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
“既然工作需要,我就是搭上性命,也要保证完成任务!”067基地原发动机生产厂副厂长王本兰下定决心。在没有基本通信和交通设施的情况下,王本兰带领一群人手拉肩扛,渴了喝河水,饿了啃窝头,三班轮流倒。终于,一条基地交通的大动脉在1965年9月底提前完成。
生活条件差人能克服,但精密的科研设备不容受损,修一条运送设备的好路迫在眉睫。1965年,第一场建设“硬仗”打响:3个月修一条18公里长的公路。
1969年6月,067基地建成投产,成为我国航天系统第一个建成投产的“三线”基地。整个基地绵延21公里,建成了研、试、产、管、服功能配套齐全的综合性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形成了“一条红光沟,两代发动机,服务三大总体院,四个核心单位,应用于弹、箭、星、船、器五大领域”的事业格局。
1993年,067基地从凤县搬迁至西安,2001年12月3日,经国家批准正式更名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对外名称为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现已成为国内唯一的航天液体动力专业技术研究院。067基地虽然从红光沟迁出,但一些留存在此的科研试验设施依旧承担着国家重点型号研制任务并将长期使用。几十年来,宝鸡人尤其是凤县人,与航天人结下了深厚感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传统精神一直在这片土地上延续。
从秦岭深处的不毛之地到成为中国航天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摇篮”;从荒凉闭塞的穷山沟到拥有尖端技术的067基地;从1965年到1993年,长达28年的征程让这里发生了蝶变,一跃冲天。在以067航天基地旧址为依托打造的航天精神文化园区,大家更加坚定了向航天液体动力事业三线建设的辉煌历史中英雄学习,决心用积极做好各自工作的优异成绩,感谢067航天基地的英雄们!感谢通过八个场馆的丰富图片和获“航天贡献奖”的王嘉塬讲解员的解说,学习了中国航天液体动力发展历程,感悟航天精神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