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徐继胜的头像

徐继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2/14
分享

魏晋风度的迷人与迷茫

人年轻的时候,大都喜欢魏晋风度,喜欢什么呢?这帮人太酷了。刘伶赤身裸体地待在家中,客人来访,责其无礼。刘伶却说:“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你为何钻进我裤中来?”那个时候的名士(全是世家大族的知识分子,不差钱)吃一种药五石散,吃了后全身燥热,穿衣服就很难受,估计刘伶刚吃药不久,所以就裸了。最精彩的是刘伶的解释,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这是典型的道家口吻,不夸张就不会表达了。庄子说一个大椿树,以八千年为春,八千年为秋。李白说愁,就说“白发三千丈”。道家的眼界很大。儒家低头人间,道家仰头世外。经过刘伶的解释,不是自己无礼,而是客人无礼。让人感到刘伶具有很高智慧。这个小故事,透露几个信息:魏晋风度的名士们不守儒家礼节,博学多智,持道家价值观,爱吃药。

刘伶还特别爱喝酒,让一个佣人扛一把锹跟在自己后面,在哪里醉死,就让佣人在哪里把他埋了。生死不敌一碗酒,多么潇洒的人生态度。道家认为,生命来源于“道”,死后归于“道”。人的一辈子就像出门回家一样,没啥了不起。倒是活着的时候,要让自己快活。

但是,我们不能只看热闹,还要看出里面的门道。炫酷的背后,是一场文化斗争。

名士们有个标配:干三件事,主要看三本书。干三件:喝酒、吃药、谈玄。主要读三本书:《老子》《庄子》《周易》。谈玄的话题,就从这三本书上来,中心话题是:有和无的关系。谈这个话题,还有个好处,因为避免谈时政,不会犯政治错误。道是万物之母,道是“无”。道家主张“无中生有”。哲学很玄,但是并不脱离日常生活。其实,我们可以把有和无的关系理解为儒家和道家的关系。道家讲“无”,儒家讲“有”,佛家讲“空”。

竹林七贤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讲通俗一点,就是反对司马家的工具化的名教,弘扬道家的自然人生。这是他们炫酷生活的理论基础。道家出现于先秦,但是大规模影响社会,是何晏、王弼、竹林七贤推动的。道家肯定个人价值,儒家强调社会价值。道家人格往往可爱,儒家人格往往可敬。

从功能来看,道家并不适合治理国家,它对哲学和艺术很有价值。在古代,治理国家还是要用儒家的礼制,忠孝节义礼义廉耻等等观念。

那么,有一个问题,竹林七贤奉行道家,很酷,那应该很快乐。但是,他们往往一点也快乐,他们是在含泪地潇洒。他们不快乐的原因有两个:时代不是好时代,儒家也不是原来那个好儒家。

自从西汉董仲舒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儒,是董仲舒的儒家,不是孔孟之儒。五四时期打孔家店,这个孔家店是程朱之儒,更不是孔孟之儒)”之后,知识分子的生活,就是读得圣贤书,卖与帝王家。我们就以阮籍为例,他小时候读的就是儒家的书,也很有理想。年轻时候,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时没有像我这样的英雄,让你们这些小子出名了。你看阮籍多想干一番大事业,多想青史留名。可是,他所处的时代,干不了大事,往往活下来都成问题。当时的魏国有两个政治中心,一个是曹家(皇家),一个是司马家(权臣)。曹家在衰落,司马家在崛起。阮籍在心里倾向曹家,可是又一直在司马家做事。整个一个人格分裂。这是他痛苦的根源。

当时的司马家主张以孝治天下(他们不敢以忠治天下,因为自己都不忠)。从这一点出发,阮籍应该能认同。可是,当权者已经把儒家工具化了,形式化了。他们如果要杀一个人,就说他不孝。孔融、嵇康都是被当权者以不孝的罪名杀掉的。儒家成了当权者对付政敌的工具。所以,竹林七贤反对的是司马家这种工具化的儒家、形式化的儒家。阮籍的母亲去世,他口吐鲜血,是个孝子,他只是不遵守儒家那些形式上的戒律。他喝醉了,睡在漂亮的酒店老板娘的裙下,也没有做出非礼的事情。用孔子的话来形容,阮籍是“随心所欲不逾矩”。

除了竹林七贤的自然人生的主张,还有西晋裴頠的“崇有论”,他认为虽然无中生有,但是事物一旦产生,群有自生,与无相弃。强调“有”,就是弘扬儒家,反对放诞,捍卫名教。裴頠看到西晋的那些名士,越来越堕落了。所以,要捍卫名教。后来,郭象又提出“独化论”,有无对立,不能互化。就是把儒家和道家各自分开,然后又把它们统一起来了,名教即自然,主张无为而治。

我们怎么看待魏晋风度呢?魏晋风度有个发展过程,在竹林七贤那里,特别是阮籍和嵇康身上,它有积极的文化意义。但是,后来到西晋,名士们就越来越堕落了,他们只有阮籍和嵇康之形,失去文化抗争的进步意义。这些名士们,吃药,喝酒,好色,男人女性化(相当于今天娘炮文化)。不上班,上班也不好好干活。被后人讥讽为“清谈误国”。很显然,他们不能收拾旧山河,这就要等待依靠科举考试而崛起的庶族知识分子了。

竹林七贤追求自由意志、独立人格、反抗精神以及崇尚自然的生活态度,都值得肯定。

还有一点,我们不能认为,出去当官就不好。认为阮籍和嵇康是对的,山涛、王戎、刘伶、向秀去司马家当官就不对。当官没有对错,关键看一个人做什么样的官。当为民请命的官是好的,当贪官就不好。而且,不要认为曹操就不好,司马家就不好。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政治家,我们不用选边站。我们判断一个政治家的好坏,看他们为中华民族做了什么,为老百姓做了什么。司马炎建立西晋,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统一。但是司马炎搞分封制,选择那个弱智的司马衷(晋惠帝)来统治,最后导致八王之乱。西晋只存在了短短五十二年,八王之乱给老百姓造成极大的痛苦,导致国家动荡。司马炎的功过都很大,总体上,算不上一个伟大的皇帝。

魏晋是乱世,乱世往往是思想的盛宴。魏晋名士反对虚伪名教,崇尚自然,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两汉之交,佛教传入,这就慢慢形成儒佛道三足鼎立的文化格局,稳稳当当地安定了中华民族的心灵。大唐三教并行,开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盛世。没有魏晋之乱世,就没有大唐文化之辉煌,这也是历史的辩证法。

魏晋风度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抗争又无助,炫酷又无奈,洒脱又堕落。我们要细细分析,有选择地继承。

从传统文化来看,儒家有儒家的作用,道家有道家的作用,佛家有佛家的作用。年轻人要多读,多思,选取对自己有用的精神营养。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去探讨,发现,汲取并进行现代性转换。

前人已逝,后人未至,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