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平的春节,是大铜器表演的主场!
进入腊月,天像一个冰鏊子,泛着并不晶莹的亮光。有时,吹来一阵刺耳的北风,冰鏊子微微颤动几下,时断时续的雪花,就应时地飘落在绿油油的麦苗上。
正是一年中最为闲暇的时候,遂平西部山村“大铜器会”的会长们,组织手下那些大铜器队员们,把尘封已久的大铙、大镲等乐器悉数拿出。他们一遍遍地擦拭着铙心,皓白的雪光把铜面烫成灿灿的金黄。
天终于放晴了,这些强壮的汉子、俊俏的媳妇们,齐刷刷地聚集到村头那片开阔地里。亮红的礼服穿起来,明黄的腰带系起来,火红的头巾扎起来,镶金边的纛旗竖起来……
这些汉子们,他们像是抓住了“年”这一巨兽的触角,把缠绕铙把的红绣带子紧紧攥在手心。他们把两扇大铙轻轻对揉,再闷击几声,随后伸开双臂,把大铙猛烈地撞击在一起,“隆隆隆”,响彻沃野。这些俏媳妇们,也一改往日的羞怯,把大镲握在手里,来回翻转,“咣咣咣”地对击起来。
热身过后,指挥登场了!他边鼓一敲,这些队员们立即心领神会,马上站好队形。鼓槌一指,大鼓“咚咚咚”地擂起来。边鼓高举,又猛然落下,“哒哒哒哒、噫哒哒”,几声响过,大铜器排练开始了!
这时,十里八村的乡亲,循着大铜器“隆隆”的声音而来。看到精彩处,乡亲们都会“啪啪啪”地鼓起掌来。
农历小年一过,漂泊在外的游子们,飞回到这片热土。此时,各乡镇自己的大铜器表演队,集中到乡镇“文化广场”上,开始击响春节喜庆的乐章。
“文化广场”吗,当然得有文化。从地域上说,遂平是个小县。可从文化资源上来讲,它却是响当当的大县!遂平大铜器传承下来的《补天乐》《猪八戒吃西瓜》等传统曲牌,就融入了广为流传的女娲文化和西游文化。
看吧!指挥一边敲击边鼓,一边迅速从表演队伍中间跑出来。他微抬左腿,急速转身,双手高高扬起,直指苍穹。这些汉子们大声吆喝“补天喽”,随声将大铙向空中抛起。大铙如同女娲修炼五彩石的鏊子,直冲云霄,完成“补天”使命后,又悬空落下。汉子们扬手接住,再次抛起、落下。俏媳妇们则把大镲举过头顶,镲面朝上,镲帽向下,准备随时接住补天未果洒落而下的五彩石。补天成功了!手执大铙的汉子们欢喜雀跃,他们互抛大铙,互击大铙,铙声“隆隆”,苍穹“隆隆”,四野“隆隆”。他们用最质朴的声音,表达对女娲娘娘的崇拜!
看吧!这些“八戒”们,他们时而把大铙抟在手掌中旋转一周绽放成铜花,时而把大铙紧贴胸前揉之搓之发出沉闷的低音,时而“大铙”与“大镲”们穿插队形互抢“西瓜”。“扑嚓嚓、扑嚓嚓、扑嚓扑嚓扑嚓嚓”,一个个憨厚老实又幽默滑稽啃吃西瓜的猪八戒,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观众们无不哄堂大笑,继而发出雷鸣般的喝彩!
其实,这些表演大铜器的队员们,真正把压箱底的功夫拿出来,往往要等到正月十五。这时,全县十多支铜器表演队,都汇聚到县文化艺术中心大舞台,角逐一年一度的“遂平县元宵节社火大赛”。获得大奖的大铜器表演队,他们既可以得到丰厚的奖金,还可借此机会,再制作一面高擎的纛旗。这些镌刻着他们演出荣耀的纛旗,威风凛凛地矗立在舞台上,是多么的招人眼目!
元宵节到了,老百姓们倾城而出。高大的舞台前,围得水泄不通。周边舞龙狮的、划旱船的、玩杂耍的……都没有大铜器这般吸睛。
听到观众席中此起彼伏的尖叫声了吗?不用问,一定是那支常常获得第一名的大铜器表演队上场了!
为了稳操胜券,平日坐镇指挥的大铜器非遗传承人也出场了。他左手执边鼓,右手执鼓槌,在表演队伍中翻腾跳跃,时而又会来到台前,与观众挤眉弄眼。这些汉子村姑们,紧随边鼓的节奏挥舞铙镲。铙片翻飞如盾,镲片开合似翼。声似虎啸狮吼,舞如龙腾凤飞。这世界,除了气势磅礴的铜器声,似乎所有的一切,都停滞了!消融了!静止了!
鼓声“咚咚”,强劲有力,仿佛要将文化广场上那座凝滞已久的丹朱神像也一并唤醒;铙声“轰轰”,雄浑激昂,似乎要把尘间所有的晦气驱除干净;镲片“哒哒”,振奋激越,如同万马奔腾,誓要带领勤劳的人们驶向新的时代。他们每一个动作都精准无误,他们每一个音符都与大铜器完美融合。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自信与喜悦,沉浸在大铜器的天地里,完全忘却了世间的一切!他们用矫健的身姿,诉说着敲响了一千四百多年历史的大铜器的文化底蕴!他们用善良智慧的灵魂,感受着来自殷商时期远古铜乐声的无穷魅力!
指挥把边鼓挥向空中,铜钹之声,戛然而止。许久,欢笑声、叫好声、呐喊声,才从四面八方奔涌而至。
大铜器,牢牢占据着遂平春节舞台的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