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无垠的长河中,那架老纺车宛如一座永恒的丰碑,以其独特而悠扬的吱呀旋律,深刻地镌刻着母亲一生的跌宕起伏,精心编织出一幅交织着苦难与希望、坚韧与温情的岁月宏卷,缓缓诉说着生活的深邃哲理与生命的璀璨真谛。
苦难中萌芽的希望
母亲诞生于黑河岸边一座破旧的草棚里。彼时,舅爷在地主家扛着长工,每日于炎炎烈日下挥洒无尽的汗水;舅婆作为从秦岭深处逃荒而来的山妹子,与舅爷在那饥荒肆虐的艰难岁月里相互依偎,最终在这黑河之畔的草棚落地生根。在那座四处漏雨、摇摇欲坠的草棚中,他们陆续迎来了七个孩子呱呱坠地,宛如在贫瘠干涸的土地上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尽管生活被艰辛填满,但新生命的降临,仍让这个家处处孕育着蓬勃的生机。
十二岁的大姨妈被送去当童养媳的那天,年幼纯真的母亲正趴在草棚的门槛上,无邪地数着地上缓缓爬行的蚂蚁。她眼睁睁看着那被红绸包裹的小小身影,在黄土漫天飞扬的道路尽头,逐渐变小直至消失不见。那时的她,尚不能理解离别所带来的苦涩与无奈,生活的苦难如同隐匿在厚重云层之后的风暴,尚未完全展露其狰狞的面目。直到三姨和五姨也先后被人抱走,原本热闹温馨的草棚土炕上,仅剩下她、四姨和年幼的舅舅,母亲才恍然领悟,贫寒人家的孩子恰似田埂上的蒲公英,一旦命运的狂风骤起,便只能各自飘零,散落天涯。生活的无常在这一刻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感叹命运的不可捉摸,却也在这无奈之中学会了接受与坚强。
三年困难时期,如一场铺天盖地、令人绝望的噩梦,无情地席卷而来。舅爷因长期过度的劳累与饥饿的双重折磨,咳血不止,最终倒在了那张破旧的土炕上。家中的瓦缸空空如也,恰似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着生活的窘迫与无奈。父亲前来提亲时担来的那袋小麦和半筐山药,犹如黑暗中陡然亮起的一束微光,给这个濒临绝境的家庭带来了生的希望。父亲对母亲的初次印象,是在村口那口古老的井台边,十六岁的母亲踮起脚尖,努力去够那水瓢,辫梢滴下的水珠,悄然落在补丁摞补丁的衣襟上,恰似一滴珍贵的春雨,落入父亲的心间,泛起层层温柔的涟漪。这不经意间的相遇,如同命运那无形的丝线,将两人的人生紧紧缠绕在一起。后来,父亲变卖了祖上留下的两亩薄田,换得一副桐木棺材,让卧床半年、饱受病痛折磨的舅爷,得以体面地离开这个世界。出殡那天,母亲紧紧咬着嘴唇,强忍着即将夺眶而出的泪水,将孝带攥得皱皱巴巴,仿佛要把余生所有的力量,都凝聚在那根白麻布里。在这巨大的悲痛中,母亲学会了直面生活的残酷,也深刻明白了责任与担当的重量,正如尼采所说:“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变得更强大。”
此后的日子里,生活的重担如同一座无形且无比沉重的大山,沉沉地压在母亲柔弱却坚毅的肩头。白天,母亲在生产队里拼命挣工分,粗糙的铁锹磨破了她的手掌,鲜血渗出,她却只是简单地缠上布条,便又毫不犹豫地继续挥动,那坚定的身影仿佛在向生活大声宣告她的不屈;晌午时分,短暂的歇息时间里,她便一头扎进野地里,弯腰仔细地挖着荠菜,指甲缝里嵌满了泥土,直到深夜,如水的月光洒下,她才肯在月光下仔细地搓洗,试图洗净那嵌入指甲缝的泥土,洗净的不仅是泥土,更是生活给予她的疲惫与艰辛。我曾亲眼目睹她把榆树皮细细磨成粉,小心翼翼地掺进玉米面里,蒸出的窝头硬得如同石块,甚至能磕出牙印;也曾见过在冰天雪地的日子里,她在凛冽的寒风中翻遍整个麦秸垛,只为了能捡到那寥寥漏下的几粒麦穗。棉鞋磨穿了,她就用玉米叶一层一层裹住脚,继续在寒风中艰难地一步一步前行。在这漫长无尽的艰辛岁月里,母亲如同一位无畏的勇士,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生活坚定不移的热爱,在困境中坚守,用行动深刻诠释着“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的深刻哲理。
而那架老纺车,始终如一地陪伴在母亲身旁,成为她艰难岁月里最忠实、最温暖的伙伴。每至夜晚,万籁俱寂,整个世界仿佛都进入了梦乡,母亲坐在老纺车前,轻轻转动着木轴,纺车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那声音仿佛是母亲与生活的深情对话,又仿佛在与母亲一同倾诉着生活的艰辛。棉线在母亲粗糙却灵巧的指尖源源不断地流淌而出,那是母亲对生活的执着与坚守。这些棉线,被母亲精心织成粗布,为家人抵御冬日刺骨的严寒,也拿去换得些许钱粮,补贴家用,帮助这个贫困的家庭,在风雨飘摇中艰难却坚定地前行。老纺车的每一次转动,都像是生命的有力律动,仿佛在告诉我们,即使生活如漫长黑夜般看不到尽头,只要心中怀揣希望之光,手中紧握努力之活,就能在黑暗中编织出属于自己的温暖与希望。
青春在奋斗中闪光
修骆峪水库的激昂号子响起时,刚满十九岁的母亲,看着年仅八岁、身形瘦弱得如同严重缺肥玉米苗的舅舅,不等队长上门催促,便毅然决然地扛起镢头,坚定地报名参加。初到工地,男人们瞧见母亲,纷纷发出嘲笑:“女娃子凑什么热闹!”然而,当他们看到母亲挑起两筐土石,步伐稳健有力地健步如飞,汗湿的蓝布衫紧紧贴在背上,脊梁骨绷得如同两根铁打的扁担时,都不禁对她刮目相看,眼神中满是惊讶与敬佩。打夯时,震得虎口发麻,母亲只是淡定地用布绳把木柄紧紧捆在手腕上,咬着牙继续用力;推独轮车不小心翻了车,她迅速从地上爬起来,拍拍膝盖上的泥土,又毫不犹豫地继续往坡上冲。监工的大队长心疼地劝道:“细皮嫩肉的,别硬撑着!”母亲却梗着脖子,倔强而坚定地回应:“我爹临死前说,穷人家的骨头比石头还硬!”母亲用行动有力地证明,性别从不是限制一个人力量的枷锁,只要心怀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便能突破他人的偏见,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半月后,母亲被调去后勤部帮厨。那灶台颇高,母亲甚至要踩着板凳,才勉强够得着,却要负责给两百多号人烧汤。舅婆觉得吃大灶丢人,宁可在家艰难地咽着野菜糊糊。母亲心里留了个心眼,每次刷锅时,她总会小心翼翼地把黏在锅底的锅粑刮下来,然后仔细地晒干,装在搪瓷缸里。那些带着麦香的焦脆碎屑,便成了工地上难得的“额外奖赏”。每周六傍晚,母亲总会满心欢喜地归来,她的蓝布兜总会鼓起一角。还未迈进家门,她那清脆响亮的声音便已欢快地响起:“娘,娃们,尝热乎的!”记得那个秋夜,月光如水,洒在大地上,仿佛给世界蒙上了一层银纱。母亲踩着月光,脚步轻快地缓缓走来,兜兜里的锅粑还带着灶膛的丝丝余温。舅婆别过脸去,偷偷抹着眼角感动的泪花;四姨和舅舅则兴奋地欢呼着扑上去争抢,有些碎屑不小心掉落在补丁裤子上,母亲便微笑着轻轻捡起来,仔细吹去灰尘,再温柔地塞进他们嘴里。跳跃的火光映照着母亲那张被灶烟熏得黝黑的脸,那些焦香的碎片在我们舌尖缓缓化开来,混着她袖口淡淡的柴火味,成了我们记忆里最温暖、最甜蜜、最难以忘怀的味道。母亲总是笑着说:“人活一世,总得给日子找些甜星子,哪怕是从锅底抠来的。”这简单质朴的话语,蕴含着生活的无穷智慧,告诉我们,生活或许苦涩如黄连,但只要用心去寻找,总能发现那些微小而真实的幸福,如同在黑暗深邃的夜空中寻找闪烁的星光,虽微弱却足以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撑起家庭的脊梁
修完水库后,母亲的生活迎来新的阶段,她嫁入了父亲家。母亲嫁进父亲家时,她只带了那半块蓝印花布,以及仿佛永远也使不完的力气。家里仅有一间瓦房,椽子缝大得像筛子,每逢梅雨季,床头得摆满七八个搪瓷盆来接漏下的雨水。夜里,水滴打在盆沿上,敲出参差不齐的声响,宛如一场别样的梆子戏。有一回,暴雨如注,清晨起床时,竟惊讶地发现炕沿下的积水已漫到膝盖。母亲却踩着水,笑着打趣道:“正好,省得挑水浇菜园了。”她带着我们,用竹篾和黄泥仔细地修补屋顶。爬房梁的时候,母亲的布鞋突然打滑,差点摔下来,可她却拍着胸脯,豪气万丈地说:“妇道人家怎么了?当年修水库推的车,比你们男人还多两筐呢!”母亲以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的困境,不抱怨,不气馁,用行动生动诠释着“乐观的人在每个危机里看到机会,悲观的人在每个机会里看见危机”的道理,让我们明白,心态决定命运,积极的心态能将困境转化为机遇,如同在黑暗中找到那一丝希望的曙光。
母亲担任妇女队长的那些年,她的哨子比公鸡打鸣还要准时。天还未亮,夜幕还未完全退去,她便挨家挨户地敲窗:“桂芳嫂,该磨豆腐了!”“彩姑,今儿去公社送棉桃,把娃交给我带。”队里的婆娘起初都嫌她太过严苛,然而,到了年终分红的时候,我们村的工分竟比别的队多出两成,女人们这才心服口服。母亲还教大家把棉秆精心编成筐拿去卖钱,把鲜嫩的槐花做成美味的酱菜,她常说:“咱妇女的手,既能握住锄头辛勤劳作,也能绣花挣钱,撑起半边天。”母亲深知团结与智慧的力量,她带领着妇女们,打破传统的束缚,共同创造美好生活,正如“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团队的协作与智慧能汇聚成强大的力量,战胜生活的种种挑战,如同汇聚细流而成江河,冲破一切阻碍。
最让我难忘的,是母亲争那台缝纫机的情景。村里传言,只要收够五百个鸡蛋,就能换得一份奖品。女人们纷纷在村里四处搜罗鸡蛋,母亲却独辟蹊径,揣着竹篮去了十里外的东村。她笑着说:“外村人不晓得行情,鸡蛋便宜两分钱呢。”她迎着清晨的露水出门,直到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大地上,她才挎着两大筐鸡蛋归来。筐底细心地垫着晒干的梧桐叶,每个鸡蛋都挨个用棉纸轻轻包着,仿佛她护着的,是尚未出壳的雏鸟,承载着全家的希望。半个月后,当母亲把码得整整齐齐的鸡蛋抬到大队部时,秤杆高高扬起的那一刻,满场都是惊叹声。此时的母亲,鬓角的碎发还沾着草屑,可她的笑容,却比娶亲那天还要灿烂、还要亮堂。那台“飞人牌”缝纫机被抬回家时,母亲轻轻摸着锃亮的机轮,眼中满是憧憬地说:“以后娃们的书包,娘能给绣朵花了。”母亲的这份坚持与智慧,让我们懂得,在生活的道路上,创新与努力并行,方能收获成功的果实,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只要勇于探索,坚持不懈,就能找到通往成功的道路。
有了缝纫机后,母亲更加忙碌了。她主动承包了全队人的衣服缝制工作。白天,在完成自家的农活和家务后,母亲就会坐在缝纫机前,脚踩踏板,双手熟练地推送着布料,缝纫机发出的哒哒声,与老纺车的吱呀声相互交织,奏响了一曲生活的动人乐章。到了晚上,昏黄的灯光下,母亲依然在纺车与缝纫机间忙碌穿梭。她用那布满老茧却无比温暖的双手,为队里的人们缝制出一件件合身的衣服。凭借着精湛的手艺和辛勤的劳作,母亲换回了许多工分,也换来了一些粮食,大大减轻了父亲肩上的负担。每当看到一家人因为自己的努力而能吃饱穿暖,母亲的脸上便会洋溢起满足而幸福的笑容。而那架老纺车,仿佛也感受到了母亲的喜悦,转动得愈发欢快,那吱呀声似乎在为母亲的坚韧与奉献而欢歌。母亲用自己的双手,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出不平凡的价值,诠释着“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的哲理,告诉我们,只要心怀对生活的热爱与责任,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铸就非凡,每一个平凡的努力都可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等我们四个孩子像一窝雏鸟般,挤在那张土炕上时,母亲的腰,已被生活的重担彻底累弯。父亲每日早出晚归,扛着沉重的麻袋,挣的工分却刚够换半袋粗粮,锅里的粥永远稀得能照见人影。那年冬月,寒风呼啸,冰冷刺骨,最小的妹妹饿得整夜啼哭不止,那哭声如同一把把尖锐的刀,刺痛着母亲的心。母亲心疼地把自己的窝头掰成细碎的小块,泡在热水里,耐心地哄妹妹喝下去,而自己,却只能啃着冻得硬邦邦的菜帮子。听说公社拨下了救济粮,母亲赶忙裹着那件早已褪色的蓝布衫,怀里紧紧抱着妹妹,一手牵着我,一手牵着弟弟,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厚厚的积雪,前往村部。村书记坐在煤油灯底下,旱烟在他手里忽明忽暗,烟雾缭绕中看不清他的表情。母亲说明来意,他眼皮都没抬一下,冷冷地说:“上边一谷,下边就乱掐了!你家男人还能动弹,不符合要求。”母亲怀里的妹妹冻得鼻子通红,不住地往她怀里钻。母亲紧紧捏着救济申请表,指节都因用力而发白,她近乎哀求地说道:“四个娃饿得睡不着,您去我家看看,缸底都能照见月亮了。”书记不耐烦地把烟袋往桌上猛地一磕,大声呵斥:“符合条件的多了去了,轮得到你?”母亲突然激动地站起来,怀里的妹妹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惊得哇地大哭出声。母亲把申请表重重地拍在满是茶渍的办公桌上,声音颤抖却坚定地说:“王书记,前年修水渠,您让妇女们扛沙袋,我带着二十个婆娘在泥里泡了三天;去年缴公粮,我家多交了两斗麦,您还夸我‘觉悟高’。如今我娃们连口粥都喝不上,您倒说不符合条件?”书记的脸瞬间涨成了紫茄子,结结巴巴地骂她“胡搅蛮缠”,母亲却寸步不让:“您要是不管,我明儿就去公社找张主任,问问这救济粮到底是给活人还是给囤粮缸的!”那场激烈的争吵,声响大得满村人都听见了。母亲回来时,棉袄扣子扯开了两颗,头发上还沾着未化的雪粒。她默默地把妹妹放在炕上,然后从怀里掏出半块硬饼——也不知是从哪个好心的婶子那里讨来的。她轻轻摸着我们冻得通红的小脸,温柔而坚定地说:“别怕,娘在,饿不死。”后来,母亲带着我们去后山挖葛根,在结冰的河滩淘沙枣,把能吃的树皮都磨成粉。就这样,母亲竟奇迹般地让我们在那个无比苦寒的冬天,从未断过一口热汤。在这艰难的时刻,母亲轻柔地抚摸着我们冻得通红的小脸,目光中满是慈爱与坚毅,轻声说道:“别怕,有娘在,饿不着你们。”随后,在那个苦寒的冬天,母亲带着我们穿梭于后山,寻觅葛根;在结冰的河滩,淘取沙枣;甚至将能吃的树皮磨成粉末。就这样,母亲以她的坚韧与智慧,奇迹般地让我们在那个艰难的寒冬,从未断过一口热汤。在这极端困苦的时刻,母亲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勇气与坚毅,为了孩子,她无所畏惧,绝不向困境低头,让我们真切领悟到,母爱是世间最强大的力量,足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恰似“女子本弱,为母则刚”所诠释的那般深沉与伟大。母爱,宛如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漫漫征途。
母亲对孩子读书的期盼,犹如炽热的火焰,从未熄灭。劳作之余,她常给我们讲述孟母三迁、岳母刺字、三娘断杼的故事。那些古人教子的佳话,从母亲口中娓娓道来,仿佛被赋予了神奇的魔力,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悄然种下了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母亲深知知识的力量,明白“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如同在黑暗中为我们点亮一盏熠熠生辉的明灯,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然而,生活的现实总有着诸多无奈。父亲因农活繁重,时常希望我们能去田间帮忙。母亲却忧虑耽误我们的学业,为此,她与父亲没少争吵。母亲总是焦急而又坚定地说道:“娃们的前程可耽误不得,唯有读书,才有出路啊!”父亲则无奈地回应:“不干活,这一大家子该如何糊口?”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激烈的争吵声在狭小的屋子里回荡。
大哥痴迷唱戏,一放学便迫不及待地奔向大队农场学戏。父亲觉得大哥此举不务正业,大哥没少因此挨打。每次大哥被打后,母亲总会心疼地将他揽入怀中,一边轻轻擦拭他的泪水,一边温柔地安慰:“娘知道你喜爱唱戏,可学业也不能落下呀。”
而我,曾经懵懂贪玩,在一次数学考试中,成绩一塌糊涂,仅有36分。当母亲看到那不堪入目的分数时,她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眼中满是恨铁不成钢的痛惜。她高高扬起手,带着焦急与无奈,最终却只是轻轻落在我的屁股上。那一刻,满心委屈的我放声大哭,而母亲眼眶泛红,声音颤抖着说:“娘别无所求,只盼你们能好好读书,将来有个出息,你咋就这般不懂事呢?”
当我满心欢喜地捧着初中录取通知书跑回家,却瞧见母亲正跪在猪圈为母猪接生。她双手沾满血污,在围裙上反复擦拭,却始终不敢触碰那张盖着红印章的通知书,生怕弄脏了上面的字。母亲对知识和未来的敬畏,让我深深领悟到,希望是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财富,即便身处困境,也要小心翼翼地呵护对未来的憧憬。
时光悠悠流转,我渐渐长大成人,终于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从那以后,我一心扑在学习上。每至夜晚,在昏黄的油灯下,我埋头苦读,母亲则在一旁默默做着针线活陪伴我。跳动的火苗映照着母亲专注的侧脸,她手中针线穿梭不停,偶尔抬头看向我的目光里,满是鼓励与期待。在母亲温暖的期盼与鼓励下,我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于实现了母亲盼儿读书的梦想。这段经历,不仅让我目睹了家庭中父母观念的碰撞,更让我懂得,生活的抉择需要平衡现实与理想,为了长远的目标,有时不得不学会暂时的妥协与坚守。
历经半生的艰苦打拼,母亲和父亲的努力终于迎来了丰硕的成果。他们凭借勤劳的双手与坚韧的毅力,一砖一瓦,盖起了两座三间大瓦房。崭新的瓦房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那光芒宛如他们半生奋斗所赢得的勋章。一家人望着这凝聚着心血的新房,心中满是喜悦与自豪,我家的日子从此彻底改善。那架老纺车,虽在新生活中逐渐退居幕后,却静静伫立在角落,宛如一位无声的见证者,默默见证着家庭的变迁。母亲和父亲用半生的时光,向我们证明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真理,让我们明白,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生活终将回馈以美好。
德馨邻里暖人心
母亲,无疑是村里助人为乐的楷模。在那个宁静祥和的小村庄,她宛如一团永不熄灭的炉火,源源不断地散发着温暖与光明,照亮并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平日里,她总是热心地帮村人缝补衣服,每一针、每一线都倾注着她深深的情谊。对于村里逝去的人,母亲不辞辛劳,怀着敬重之心,精心为他们制作寿衣,力求让逝者能够体面地离去。她手艺精湛,做出来的寿衣无比合身,仿佛是为逝者量身定制一般,饱含着对生命最后的敬意。正因如此,母亲深受村人的敬重,每当提及她,大家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
“拨眼”,是母亲一项独特而神奇的技艺,恰似黑暗中的明灯,为那些被眼疾困扰的人带来希望的曙光。我家对门有一位出嫁的姑娘,不幸眼皮里长满了风疮。那风疮犹如恶魔一般,无情地折磨着她,致使眼球发炎,疼痛难忍,视力也每况愈下。为了治愈眼疾,她四处奔波求医,然而却屡屡失望,几乎陷入了绝望的深渊。
直到那天,痛苦不堪的她向母亲倾诉心中的绝望。母亲看着她痛苦的模样,眼神中满是坚定与怜悯,当即决定为她“拨眼”。母亲先是找来构树叶子和夹子,仔仔细细地用清水将它们洗净,而后又小心翼翼地进行消毒处理。一切准备就绪后,母亲轻轻拿起夹子,缓缓分开姑娘的眼睑,动作轻柔得仿佛在对待一件无比珍贵的宝物。接着,她拿起构树叶涩面,反复轻柔而果断地开扯,将风疮外皮慢慢撕破,毒血随之缓缓流出。随后,母亲又用酒精液仔细地消毒清洗干净,敷上眼药,并轻声而温柔地嘱咐姑娘一定要好好休息。这一系列看似简单的操作,实则每一步都蕴含着母亲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他人痛苦的深切感同身受。不禁让人想起那句“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母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深刻诠释着这份无私的关爱,也因此收获了他人发自内心的信任与感激。
次日清晨,姑娘如同重获新生一般,眼中闪烁着惊喜与激动的光芒,兴高采烈地跑来喊道:“陶姨,我眼睛清亮多了!”母亲脸上绽放出欣慰的笑容,如春日微风般和煦地说道:“回去多敷眼药,千万注意别让眼睛感染了!”那一刻,母亲的笑容里,看不到一丝一毫的骄傲,有的只是对姑娘由衷的关切与祝福。这让我深深明白,真正的善良,并非为了求得回报,而是纯粹地希望看到他人能够好转,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由衷欣慰。
村里的王婶,被眼痛折磨了整整三年,近期疼痛愈发剧烈,苦不堪言。母亲得知后,立刻前去查看,发现是芫荽籽外壳吸附在了眼球上。母亲让王婶躺在躺椅上,安排旁人拿着一枚小彩球,缓缓引转她的目光,分散她的注意力。而后,母亲拿出消过毒的绣花针,全神贯注,小心翼翼地找准时机,猛地一扎,针尖正好扎在芫荽籽壳上,接着轻轻一挑,那芫荽籽壳便被成功挑了出来,仅在眼球上留下一个小小的、深陷的圆环。母亲这一番精湛娴熟的操作,瞬间让她声名远扬。母亲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再次书写了帮助他人摆脱痛苦的感人篇章,也让我们明白,在生活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他人生命中的救星。只要我们心怀善意,掌握一定的技能,在他人遭遇困境需要帮助之时,就能及时伸出援手,为他人点亮希望之光。
岁月磨砺见真情
改革开放的春风,轻柔地吹进了这个宁静的乡村。此时的母亲,已然过了不惑之年。她曾推着独轮车,在三伏天里走街串巷卖西瓜。彼时,烈日似火,无情地烘烤着大地,母亲的草帽被汗水浸得发臭,可她却始终舍不得吃一口自己车上的瓜。母亲深知,生活的甘甜往往需要在的辛勤劳作与自我克制中慢慢孕育,就如同那辛勤耕耘的农夫,只有忍住当下的诱惑,耐心等待,才能在秋日收获累累硕果。
母亲年过五旬时,依然为村小学的老师做饭。她总会把新收的韭菜择得干干净净,嘴里还念叨着:“先生们费脑子,得吃口清爽的。”在母亲心中,尊重知识、敬重他人是做人最根本的准则。她以这份质朴纯粹的善意,生动诠释着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关怀与温暖。有一次,我偶然撞见她在厨房偷偷偷吃学生剩下的凉馒头。见我突然出现,她像个做错事的孩子般,慌忙把馒头藏在围裙里,脸上带着一丝窘迫,却又笑着说:“别告诉你爹,他老说我吃相难看。”母亲这看似窘迫的举动,却让我真切地看到了生活的真实与不易。在那些琐碎平凡的生活细节里,藏着母亲为家人默默奉献的深厚情谊,也让我懂得了平凡之人在困境中为家庭负重前行的伟大与坚韧。
在我的记忆深处,母亲的背总是微微佝偻着,然而却如同那棵饱经风雨洗礼的老槐树,坚强而笃定地撑起了整个家。无数个昏黄的夜晚,母亲就着油灯一针一线地缝补衣裳,那专注的神情,仿佛时间都为她静止,一直到雄鸡报晓。她会把家里仅有的鸡蛋煮给即将上学的我,自己却啃着野菜饼,还笑着对我说:“娘不爱吃腥。”母亲以这样看似平凡却无比伟大的方式,教会了我奉献的真正意义。让我明白,爱并非只是言语上的表达,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毫无怨言的行动付出。真正的爱,是在有限的资源面前,毫不犹豫地把最好的留给家人,自己却默默承受生活的苦涩与艰辛。
病魔抗争爱永恒
母亲六十岁那年三月,阳光正好,她与乡伴一同去登山。然而,归来途中,母亲突然呕吐不止。看着母亲难受的模样,我心急如焚,立刻将她送进县医院。医院的诊断结果是胃炎,母亲在医院住了一周,便吵着要回家。医生见她病情有所好转,便建议回家治疗。可没想到,母亲在家仅仅呆了半月,呕吐症状再次出现,而且愈发严重。我们心急如焚,不敢再有丝毫耽搁,赶忙把母亲转送到西京医院。
当医生沉重地告知我们,母亲已是肾癌晚期时,全家人都如遭雷击,围在母亲身边,忍不住放声大哭。那一刻,悲伤如潮水般将我们淹没,仿佛整个世界都陷入了黑暗。可母亲却强撑着虚弱的身体,挤出一丝微笑,轻声说道:“人总有一死,哭啥呢?妈看到你们都成家立业了,心里知足了!”
从那之后,母亲便开始了与病魔顽强的抗争。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她所展现出的坚韧与顽强,令人动容。化疗的痛苦如影随形,药物的副作用让她吃不下任何东西,身体日益虚弱,头发大把大把地脱落。然而,母亲从未抱怨过一句,每次我们去看望她,她总是强打起精神,安慰我们说自己感觉好多了。
母亲还时刻惦记着不要让我们多花钱。她不止一次地叮嘱我们:“咱家里的钱,都是你们辛辛苦苦挣来的,能省一点是一点,别为了我把家底都搭进去。”哪怕在病床上,她也操心着家里的大事小情,仿佛只要她还能思考,就放不下对这个家的责任。
有一回,护士来给母亲打点滴,由于血管太细,找了好几次都没找准位置,针头扎进去又拔出来,母亲疼得脸色苍白,额头上布满了豆大的汗珠。但她却反过来安慰护士:“姑娘,别着急,慢慢来,我没事儿。”那一刻,我们都忍不住背过身去抹眼泪,母亲在如此剧痛之下,还能体谅他人,这份善良与坚韧,让我们无比心疼又无比敬佩。
母亲用她顽强的毅力,谱写出了一曲抗击病魔的壮丽颂歌。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依旧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一切,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在于面对困境时的不屈与担当。
如今,母亲已长眠于地下,坟头长满了野艾。每到清明时节,我都会采来几枝鲜嫩的艾草,轻轻插在碑前。微风拂过,传来细碎的声响,恍惚间,仿佛又是那架老纺车在悠悠转动,纺着那永无尽头的岁月。母亲用她的一生,在苦难中织就了坚韧的人生画卷,这份坚韧早已深深地融入我的骨血,化作我生命的经纬。每一个想起她的瞬间,都如同沐浴在暖烘烘的阳光之下,那光芒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也让我在贫寒的磨砺中,始终挺直脊梁,无畏前行。母亲的一生,如同一本厚重而珍贵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生活的哲理,时刻告诉我们,坚韧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有力武器,只要我们的脊梁不弯,就没有扛不起的重担,没有迈不过的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