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徐怀远的头像

徐怀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2/15
分享

老家过年习俗

我的老家是皖北一个小镇,过年有其特有的习俗。

临近年关,打工人从天南海北回到家乡,腊月到处是喜庆的氛围,集镇上到处是彩虹门。腊月二十六、二十八是喜期的高峰,有男女结婚、孩子百日宴、老人过寿,还有男孩剪鸭尾女孩剪满发的宴席。2010年之前,皖北生孩子吃喜面办喜宴,女孩9天、男孩12天办,但是那样时间短,婴儿太小、孕妇还在月子里,不方便。现在普遍扩展成“满月酒”,也有扩展成100天的,称为“百日宴”。老家更神奇,不管啥时生得孩子,都在节假日或过年期间办喜宴,这样人多热闹,也能收到更多份子钱。

办宴席收份子。男孩剪鸭尾女孩剪满发是最近几年皖北老家的新潮流。过去农村老人过寿多,孩子过生日少,如今打了颠倒。老人过60、66、70岁的寿,后有种说法过寿就等于给阎王爷报告岁数容易上名单死去,慢慢的老人过寿办宴席少了,即使过寿也要80岁以上。男孩出生后,脑后勺留一撮毛,待到六岁八岁时办酒席剪掉,俗称剪鸭尾。家有男孩剪鸭尾收份子钱,那女孩家庭也不傻不能干吃亏,整仪式办酒席,称剪满发,有的家庭干脆直接办“生日宴”。城市孩子过生日是自家人吃蛋糕,农村孩子大张旗鼓过生日就是父母想钱。如今农村上份子低于两百元拿不出手,亲戚之间三五百元,兄弟姐妹之间都是上千元。各类喜宴,在集镇上周边邻居也要上份子,美其名曰礼尚往来。农村人说过年就是过钱,花钱如流水,碰到一天几起喜期,一家人分身乏力,只能托人先上账。

皖北,吃酒席俗称“吃大桌”。过去农村办宴席多在自家找大厨做饭,从左邻右舍借大桌子办宴席,故吃席叫“吃大桌”。如今集镇上开多家气派饭店,今天李家办事明天张家办席都在饭店包桌,份子钱在流动,最终被饭店赚走。皖北的酒席很特别,先上牛肉片、大虾、豆角、皮蛋等四荤四素八个凉菜,接着上芹菜肉丝、青椒肉筋、麻辣鳝鱼等六个荤素搭配的热菜,随后上肘子、红烧肉、整鸡、整鸭、整鱼、四喜丸子、木耳汤、甜汤这类有肉有汤的盘菜,最后上馒头。有的宴席开席晚、上菜慢,凉菜热菜先吃光、最后的盆菜堆满桌子几乎没动筷子。

当然,皖北人喝白酒也厉害,古井贡酒、口子酒都是酒席上标配。宴席菜量足、口味偏辣偏重,吃的大快朵颐,成为皖北宴席特色。最后桌上盆盆盘盘的剩菜,显示主人的宴席水准,别担心浪费,都被食客打包走。打包回来的素菜荤菜混在一起加热,成为“烩菜”,蘸馒头吃特香——打工人在他乡吃不到这类美食美味。

上份子吃几天酒席,接着就到除夕,农村称年三十。年二十九傍晚或三十一早,张贴春联。我用毛笔沾墨汁手写几幅春联图喜庆,大部分家庭直接买印刷春联。皖北过年数除夕这天最热闹,中午正餐最隆重,丰盛程度等同于北京晚餐年夜饭。这就是网上那个梗,“安徽的年夜饭是中午吃的”。中午张罗满满一桌饭菜,一家人围在一起有说有笑吃团圆饭。餐桌离不开整条鱼,讲究年年有余,图个喜庆。

吃过午饭,母亲和妻子包“扁食”,一种类似饺子的食品。粉丝、豆皮、豆芽加少许青菜在一起切碎搅拌做馅子,用面皮包成半月状。关于馅子,有的家庭加少许中午剩的素菜或肉丁,扁食馅整体偏素菜。包的扁食多,要连续吃几顿呢。

傍晚,煮扁食,一个个扁食漂浮锅里。晚餐,吃扁食和中午剩菜。因为节前连续吃酒席,加之午餐吃得丰盛太饱,傍晚吃扁食去去肚里油水,扁食清淡爽口,味道不错。

吃过扁食,夜色笼罩,集镇上空五颜六色的烟花绽放,空气里弥漫着爆竹的烟硝味。靠近7点,我和妻子先看看新闻联播再看春晚。天冷,家里没有打牌打麻将的习惯,我没有熬夜看完春晚的习惯,10点前就睡觉了。半夜被爆竹声吵醒,那是零点密集的爆竹燃放声。

鞭炮隆隆辞旧岁。除夕,从早到晚鞭炮隆隆:一早开门放炮、早餐放炮、午餐长鞭炮、晚餐放炮放烟花,睡觉放炮放烟花。因为每家每户吃饭有早有晚有先有后,可谓全天鞭炮不断。集镇不禁止燃放,时代发展,集镇上有钱人家多,长鞭炮、箱装烟花很受欢迎,燃放时间长而响。

春节一早开门放鞭炮,早餐还是吃扁食,这和其他地方有明显区别的。春节最重要事情,长辈给小孩子压岁钱,百元大钞在孩子手上过过瘾转交大人,母亲会单独给小孩子10元放身上“压腰”,让孩子买自己喜欢的物品。

初一又称为春节,南方很重视这天仪式感,而在皖北春节这天比除夕氛围淡了。初一傍晚,母亲会对玩鞭炮的孙辈说,年跑远了。母亲眼神里或多或少有年复一年时光老去的味道。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