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西河柳的头像

西河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2/14
分享

欻巴儿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少有商品玩具,那时的玩具多是自己动手造出来的。于是,就有了泥巴子弹、泥巴小鸟、泥巴汽车,有了木头手枪、木头弹弓、木头陀螺,还有了用旧书纸折成的“四角儿”、用自行车链条制作的“火柴枪”、用猪骨头做出的“巴儿”……小时候,“欻巴儿”可以说是最廉价的游戏了,只要有石子,有骨头“巴儿”,就能随时席地而坐,玩个痛快。

歘巴儿,其实是乡下女孩子们喜欢玩的游戏。“巴儿”多用石子磨制而成,大小如青杏,打磨得圆溜溜的。用石料磨“巴儿”,伙伴们称之为“裁巴儿”,先拿小榔头敲掉石子棱角,继而打制成坯子,然后慢慢磨光。石头“巴儿”一般需要五个,也有用十几个的。玩的时候,三四个人轮流“歘”,而且边歘边拉着长声唱曲儿,“一儿来,你一儿,俺一儿,黄鼬,拉鸡儿;二儿来,二月二,去捎信,捎不到,三月庙……”“歘”的动作要和上曲儿的节奏,“歘”到“十”后,再从“一”开始重复。还有一种玩法,相对简单,比较适合小孩子们玩。拿出5个“巴儿”,抛起1个,这个被抛起的“巴儿”称之为“头头儿”,然后一个一个往下扣,扣完4个,再一把收起来,同时嘴里也要唱曲儿,“浇大麦,浇二麦,浇小葱,和菠菜;东拍拍,西拍拍,拍个巴掌收上来。”

“歘巴儿”讲究的是眼疾手快,大小适当的石子十多颗,先随意一把撒在地上,然后拣一颗上来,抛向上空,同时从地上抓几颗石子在手中,然后手心向上,接住即将落下的那颗石子。这样一直把地上的所有石子抓完,规矩自定。倘若在抓地上石子的时候,碰到了其他的石子,或者没有接住落下的石子都算输。玩的花样也很多,为了延长抓地上石子的时间,往往手上那颗石子被抛得很高,要求做到眼手合一。“歘巴儿”的时候,大家都是席地而坐,石子抛到哪儿,屁股就贴着地面“刺啦刺啦”移到那儿。很多裤子屁股后面的破洞,都是在这种情况下造成的。

除了石头“巴儿”外,还有骨头“巴儿”,一副4个或6个。骨头“巴儿”是猪后鞧的腿弯处,控制后腿关节活动的两块骨头,三四厘米见方。攒骨头“巴儿”不易,大多是在腊月或正月里。也只有在杀猪、煮肉拆“肘子”时,才能得到,不过猪肘子一般都是要留到正月家里来且时,拿出来当下酒菜待且的。这也许是孩子们都乐意在父母煮肉时,围在灶台前吃拆骨肉的原因了,除了一饱口福外,还能留下骨头“巴儿”。

骨头“巴儿”的玩法与石头“巴儿”不同,不兴唱曲儿。歘骨头“巴儿”要“歘”分,歘到10分后,再根据“巴儿”的形状,由“花”翻到“平”,再翻到“坑”,最后翻到“肚”。骨头“巴儿”有6个面,常用的也就是“花、平、坑、肚”4个面。“坑”和“肚”分值一样,“花”和“平”分值一样;大头、小头其实也算两个面,小头朝上竖起来称之为“小猴”,非常难得;大头朝上竖起来称之为“大猴”,几乎不可能。所以小猴、大猴的分值极高,单抓一个小猴就是50分,大猴出现一次就是满级100分。

歘巴儿时,要将石子“头头儿”高高抛起,然后翻地上的“巴儿”。翻完之后,“歘”在手里,还要接住上面落下来的“头头儿”。只要技术过硬,保证每次抛起的“头头儿”都能接住,就能一直玩下去。后街有一“张”姓同学,上学时书包里总带着一副骨头“巴儿”,而且“歘巴儿”非常厉害。每次他都把“头头儿”抛起老高,如此一来,便有充裕时间翻地上的骨头“巴儿”,偶尔还能一次翻两三个。除了猪骨头“巴儿”外,还有小巧的羊骨头“巴儿”,看起来袖珍可爱。它们的玩法和猪骨头“巴儿”一样,只不过村里养羊的极少,能得到一副羊骨头“巴儿”,更为不易。

那些年来,我一直都是玩同学们的骨头“巴儿”,直到初中毕业,都没能攒够一副属于自己的骨头“巴儿”。如今不惑之年已过,生活条件好多了,餐桌上经常出现鸡鸭鱼肉,偶尔看到猪骨头“巴儿”,心情茫然地端详一番后,也就随手扔到了垃圾篓。

少年的青葱岁月,一去不复返。就像捧在手中的骨头“巴儿”,一旦错过或失去后,就再也无法寻觅了。

2025年1月2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