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谢守毅的头像

谢守毅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1/25
分享

骄傲 自豪

汉江边的石泉县城,城南的一条老街还保留着明清时的建筑风貌,曾是商贾云集的商贸一条街。夜幕降临,一轮弯弯的月亮挂在城门楼上,点亮整个古城的人文故事。古朴幽静的老街上,青砖灰瓦的小楼与东西城门、禹王宫等古建筑仿佛浑然一体。

街道两旁满是飞檐翘角的马头墙和青砖黛瓦的四合院。这些徽派建筑,展现出悠远沧桑的历史感和质朴淳厚的气韵。青石板铺成的街道上,吆喝声此起彼伏。彩灯装点的老街上,雕刻着故事的门楹在岁月的长河中低语,见证时光流转的小窗将上演过的悲喜妥帖安放,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吸引游客驻足。

一缕秋风穿过尘世间,黄昏的老街充斥着满目色彩,给人无限遐想。街道两旁,店铺一家挨着一家,几家店外排着长队,生意火爆。汉服、旗袍走秀、火狮子、舞龙、汉调二黄、花鼓戏入眼入耳。恍惚间,昔日的场景犹如一幅画卷徐徐展开。老街的游客中心设在一个大庭院里,牌楼别致,牌匾上有四个篆字:赏石听泉。西门内不远处的石泉县署,门头引人注目,木梁飞檐,色彩斑斓。

汉江奔流,石上清泉,群山如黛,勤劳的石泉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每日清晨,巷尾老爷爷准时开张卖鼓气馍,香味在老街弥漫。卖鱼虾的小哥早早就提着竹篓开始吆喝。石板路上散落着曾经的记忆碎片,漫步在悠长的巷子里,我总忘不了儿时那一声声亲切的呼唤。伴着旧时光,老街被喧嚣与繁华唤醒。夕阳西下,小猫在窗台上眯着眼,孩童坐在家门口的台阶上,整条街有了静谧悠长的气韵。老街的南门外是奔流不息的汉江,沿着江边青石板铺设的小径就来到历史悠久的红石包码头。石泉是当时秦岭深处的商贸重地。当年,来往的船只都在此停泊靠岸,秦岭的山货从这里登船,顺流而下直达武汉三镇,长江中下游的日用百货通过船运抵达石泉,再运往各地。

明亮的灯光照在江面,缓缓流动的江水和不时掀起的白色浪花,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丹江与江边的船帮会馆,儿时在丹江边玩耍的记忆喷涌而出。我想,没有一条河流不是孤单地行进,不断向前奔腾。看着蓝天,我的思绪又回到了眼前的这条老街。千百年来,老街历尽沧桑。幸运的是,老街并没有在时间飞逝中渐行渐远。这条见证历史的老街默默地把时光的记忆收藏起来,因为她相信,听汉江水声的人终将会遇见无数场惊艳晚风的浪漫。当太阳缓缓放下刺眼与骄傲,流云沾上了满身油彩时,老街在一层琥珀色的晚霞里准备打烊。我挥一挥手,与老街道别。此刻,山风仍与江水交响,在我耳旁回荡。

了解石泉,尤其是这座明清古城、江西会馆、禹王宫、古戏楼等诸多古建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石泉明清古城与那里面的老房子,不仅仅是建筑,更是一种情怀,一份记忆,与其说喜欢古城老街不如不说更喜欢那份独特的宁静与质朴。

这座老街,是目前陕西省保存最完整的明清的古迹之一,有着1460年的历史。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东西两座城楼,江西会馆、古县衙还有古戏台。老街旧巷,青砖瓦灰写满了岁月的悠长。踏上那青石板路,仿佛穿越回了古代,两旁的明清建筑错落有致,飞檐斗拱,雕梁画栋。走到这里,即可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气息。似乎每一块儿石砖都承载着岁月的故事,每一扇门窗都透露着往昔的繁华。

今天的石泉明清古城,增添了许多特色的小店,摆满了琳琅满目的老物件。还能看到当地的手艺人手工制作的一些精美的刺绣、竹编、还有一些传统的糕点铺,芝麻饼、鼓气馍等等特色美食。最让人欣喜的是,这还有几处拍照的好看的一面。随便一个角落都能拍出满满的复古感和文艺范。

老街与老房子,他们不仅仅是建筑,更是一种情怀,一种记忆。普通的县城里藏着人间烟火和无尽的欢喜,愿你也愿我繁华落尽时,仍爱着这人间烟火。

自从这座明清古城被列为国家“AAAA”级景区和“陕西省非遗文化保护单位”以来,当地政府又根据非遗文化的模式进行了恢复性的改造,如今的明清古城在原来的基础上,不仅增加了新的元素,而且补旧翻新了景点特色。经历了10年高起点规划,按照传历史文脉,促四态融合的理念和保护文物、修新如旧、修旧如旧要求,经过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建设,现在我变成了外美内秀、形神兼备、古韵犹存。

石泉明清古城是历史古迹和有价值文物,是石泉历史文化研究和现代科技文化创新、发展的依据,它不仅是历史文物是我县道德教育的好教材,对加强德育教育,以德治国具有重要的意义,更是保护好历史文物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这些古迹和文物是先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具有正史、借鉴及教育等重要作用;是古代文化最直接的反应,因此加强文物保护,也能够间接的推动经济的发展。

我为“陕西省非遗文化保护单位”的石泉明清古城而骄傲自豪!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