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徐佩瑶的头像

徐佩瑶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5/08
分享

阅读好时光 ——写于2025年世界读书日

每年的世界读书日,都仿佛是一处驿站,一方阴凉,让人不自觉地停下来休息一下,缓缓梳理思绪,在这样的时间节点,思考一下,自己对于阅读的感触。

在我看来,阅读一事,最重要的,是舒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自己喜欢的书,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喜欢的体验,才能够形成正向的阅读循环。才能够把阅读真正地坚持下去。

我们大多数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阅读”这一行为的呢?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无论是踏入校门之后翻开的第一本教科书,或者是学龄前触碰的第一本绘本,抑或更早的可能会是在胎儿状态的时候,父母就已经迫不及待的口诵经典进行胎教的那一刻,阅读,就已经开始了。这些与阅读有关的“初体验”都在告诉我们,阅读,它不需要一个郑重其事的仪式,和某一个精心测算过后的时间,在翻开一本书,看见一篇文字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阅读了。

毕竟,作为阅读的对象,文字和书籍的存在远比我们这些个体出现的更早,所以“阅读”,它和吃饭喝水一样,是一种不待我们这一辈降生之前便已经被大众所接受的行为,在千年光阴中,不断地有人去重复这个行为,也正是在不断的阅读中,我们寻找自己,塑造自己,成为自己。

阅读一事,读些什么?上学的阶段,读书是一种为了完成课业的行为,是一种刚需,那么在远离了校园和课堂之后,还能够继续保持阅读这种习惯,不得不说是一种热爱了。在我认识的一些朋友中,不乏毕业证到手之后就和阅读说拜拜了,当然,继续深耕阅读这片自留地的人也不在少数,其中拿着手机在电子阅读器上看网络小说的比重也相当大。

我有一位朋友,看纸质书像看月亮,看电子书像数星星,月亮圆了,换一本书,月亮缺了,换一本书,床头的纸质书在月明月缺中保持稳定的速度更新迭代。但手机阅读器里面的电子书则浩渺如星海,她在男频女频现代都市玄幻甜宠中穿梭,并给这些电子书取名“情绪爆米花”。

是的,我的这个朋友,就是我本人。我的闲暇时间,大部分都在读书。不仅仅是读纸质书,对于电子书,我也颇有研究,甚至很有心得。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待电子书和纸质书,我曾经有一段时间陷入一种读书的“误区”,就是纸质书才是正经书,电子书不算什么正经读物,甚至当别人问我最近在看什么书的时候羞于启齿,只说那个月亮——我床头的那本纸质书,而不是手机平板里面插了书签的那本读物。

这样的心态在我开始着手写一些文艺评论之后发生了改变,因为当阅读的视角转变的过程中,我发现,网络和纸张,只是文字和情节的载体,透过这样的载体来感受故事和它背后想要传达的内核,才是阅读带来的真正快乐和价值。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网络文学在文学百花园中成为不可忽视的一种,今天,一些优秀的网络作品也相继被改编成为影视剧作品进入大家的视野,比如《去有风的地方》《大江大河》。也有《我的阿勒泰》等一度成为现象级的热门短剧,将人们的目光从屏幕上吸引到屏幕下。

阅读的对象,不一定非得囿于成卷成册的大部头,偶尔翻阅报纸,浏览杂志。觉得这二者真是适合出门带的随身读物,薄薄一层,里面的内容独立又新鲜。纸质版拿在手里,闲时翻阅两眼。看完了,随便一卷,扔在包里不占地方。甚至天热了能做遮阳的道具,顺手扇风也无不可,欲寻一处坐而实在不可得时,不妨稍稍拓展一下这几页纸的作用,权当坐垫。文字和内容在脑海中滚动过一遍,纸张摊开在屁股底下走一遭,不算有辱斯文,甚至生出一点狡黠的智慧,这是电子阅读器远不能做到的。但电子阅读器的方便,同样,也是纸质书刊不能比的。无论是纸张,还是手机这些,都是内容的载体,真正影响阅读质量的,其实,是内容。阅读内容的雅与俗,贫瘠与丰富,才是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

在我自诩阅读者的时候,在读书数量叠加累积的过程中,我慢慢地发现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首先是广泛的阅读,在大量的阅读中培养爱好,让这一行为能够得到坚持。在这一阶段,大可以去尝试不同的阅读途径和方式,就像面对一桌盛宴,总要尝一尝,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口味,用什么餐具。

其次是通过设定目标,来让阅读更有重点。去年下半年开始,为了增进自己对阿拉善的了解,我有意识地阅读了一些以阿拉善为题材的作品,比如《阿拉善教育—百年记忆(1882—2010)》《讲好阿拉善故事——额济纳旗篇》《崛起:乌斯太印记》,最近,我把《希吉尔和他的朋友》和《在额济纳》两本书纳入了今年书单。这样的阅读,从不同角度组成了一个立体的阿拉善,很是有趣。

当然,也不妨试试由此及彼的联系阅读。这会让人发现阅读连贯性的乐趣。对自己感兴趣的作者,可以有意识地对其创作的两部或者多部作品进行阅读,读圣·埃克苏佩里,有《小王子》的童真浪漫,也有《风沙星辰》的悲悯纯粹,读迟子建,有《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忧郁神秘,也有《也是冬天,也是春天》里的豁达凝练。看完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不妨试试《刀锋》,思考完人性,也听听他在《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中娓娓道来的阅读故事。一部作品是一颗珍珠,串联在一起,会发出不一样的光泽,呈现不一样的魅力。

最后,则是在输入输出的过程中,做到对阅读内容的消化吸收。我始终觉得,阅读是一种输入,在不断输入的过程中丰富自己。这种输入,同样可以转化为“输出”。当我在书写的过程中,在交谈的时候,那些读过的书,已经成为我的一部分,

这些年里,一本本书读下来,也像是跑了一场场各具特色的比赛,酣畅淋漓者有,路径崎岖者有,异国风情,田野风光不一而足,读到和作者共鸣处,只觉得这条一个人步履蹒跚的路,蓦地多了个陪伴。各类跑步比赛的奖牌是跑步者的勋章,读完一本书的最后一页,在“今年阅读进度条”中添上一笔,也是属于我的阅读时光里的一枚纪念章,让人忍不住想要细细摩挲,好好擦亮,然后珍而重之的保管进时光的相框,珍藏进岁月的保险柜。

阅读,可以从文字中了解一个更为多元的朋友,原来在文字世界中,她(或者他)是这样的形象,有这样的思考。

古人云,“晴耕雨读”。意思是晴天的时候去耕种,下雨天无法耕作的时候就在家里读书。这是古人耕读传家的智慧,也是视农桑为本,尚诗书礼义的体现。今天的我们,白天忙于生计奔波于工作,何尝不是一种“耕”,夜晚合着星光抖落一身疲惫,正是适宜带着“雨读”的心情,闲翻两页书,翻两页闲书的好时间。

读书,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并不会觉得自己喜欢阅读而比我喜欢打游戏的姐妹来得更“高级”,甚至要警惕这种不自觉的“孤高自诩”,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五回中写了这么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的人在凭几倚案,隐于山水之间或市井谋生之人也在手不释卷。读书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人生碌碌人海浮沉后的一点心灵归宿,它与光阴为伍,在手指翻过书籍的脚注的时候,时间悄悄地藏匿在其间,记录着阅读的好时光。

阅读,不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寂寞,更需要的是“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的坚持,它是一豆烛火一点灯光,伴随生命的每一个夜雨西窗;它是一缕微风一剪斜阳,轻吻那些干瘪的种子,拂过干枯的土壤,生命因阅读而不断被充盈,变得饱满肥沃。衷心希望,我们都能够在文字中找到自己的快乐,也能够从无字句处读好人生这本大书。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