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徐茂雯的头像

徐茂雯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3/09
分享

父亲的春联集

我把父亲的春联集从老家带到泰州。这是父亲唯一存世的手泽,一页页如电影胶卷,复现了我与父亲共处的仓促时光。

村里人称春联为对子或对联。从我记事起,父亲便是村里为数寥寥的对联“高手”。不消说,我家的对联每年都是父亲手书。村里家境贫苦舍不得花钱买对联的人家,也来求父亲代写。常常腊月后,在外省务工的父亲回家过年,村里人便带了红纸和墨汁上门了。他们微笑着客气地说,“叔太爷,劳驾你帮忙写对子啊。”父亲的辈份高,本村的同龄人大都是他的侄子辈甚至是孙辈。

三四十年前的乡下,腊月天没有取暖设备,写春联是名副其实的“冻手活”。父亲用白瓷大肚子茶壶沏好一壶茶,喝上三四口,再捧着茶壶焐焐手,然后开始干活。红纸按门框宽度折出清晰印子,然后用细棉线紧贴着印子放好,一手按纸一手拉线,纸便整齐地裁开了。裁好的红纸条再按联语字数折出几条等距离的印子,放在一边备写。父亲往中号碗(我们称“三菱碗”)里倒上大半碗墨汁,手握毛笔在桌前构思。

构思的父亲在红纸上方略一沉吟,很快就从脑中拈出那些并肩对或流水对,在红纸上一气呵成写下。父亲爱思考,有捷才,又富于生活经验,给村人写对联都自出机杼,务求切合人家的职业、身份、家境,因此家家不同,联联有别。他从不写“天增岁月人增寿,福满乾坤春满门”“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之类的熟对、俗对。每个人来领对联,都会高高兴兴给父亲敬一支烟,“叔太爷,你写出我想说的话了。”然后带了对联和墨汁回家。有的人年年来求写对联,干脆把墨汁存放在我家。

父亲写我家的春联尤为用心用情。无论忙闲丰歉、炎凉悲欣,旧年已尽,新年已来,他的年终总结不须长篇大论,只用一对字短情长的联语向亲友们汇报。父亲做事向来一丝不苟,有时会提前几天在纸片上拟好联语,有时则在脑海里反复揣摩推敲。每间屋门怎么写,各有讲究不同,务必贴合此景此境、此情此心。堂屋前有院落,后门外是菜地,写法必定不同;东房间是子女卧室,西房间夫妇主卧,措辞自然有异;至于厨房、浴间、猪舍,功能场景不同,感悟焉能一律。而每年的世情时势、国运家境又如风云波涛,起伏变幻,又在个人的心湖上投下强烈的光影,所以父亲每年的对联永远在变化,从中透露的心意永远崭新如年。

比如2010年我家的春联,院墙门门扇上写着“百川奔海 众鸟归林”,门框上写着“桑榆晚景无限好 斜阳夕照分外恋”,东房间门框上写着“养老育幼儿女责 能者多劳姐妹情”,西房间门框上写着“处逆境勿忘进取 大自然雨过天青”,而后门门框上写的则是“好政策扶助三农 凭种田足资温饱”。这一年是父亲患癌第4年,他的病体日益沉重,每一对春联都传达了复杂深沉的感情。

父亲把每年年底的写春联现场,变成对我古代文学的教学课堂。他的对联“书袋”掉得比比皆是。在他和母亲的房门上,写过“但得相敬如宾 何必举案齐眉”,“劫波度尽人健在 越鸟巢干体更轻”,“踏遍青山人未老 欲知天命年正少”。在我和妹妹的房门上,写过“有花堪折直须折 劝君惜取少年时”,“士遇春申得脱颖 马逢伯乐终奋蹄”,“相夫教子用心苦 修身齐家开卷益”。他一边写下这些古雅蕴藉的对联,一边给我讲解里面藏着的一个个文学典故。

让我试写春联的念头一定在父亲心头熊熊燃烧过,只是后来被我的不见起色浇灭了。上大学后,我认真练写过三年颜体,可以在圆桌和条凳背面写上漂亮的“徐”字作标记。父亲又提出让我写春联,我偷偷买来一本对联书,照着写了两副给父亲看。父亲说,你写这些人云亦云的陈词滥调,有什么意思呢。我大惭。即使我读了古代文学的研究生,我的文学气质与修养仍是比不上父亲的。我必须承认。

父亲一生命运多舛,他的学生生涯止步于1966年的夏天。那年他初中毕业不能继续读高中,只好跟着亲戚学瓦匠,此后流荡各省务工谋生。酷爱古典文学的他拿到工资就买书,工余手不释卷,他的旧书箱里至今还有在福建永安购买的《左传》《史记》《古文观止》,在新疆克拉玛依买的《资治通鉴》《儒林外史》,在浙江杭州买的《浮生六记》《陶庵梦忆》。他曾买过《郭沫若楹联集》《古今楹联佳话》等有关对联的书籍。正是长盛不衰的热爱和锲而不舍的汲取,父亲才积淀了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联句作对得心应手、浑然天成。相比之下,缺少生活与文字历练的我,怎么能写出让父亲满意的对联呢?

我刚工作不久,到邻村的同学家拜年,他不无得意地说,“我家春联也是我爸自己写的。感觉我爸的字比你爸的好看呀。”我什么都没说。同学的父亲与我父亲是小学、初中同学,他父亲一辈子做中学老师,握了一辈子粉笔和钢笔,我父亲一辈子做泥水匠,握了一辈子砖头和瓦刀。怎么比呢?但我仍为父亲骄傲,他辛苦辗转,汗水杂着灰尘,手指粗大变形,却没有成为一个粗鄙无文的人。

父亲在人间只活了六十个春秋。我家从土墼墙房屋到青砖瓦房,再到现在的楼房,父亲一共写了多少副春联,连他自己都数不清吧。父亲临终前一年的冬天,交给我一本彩面笔记本,里面是他整理的历年春联。打开第一页,标题赫然写着“徐承刚春联集”,下面是三百余字自序。现录于下,永誌怀念。

某自十岁以来,学写春联,初学涂鸦,虽有污人目,内容亦皆捡人牙慧,但红纸黑字,自认比求他人为傲,母亦以此颇感欣慰,有儿继父,寡妇母他又何求哉!

进初中后,人渐长,家庭境状、社会环境,触景生情,逐渐把己意掺入对联中,虽有时对偶欠佳,甚至不能属对,仅字数相等尔,但自觉在同辈人中堪称佼佼者。

初中毕业后,因家庭政治背景不佳,毅然学艺,后又仓促成婚,数年后生儿育女,个人命运之坎坷,社会形势之变幻,年年春节无不反映进自家春联中。

转眼人生已度半百,女儿亦已成人,看儿辈舞文弄墨,大有处处皆不如意之感,无论切情切景之内容方面,或对偶平仄方面,皆不尽人意。诚然孩子毕竟一书生,能有多少现实生活,又几曾经过世事磨难。或几年后待其走上社会,又当刮目相看了。

数十年来所有对联均未留底,现回忆往事,深悔未留意。老骥伏枥之时,仅凭回忆,拣印象深者录下,供日后自我欣赏而已。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