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徐荣斌的头像

徐荣斌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2/31
分享

周原膴膴,凤鸣岐山——世存最大最完整周公庙游访记

岐山,这座在华夏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古老城池,承载着周文化的深厚底蕴,如一部古朴而庄重的史书,翻开每一页都有岁月的回响。而岐山周公庙,恰似这部史书中最为璀璨的篇章,静静伫立在凤凰山南麓,守望着悠悠千载的时光流转,待后人虔诚翻阅,探寻周人先祖那震古烁今的智慧与风华。周公庙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城西北8千米处的凤凰山南麓,是陕西省宝鸡市现存规模最大、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梦见周公”“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历史典故更是令人神往。

踏入周公庙的地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古朴厚重的庙门,斑驳的砖石似在低语着往昔的风雨。门额上“周公庙”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笔锋间凝聚着历代对周公的敬仰尊崇,仿若一道历史的符篆,开启通往周文化神秘殿堂的通道。迈过门槛,一步便踏入了另一个时空维度,周身的喧嚣瞬间被隔离,唯余一片静谧,唯有微风拂过檐角铜铃,发出的清越声响,宛如周人雅乐的袅袅余音。

沿着石板铺就的小径前行,路旁松柏参天,树干上的纹路仿若岁月镌刻的甲骨文,记录着朝代更迭、世事变迁。这些古树扎根于周原大地,枝叶繁茂,似是庇佑着这片圣地,又仿若以一种沉默却坚韧的力量,延续着周文化的血脉传承。行至润德泉边,只见泉水清冽,倒映着天光云影,周遭石栏上的雕刻精致入微,龙凤之姿飘逸欲飞,麒麟之态祥瑞灵动,每一处线条都流淌着周人精湛的技艺与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据史书记载,此泉在不同朝代的兴衰之际,或干涸或涌流,仿若上苍对人间治乱的无声警示,亦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感怀吟咏的对象,“一泓清可沁诗脾,冷暖年来只自知”,诗句中的缱绻情思,随着泉水的涟漪,荡漾在历史的长河中。

周公大殿,无疑是整个庙宇的灵魂核心。抬眼望去,飞檐斗拱,气势恢宏,雕梁画栋间尽是周文化的图腾印记。殿内周公塑像庄严肃穆,目光深邃,穿越千年的尘埃,凝视着这片他曾殚精竭虑守护的土地。他手捧礼器,似在筹划着一场盛大的祭祀,又仿若刚刚向成王进谏完治国良策,那微微颔首的神态,透着智慧与悲悯。站在塑像前,思及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他是中国西周时期伟大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周公辅佐兄长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强大的西周王朝。后又替代成王摄行朝政,史称“周公摄政”。期间,周公“东征平叛”、“分封诸侯”、“营建洛邑”。在成王长大成人后,周公又以其不贪婪权贵的高贵品质,归政于成王,退居到周公庙古卷阿“制礼作乐”,为国家制定了一整套安邦治国的典章制度,促进了西周的发展和强盛,奠定华夏文明数千年的伦理纲常根基。他以非凡的政治远见,在周初风雨飘摇之际,力挽狂澜,让新生的周王朝得以站稳脚跟,走向昌盛。彼时的岐山,作为周人龙兴之地,见证了周公昼夜不辍的忙碌身影,朝堂之上的帷幄运筹,宫室之内的谆谆教诲,皆融入这片土地的山川河流,成为后世子孙汲取不尽的精神源泉。‘

漫步于庙内的碑廊,仿若置身于一座露天的历史博物馆。一块块古朴的石碑,林立两侧,其上碑文或苍劲、或飘逸、或工整,皆是历代名士对周公的颂赞、对周文化的研究感悟。记载周公庙的沧桑发展历程:唐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李渊因周公“匡翊[yì]周邦,创设礼经,尤明典宪。启生人之耳目,穷法度之本源,化起二南,业隆八百,丰功茂德,冠於终古”,下诏在古卷阿创建周公祠,此后历代皇家和地方官员祭祀不绝。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年—1094年),命陕西转运使游师雄扩建周公祠为110间。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令当地官员春秋两季以“太牢”礼致祭。经历代修葺、扩建,周公庙形成了以周三公(周公、召公、太公)殿为主体,姜嫄、后稷殿为辅,亭、台、楼、阁点缀辉映的关中地区最大古建筑群,总面积62万平方米。1949年后,政府多次拨款修了八卦亭、碑亭、乐楼、姜嫄[yuán]献殿、周公正殿、召公正殿以及程潜别墅等建筑,新凿窑洞3孔,建檐殿7间,新制塑像40余尊,并新雕汉白玉周公立像一尊,形成了以三公殿为主体,姜嫄后稷殿为辅,亭、台、楼、阁点缀辉映的一组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纪念性古建筑群。是全国历史最悠久、文化内涵最丰富、占地面积最大的周公庙。1957年,周公庙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3年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06年05月25日,周公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抚摸着碑身上岁月侵蚀的凹痕,指尖仿若触碰到历史的脉搏,那些被尘封的故事,在碑文的只字片语间渐渐苏醒。有的石碑记载着庙宇的修葺过程,从唐宋的初次兴建,到明清的屡次扩建,一代又一代工匠艺人、文人官宦,怀着对周文化的敬意,倾尽全力,让周公庙历经战火、天灾,依然能傲然挺立,延续周韵;有的碑文则是学者大儒对周公所创礼制的剖析解读,从嫡长子继承制到八音克谐的雅乐规制,透过这些碑文,犹如打开一扇扇通往周朝典章制度核心的大门,领略那个时代森严有序却又生机勃勃的社会风貌。

绕过碑廊,步入姜嫄殿与后稷殿,这里供奉着周人的女性先祖姜嫄与农业始祖后稷。姜嫄殿内,塑像温婉端庄,她那慈悲的面容下,隐藏着上古传说中孕育周人血脉的艰辛与传奇。相传姜嫄履巨人迹而孕,诞下后稷,这般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承载着周人对起源的朦胧记忆,是母系氏族社会遗风在周文化中的一抹绮丽余晖。后稷殿中,后稷手持谷穗,目光凝视远方田野,仿若仍在操心着天下苍生的温饱。他教民稼穑,开启华夏农耕文明的序章,自此周原大地粟黍飘香,仓廪渐盈,为周王朝的崛起积聚雄厚物质根基。两殿相依,诉说着周人从蒙昧走向开化,从逐水草而居到定居农耕的沧桑历程,在这一方方砖石、一尊尊塑像间,农耕火种的传承从未断绝,绵延至今,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底色。

行至庙后的凤凰山麓,山林清幽,鸟啼婉转,仿若尘世之外的净土。山间小径蜿蜒曲折,路旁繁花似锦,却又野趣盎然。驻足回望,周公庙的殿宇楼阁错落有致,掩映于绿树浓荫之下,金顶红墙在日光下闪烁生辉。此刻,心中涌起的不仅是对周文化辉煌过往的赞叹,更是对这片土地滋养万物、孕育文明的感恩。岐山周公庙,它不只是一处供人游览凭吊的古迹,更是华夏民族的精神原乡,在这里,礼乐文明的火种曾熊熊燃烧,点亮历史的漫漫长夜;在这里,周人的智慧、勇气、仁德汇聚成河,奔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其光芒永不黯淡,引领着后世子孙溯源而上,找寻灵魂的栖息之所,重拾失落于岁月的精神珍宝,向着未来,步履铿锵,续写华夏文明新的华章。

当夕阳的余晖为周公庙披上一层金色的纱幔,庙宇的轮廓愈发显得古朴而神秘。带着满心的震撼与思索,缓缓迈出庙门,却深知,那扇通往周文化世界的大门已悄然敞开,此后无论行至何方,岐山周公庙的悠悠古韵、周人的灼灼风华,都将如同一盏明灯,照亮心灵深处最柔软的角落,成为一生难以磨灭的文化印记,召唤着我们一次次重回这片周原厚土,探寻历史深处无尽的奥秘与力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