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已尽,冬又来,又到了百花凋谢时节。回家途中,不期然在路旁的篱笆上,看到了紫眉豆。串串肥厚的紫色豆荚,挂满藤蔓稍头,迎风摇曳。
眉豆又叫梅豆、扁豆、南方多称“刀豆”,为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小叶披针形,豆荚长椭圆形,呈扁平状,微微弯曲,长得确实有点像人的眉毛。以前在北方农村,几乎家家都有种植,随便在墙角扔几粒种子,就能长出一大片。大多数的蔬菜,到了秋季以后就会慢慢枯萎,而眉豆则不同,只要不是突然大降温,它们是天气越冷,就越开花结荚。待到秋风起,它们就会开出或白或紫的花,一串串的非常好看,也算是墙边的一道风景了。
在农村,豆角类的蔬菜很常见,眉豆其实也属于豆角的一种。眉豆春种夏收、也有夏种秋收的,它们大量上市的时候,也正是蔬菜青黄不接的时候,而且采收期长,能从夏季一直采收到秋末,甚至可以吃到初冬。眉豆按豆荚颜色,可分为青眉豆、紫眉豆和白眉豆。青眉豆豆荚扁平、脆嫩清香、紫眉豆和白眉豆类似,肉质肥厚,煮熟绵软。
眉豆与其他豆角最大的区别,就是它带有一股特殊的清香味。不喜欢的人,闻到它的味道,就会躲得远远的;而喜欢它的人,一闻到就食欲大增。我就属于后者,小时候不喜欢吃眉豆,也闻不惯那种味道,觉得和小茴香一样,都有股子臭虫味。后来,在父亲“挑拣饭茬儿”“挑三拣四”的数叨下,开始尝试着吃眉豆,吃得多了,竟欲罢不能。
小时候在农村,常听邻家老奶奶讲以前的艰苦岁月。在那个年月,生活条件差,没有杂交玉米,麦子也很少,高粱、谷子、红薯等粮食产量低,而眉豆生命力顽强,藤蔓发达,也特别能结荚,很多乡亲都爱种植。有院子的,就种在院子角落里,没有院子的,随便在房前屋后找块空地。当粮食不够吃的时候,眉豆可以用来充饥,曾是“救命粮”“救荒菜”一样的存在,当年不少人家会将它们焯水后,晒制很多的眉豆干,留着冬季吃。
那些年,我家的境况不好。老奶奶就住在我家南边,头发花白,和蔼可亲,脾气也挺好,就是说话有点絮叨。她经常坐在房顶上干农活儿,有时也会顺手扔下点花生、红薯干,或者房顶上晾晒的一些能吃的东西。特别是夏天,偶尔看到西北方向的乌云滚滚而来,她便会用一口纯正的家乡方言,急切地吆喝我母亲:“老天爷,黑锅底来了,良么着(赶紧)拾掇拾掇吧!”记得老奶奶家门前,有一眼街坊四邻共用的水井。井旁是老奶奶家的小菜园,里面种着北瓜,蔓菁、萝卜之类的蔬菜,用树枝扎成的篱笆墙上,则爬满了或青绿、或紫红的眉豆。老奶奶任其自由疯长,也从不打农药,她常对我母亲说:“这眉豆、北瓜、蔓菁都是自家种哩,熟了就直接摘了吃,也甭打什么招呼!”直到后来,邻家老奶奶去世多年,门口的水井也填埋了,那一架架的青眉豆、紫眉豆,也很少有人再种了。
秋天正是吃眉豆的季节,就算入冬后,也能见到它们的身影。而我最喜欢吃的,就是那种紫蔓、紫花、紫豆荚的眉豆。辣椒炒眉豆,越辣越好吃,就着刚蒸的玉米面饼子,一顿能吃好几个;而“眉豆炒肉”则是一道农家小炒,脆嫩清香,搭配五花猪肉简单翻炒,又鲜又香。对于眉豆的做法,其实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都差不多。取新鲜眉豆,摘掉两边筋丝,洗净后用斜刀切成片,或切成细丝。起油锅,待油热后放入葱姜丝爆香。喜欢吃辣的,多放点辣椒,喜欢吃肉的可以放点肉片,接着放入眉豆煸炒,翻匀后放适量细盐、味精或鸡精。炒眉豆必须要焯水,在水中由紫色变绿色时捞出,过一下凉水即可。直接生炒眉豆不易熟,炒得不熟,就容易导致食物中毒。
离开老家多年,很少能吃到眉豆了。前几年,单位安排我到西寺庄村下乡,曾在老支书家住过些许日子。当时正值深秋,院里的柿子树上,叶子早已落尽,枝头挂着红彤彤的磨盘柿子,门前堆满大大小小的老北瓜。刚想让大娘给做北瓜饭,老支书却笑着告诉我,这些老北瓜是家里吃不完剩下,准备拿来喂猪的。好生尴尬,看来咱农民的生活,是真的富裕了!最后,还是老支书从湖里网来鲜鱼,大娘在灶台上炖杂鱼、蒸米饭。当然了,饭桌又岂能少得了“眉豆炒肉”这道菜。
就在离院门外不远的地方,我看到一架紫眉豆,正顺势爬上墙头。豆荚饱满,紫莹莹、密匝匝挂满了藤蔓,孩童般无忧无虑地随风摇摆……
2024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