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引子
在浙中浦江小盆地上,一提到“玉老旦”,人们就会想起:此人一定是舞台上的旦角。其实他并不是舞台上的旦角,但也真与戏曲有缘——民间艺星。
玉老旦自学成才,不仅在曲艺上独创一面、自成体系,而且板胡、笛子独有特色、一鸣惊人、浙赣闻名。但他生不逢时,就像放在大海里的一滴水,那么平凡、朴素、默默无闻;如同浮在空间一个气泡,悄悄地生、悄悄地灭,无声无息的走完了人生的旅途。对于他的美名,也许是他在什锦班上曾常常演唱的是老旦角色吧,所以人们也不知道他的真名实姓,只知道他的大号“玉老旦”。
玉老旦出生在浙中浦江小盆地南山脚下的东许村,曾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年轻时凭着年少气盛,曲艺高超,闯荡过大半个中国。也许是时运不通,人生混迹了大半辈子,仍与上世纪五十年代解放初期,土地改革时默默无闻地回到了久别家乡,成了我几米之隔的邻居。
由于我们之间年龄相差悬殊(当时他已经年近花甲,我才是十几岁的孩子),加上他清高自傲,从不多嘴饶舌,每天除了下地干活,回家后就在家里摆弄他的板胡、笛子,最多站在自家门口瞧瞧看看、晒晒太阳,从没逛过一户人家。加上他身穿长袍马褂、头戴太子帽,脚穿白袜黑布鞋的乡村艺人的清高风度。所以乡村的孩子们十分敬畏他,很难与其亲近,更谈不上与他去攀谈。每当他的板胡、笛子独奏起美妙的曲调时,孩子们只得站得远远的听,或者站在他门口从门缝往里瞧瞧,从没有小孩敢迈他家的门槛。如果孩子们在他门口挤来挤去,发出叽叽咋咋吵闹声,他就打开门,皱起眉头唉声叹气的说:“哎!你看,你看,在别人家门口叽叽喳喳、挤来挤去算什么啊!烦不烦啊!”边说边又把门关上了。所以在后来的日子里,孩子们一听见门打开,便“哗”的一声跑散了……
在孩提时的记忆里,父亲曾经说玉老旦从小家庭生活窘困,但父母对她的教育独具一格。父亲经常对膝下的孩子们说:“一个孩子要耐得住寂寞,如果你能熬到一个人喝茶,一个人散步,一个人外出,一个人看书,没有人邀约,没有聚会,没有一些所谓的社交,。早睡早起,善待自己,无欲无求,云淡风轻,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只要随心而活,知足常乐,顺其自然,那么你将来必定会有一技之长!”
所以玉老旦牢记父母的教诲,独自一人,一心一意地埋头学习。他没正规上过私塾,只是搭雨工上过几天。但过人的天资令他自学了一些字,逐渐通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文学名著。
吹笛子、拉板胡更是从小的爱好。当他七、八岁时,他就用竹管、木条、蛇皮、牛尾巴上的长毛、老松树下的松香做成板胡;用细竹竿做成笛子,无论上山放牛或下地干活都带着笛子,即使挑着担子,扁担的一头挂着笛子,嘴里还滴滴答答的念着曲子,真正做到了“曲不离口,笛不离手。”
玉老旦深深地懂得:三年人行,五年懂行,十年称王。这是每个行业的必经之路,宁愿十年做一件事,也不要一年做十件事。走得快的人未必一路遥遥领先,,走得慢的人或许会收获意外的惊喜。关键不是速度的快慢,而是要找到自己的节奏。在此之前,我们在寻找节奏时要多一份耐心,熬得住就出众,熬不住就出局。成功靠得不是豪言壮语,而是脚踏实地,持续不断地努力坚持……
工夫不负有心人,玉老旦凭着自己的不懈的努力,终于练就了一套超群的民间独特的曲艺吹拉艺术。
一次村里的什锦班要给村里一户人家迎亲伴奏,正缺少一个吹笛手能手。大家急得不知所措,此时什锦班里济济说:“三份头的玉老旦吹笛子不是很好嘛!我们何不找来试试啊?”经他一推荐,大家才想起了他。后经鼓板的同意下就把玉老旦请来试试。
谁知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他那悠扬的笛声一鸣惊人,吸引了来往行人,人人赞不绝口;由于迎亲行走的是高低不平石头多的乡间泥杂路,光顾吹笛顾不上路,石头一绊脚一滑,横笛滑到鼻孔下,此时玉老旦就顺其自然用鼻孔喘气依然气定神闲,一吹到底。这神奇的出现使围观者越围越多,相传得神乎于神、一时名声鹊起。从而剧团来请他坐后台了;什锦班来并他坐正吹的络绎不绝……
此时的玉老旦别有一番思路,他却攀上了规模较大的巨州婺剧团。为了实现自己的鸿浩之志,默默无闻地离别了家乡,跟随着剧团闯入江湖,在浙赣皖一带跟随剧团坐后台伴凑。同时他开始学习、研究乐理基础知识,专业戏剧表演。特别对皮影更有所研究,认为皮影主要唱腔是绍兴高腔,音调高昂,甩腔多用假嗓衔接,是江西一带弋阳腔的影响而形成的。这种唱腔的最大特点是音调出奇高亢,且一唱众和,不用管弦乐器,只用锣鼓击乐伴奏。故又称“打锣腔”。地方闖多了,路数也宽了,凭着他天分高雅、曲艺独特吸引人的基本功,在戏友、同行们的支持下,终于另辟蹊径、独树异旗、创办起皮影剧。
玉老旦着手皮影剧以后,根据他的的创新思路,立即对皮影剧着手改革:为了减轻剧团负担,在练好皮影剧基本功的同时,把艺人的人数量压缩到最低的极限,最终改革变成了“二人台”的形式——有前后台两个人共同表演,后台奏乐、前台演唱兼操纵皮影表演。玉老旦尤其善于学习,他吸收各地外来艺术元素,为皮影配上了弦乐(二胡),还揉进了小生腔、花旦腔、哭丧(悲)腔。皮影演唱剧目多达数百种,令人惊奇是,这些流传数百年的剧目,根本没有文化剧本,每个剧目实际上只有一个最简单的脚本条目(路子书)。在表演时,艺人全凭着对故事梗概的掌握,即兴编唱,从剧情的展开推进到人物的刻画,唱、念、做、打均要临场发挥,且浑然一体。独特的形式,使每一场皮影表演都像一次精彩绝伦的“脱口秀”,其表演功力甚至盖过了现代媒体上大“名嘴”。不仅在唱腔表演艺术上刻苦创新改革,他那口头编唱艺术,也不由得让人拍案叫绝,他的唱腔以歌腔、渔鼓腔为主,其调式多样,内容丰富而且风趣逗人,便造成了皮影艺术一绝——口头编唱。更是为手中影人儿,赋予独特的生命。他的双手散打八至十影,,却杂而不乱,枪战此起彼伏,人嘶马吼,刺杀砍头则无虚发,从玩花枪、打散拳、单刀取头、到刺枪踢尸,多影混打,都是他压箱的绝招……
过硬技艺使他在江西广丰、上饶、铅山一带立住了脚。由于他们是民间艺人,演的戏全是传承历史、教化民众作用。其表演的剧目一般以长篇数目为主,故事连贯,情节曲折。如《杨家将》、《岳飞传》、《李自成》、《包公案》、《三国演义》……
其次,很多传统著作和民间故事也是皮影经典的剧目。如《西游记》、《天仙配》等,许多剧目都是根据传统戏剧改编而成。此时此地虽然时局混乱,拉锯战是的黑白难分,但他的皮影剧群众喜闻乐见,除了战斗照演不误,不管什么人执政掌权他都以民间艺人的身份四处演出。
由于戏剧是民众人人喜欢,个个要看的,所以他与民众关系融洽,每到一地群众都把他当成自己人,许多年轻人不仅听他指挥,而且都围着他转……
地下工作者经过几次接触,认为玉老旦是位靠得住的同名军。上饶市委就专门派员与他联系,这里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利用他,他曾以剧团搬家作掩护,为红军传递情报,掩护同志过路作过众多贡献……
特别方志敏在江西省玉山县拢首村附近的高竹坑被捕以后,下午立即押到国民党独立四十三旅七二七团部,团长为了防止节外生枝,亲自押送方志敏到上饶近郊皂头附近的民房里……
上饶地下党组织获悉后,立即与玉老旦取得联系,准备利用上皂头演戏之际,劫持方志敏同志的计划。也许国民党七二七团长闻到消息后突然变故,提前把方志敏押往南昌,使这次计划落了空……
在上饶那一带只要玉老旦的锣声点儿一起,一只只影人便抖擞而动。此时台下定是座无虚席,满目尽是前来观看的观众,一个个或站或坐,摇头晃脑,手指轻叩、似醉如痴,观众中除了本地人还有许多外乡人。表演到动情时,身临其境的观众与皮影艺人一同泪水涟涟,而情节激昂时人们拍手叫好直至耳鸣。不知不觉,中国数千年波澜起伏的历史文化,在玉老旦皮影艺人手中上演了一遍又一遍……
但频繁的战事、白色的恐怖,拉锯式的战争,使当地财匮力尽、民不聊生。使玉老旦的木偶剧团再也支撑不下去了。此时妻子又在一次洗衣时溺于溪中,正当他家破人亡、流落他乡不知如何是好之时。全国解放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开始了。于是流落他乡玉老旦,带着两鬓斑白、年近花甲回到了久别的浙中浦江小盆地南山脚的家乡。在村里他分到了房子、土地,成了我的邻居。
一九五四年正是我国百业待兴,欣欣向荣之时。浦江县城浦阳镇要举行农历十月二十日隆重物资交流会,为了凑个热闹,县里文化部门特地请他去物资交流广播室现场独奏。那悠扬、清脆、悦耳的笛声通过有线大喇叭如诗如歌,如吟如叹、飘洒在大街小巷,使人们竖起双耳、放慢脚步、认真聆听;倾倒了多少痴男怨女、文人墨客,一曲笛子过后,紧接着又板胡独奏,那醇厚柔美细腻入耳、动人心弦……
山村随着国家形势的发展慢慢地由单干户走向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的集体化道路。社会在发展、频繁的运动,三反五反、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轰轰烈烈的运动一个接着一个;人心惶惶的民众那里还想到他的曲艺,早已把这个民间艺星——玉老旦忘得一干二净……
此时的玉老旦只得使用起生硬不便的双手握锄头,硬着头皮干起陌生的农活,拿他打八折劳力的工分,过着清贫、孤独、寂寞、无助的生活……
他老是回忆起妻子曾对他说过的话:妻子是你什么都没有却看着你平安回来的人。日日夜夜都期盼你前程似锦却不求回报的人,是很怕疼,为你走一遭鬼门关生儿育女的人。是没有一点血缘关系而这辈子最爱你的人。但也是你这辈子肆无忌惮伤她最深的人。妻子图的丈夫能为她遮风挡雨,护她一辈子周全。可往往大多数女人都是从脸红开始到脸红结束。真正压垮女人的不是发福的身材,虚弱的体质,蜡黄的皮肤,也不是没完没了的家庭琐事,受不完的委屈,掉不完点眼泪,而是她为这个家当牛做马却被当成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男人不理解女人一委屈就哭,你认为是软弱吗?她是在哭她自己,哭自己进退两难,,哭自己有骨气却没有勇气,哭自己懂事却没有让自己过得好一些。哭自己瞎了眼嫁错了人,她不是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而是她不舍得苦心经营的家……
老婆在世时种种好处时时在脑海里萦绕;老婆就是喜欢听他吹笛子、拉二胡才跟上他的。于是,每当玉老旦回忆老婆时,就摘下挂在墙上的笛子、二胡滴上松香,调整音弦。然后演奏起来,笛、琴音袅袅、如泣如诉,玉老旦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之中……
每当此时,邻居的寡妇总会远远地站在弄堂口静听着,眼睛殷殷地、也是怯怯地看着玉老旦住着的房子,聆听者美妙的笛声。半年后,邻居奇怪地经常看到这寡妇的这一行动,好心的邻居就把寡妇的心思告诉了玉老旦。
玉老旦想:少年夫妻老来伴,有个老伴总该快乐些吧?况且寡妇还有个十几岁半哑儿子与儿子仿佛年纪的童养媳,这样人家看起来就不是断后了;寡妇呢“想想自己长期没有男人受宗族叔伯欺侮的苦衷,有了男人就有了主心骨;更认为玉老旦是一个很棒的奏乐艺术家,经常听听他的美妙的板胡、笛子的音乐也能丰富全家人的生活……就这样双方经过深思熟虑后就嫁过来了。
“人生想像多美好,实际生活变了调。”一向过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孤独生活的玉老旦,怎能受得住一下子冲进三口人的生活。前几天还勉强应酬着,时间久了,紧皱眉头一看就烦。
.就说吃饭吧,本来锅里那么一点他还吃不完;如今老婆烧起来大半锅,不但吃得干干净净,而且那小两口还餐餐争吵“你吃了三碗,我只有两碗半”。玉老旦听后唉声叹气的说:“你们这么会吃,叫我到哪里去拿粮食给您们吃啊?即使是山也要被你们吃空啊!……”
再说晚上睡觉,玉老旦想得好好的,我们老两口一铺床,你们小两口一铺床,这总得说公平合理,欢乐幸福了吧?
谁知玉老旦与老伴刚躺下,正处在情意绵绵之中……这个说:“妈,我这边的棉被被他拉过去了!”
那个说:“妈!他的脚蹬我的屁股了。”老两口本来满腔热情地想做的好事被这一吵也就没劲了。玉老旦坐起来唉声叹气的说:“你们、你们啊!白天争碗头,夜里争被头,也不想做做你们的好事啊!……”
可小两口哪懂你老人的意思啊!继续没日没夜的吵着,闹着,心里还挺开心的。再说干活吧,老两口都是打折的半劳力工分,而那小两口虽不会干活,但饭量要比老两口还大。此时一向负担轻松的玉老旦,却成了吃口重,劳力少的困难户。过惯独吃生活的玉老旦,这才体会到养儿育女多烦难。随着生活逐渐困惑,玉老旦整天紧皱眉头、唉声叹气,特别看到那小两口一吵嘴,他就咬紧牙关恨恨的训斥:“你看你看又吵了、又吵了!吃得太饱、不干活的缘故吧?……”
玉嫂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心想:我们三口不能再连累他了。玉嫂含着泪温和的说:“老旦哥,你受苦了,让我们回家吧?”玉老旦看着贤惠的女人舍不得,看看小两口吵闹烦不过,想起如今的生活没法过。只得忍疼割爱各奔前程。玉嫂拿走了应该属于自己的那些东西,临别时把一只小黑猫亲手递给玉老旦的手里说:“老旦哥,留着小黑吧,给你做个伴儿,好歹也是个活物……”
玉嫂也许温柔、也学软弱,也许有自知之明。但不管她认识你多久。她不懂你是正常的,因为她一辈子都生活在她自己的圈子和阶层里,她没有机会去见你见过的世界,也没有机会体验你有幸体验过的人生,所以你应该使自己变得更优秀,并且对她要有耐心,然后带他去见更大的世界,而不是站在她有限认识的外面,去指责她的无知与狭隘……
玉老旦由于生活所迫,再也不想那烦恼的现实再现,所以接过了小黑,让玉嫂母子三人离他而去……
也许小黑与玉老旦前世有缘份吧!小黑是通了灵性的,能知道玉老旦心灵的孤独;玉老旦出工了,小黑就送他门边,看着玉老旦把门锁好,然后回到镬头汤罐边呼啦呼啦地睡觉;当门吱咯一响,它知道主人回家了,就会跳下镬头,来到门边,边叫边跟在主人后面。玉老旦吹笛子了小黑就跳上他的怀里,呼啦呼啦给他鼓劲;主人拉板胡了,小黑就蹲在脚边给主人蹭痒。晚上睡觉了,小黑就像玉老旦老伴似的自觉的睡到另一头,给玉老旦焐脚。玉老旦也把小黑当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上市场买点鱼,下田畈带点虾,有玉老旦吃的绝少不了小黑……
一个寒冬腊月的深夜,突然家中发出了轻微的咚咚声。小黑先侧耳细听,当它断定是后墙时。它立即跳下床去,跳到后墙根一听,不好,外面小偷在撬墙挖洞了。小黑便咪!咪的大声叫开了。那一刻也许玉老旦梦见爱妻正做着好事呢!脸上溢着祥和的笑,小黑大叫哪里听得到。小黑见主人还没有醒过来,就“嘣”的一声,跳上床去,挨近主人的耳朵大叫起来。此时主人见小黑叫得奇怪,立即坐了起来划着火柴,点起了灯。此时小黑又跑到后墙不停地叫着,玉老旦朝后墙一看,小偷已经撬开了一个小洞。要不是小黑的狂叫,后果不敢设想啊!
玉老旦一边用木板顶住墙洞,一边紧紧搂住小黑,不由得默默垂泪。想自己一生追求民间艺术,费尽了一生的心血却成不了大器,老了却与一只猫相守。从此玉老旦更加热爱小黑,把小黑看做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日月如梭一瞬间,冬去春来又一年。万物复苏百花开,百鸟产蛋孵后代。当初的小黑如今成了黝黑发亮大黑猫了。
小黑大了,也了解风情了。它除了侍奉玉老旦外逐渐开辟新的活动场所。钻出门外、追逐情友、显示情感。这对玉老旦来说认为小黑开始不安分了。所以玉老旦看管得更严了,不让小黑离家半步。
一天玉老旦收工回家,一到家门口,只听到家里的小黑轻轻悲哀的咪咪……的叫着;而门口的一只花猫疯狂的由轻到重、由慢到快、有节奏的咪!咪的大声叫着。此时玉老旦知道小黑发情了,这是“雌猫发情雄猫叫。”于是玉老旦先把门外的猫赶开,然后小心翼翼进了门。把小黑用箩筐倒扣着,除供食外整天关在箩筐下面。此时小黑整天不吃也不喝,像是抗议绝食似的在箩筐下面发出低沉悲哀的咪、咪……叫声,而那雄猫不但变本加厉的狂叫,而且跳上窗台钻钻,用爪子扎扎,划破了窗纸,却进不了家;在门缝看看,用爪刨刨。刨烂了门板,没法进屋。雄猫只得整天围着玉老旦的房子跑来跑去不停狂叫。
傍晚玉老旦收工回家,小心翼翼的打开自家的门,却冷不防那雄猫“刷”的一下钻进了家,用爪子叽咯叽咯的刨那倒扣猫的箩筐。此时的玉老旦一看怒火烧,喝道:“你这骚虫,搞得我家无宁日,去你的吧!”随手锄头一挥,谁知这一挥锄头脑正好挥在猫的脑袋上,雄猫顿时七窍流血,一命呜呼、上了西天……
按家乡的习俗,死的猫要挂到桕树上的,玉老旦搓了根稻草绳系在猫的腿上,把死猫倒挂在后山的一株古老的桕树上。
此时玉老旦心里像落了块石头,心想这下总不会再有畜生来骚扰了。于是把倒扣在箩筐下的小黑放了出来,心想:咱俩做个循规蹈矩的伙伴吧!
小黑见倒扣的箩筐不见了,恢复了它自由以后,对着玉老旦凄惨的发出几声咪!咪的哀叫,乘玉老旦不备之时窜出家门,消逝在茫茫田野里,立即不见了。
小黑失踪了……
这下玉老旦再无宁日了,他寻遍了村里的大街小巷、田畈的茅棚路口,都不见小黑的踪影……
玉老旦终于落泪了,她还记得当时与小黑的友情;重温着小黑给他蹲痒的温暖气息,在到处找不到小黑竟会如此伤感。他终于病倒了,而且病得不轻。他感到自己渐渐糊涂,已经三天没有出工了……
那一夜晚没有月色,举头望不到一颗星星,黑咕隆咚得吓人。玉老旦突然听到小黑的声音,“小黑、小黑”玉老旦惊喜的从床上坐起来,侧耳一听、定睛一看,那有小黑的影子啊!只有夜色深沉,草虫啾啾。玉老旦摸索着下了床,打开门,门外漆黑一团,像是听到小黑的声音了。
玉老旦出了门,摸黑走了几步,只见漆黑一团,连东南西北也分不清了。他只得止步回家躺在床上。但整个晚上想着小黑的种种不幸,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
天刚蒙蒙亮,玉老旦想起个早吧?把小黑找回来,免得自己心不安连睡觉也无法睡,玉老旦赶紧创海衣服下了床,刚打开门,小黑就精疲力尽、满身湿淋淋地钻了进来。使玉老旦吓了一跳,当仔细看时原来是小黑。他赶紧像丢失了宝贝找到似的不顾一切地抱了起来,连忙用毛巾帮它擦干身子焐在被窝里,让它慢慢地恢复精神……
说也奇怪,小黑在田野上露宿一夜,就像生了场大病似的,自在玉老旦的被窝里安安静静地焐了一天,才慢慢地恢复了精神。经过玉老旦一星期多的调养,小黑终于恢复了以前的天性,吃喝拉屎一切正常,恭候主人照常不误,从外表上看就是有一点不同——肚子漫漫地大起来了。
玉老旦知道不正经的小黑怀孕了,于是不仅给它增加食量,而且还给它增加营养,上市场买些小鱼回来,上田畈摸些小虾带回来给它吃,使小黑不仅精神。而且皮毛油光发亮,加上鼓起的大肚子,大肚下面米粒大的奶头开始变大,变红,更逗人喜爱。
将近两个月了,玉老旦知道小黑就要分娩了。于是玉老旦找了个破篮子,里面铺上几件破衣服,在镬灶下给它做了个窝,然后将背有大肚子的小黑从床上抱到窝里,边摸着它的头,边安慰它说:“小黑,你就要做妈妈,这里就是你到家,你好生注意了……”
说也奇怪,小黑很听话似的果然将这窝当起了自己的家,每天很正常地睡在自己的窝里了。六十三天的晚上,玉老旦睡在床上听见镬灶下窸窸窣窣声音异样,心想:也许猫要做产了,但我一个大男人,也无从下手帮忙,只得任其自然吧?
第二天清晨,玉老旦起来一看,果见喜事来了。小黑横躺着,三个黑白相间的小花猫嘴含着鲜红的奶头,躺在母猫的怀里安安静静地吸着奶。小黑只是轻轻地:“咪、咪!”叫了两声,像似告诉主人:“我生产了……”
此后,玉老旦不仅给小黑增加饭量与营养,而且每个集日都要上市场买些鱼回来,熬成鱼汤让小黑吃,以便营养丰富,奶水充足,特别一日三次喂食时,玉老旦总是笑咪咪地看看这个、摸摸那个吗,对伶俐可爱的小花猫左看右看,舍不得离开。
随着时间的推移,玉老旦无微不至的关心,小黑很快地带着小花猫迈出窝窝,到镬灶周围走来走去,慢慢地又在房子里走来走去。有时太阳出来了,小黑还带着小花猫到门口晒太阳……
玉老旦看着小花猫的一天天成长,活动场所一天天变换,心里乐开了花。特别看到小黑母子四个在门口晒太阳时,小黑抓来了一个小老鼠,放在三个小花猫面前,早已吓破胆的小老鼠簌簌发抖,一动不动,小黑用爪一拨,小老鼠以为可逃生了,于是振作起精神壮起胆簌得一下冲过去了。
三只小花猫瞪着眼睛不知该咋办?说时迟那时快,小黑立即扑了过去一口咬住小老鼠叼了回来,仍然放在三只小花猫面前。这样反复多次,在第六次时,终于有个勇敢地小花猫比小黑还快地冲了过去,一口咬住小老鼠,嘴里还不住地呼呼吹着气……
此时的小黑像似鼓励似的咪咪叫了几声,接着发出呼呼的信号声,其他两个小花猫闻声后一齐跟了上去,三只小花猫就这样咬扯小老鼠的四肢,享受起自产自食的美餐了。
小黑的这系列行动对玉老旦感触很深,他深深地感到,一个生物要在生物界生存下去,必须有一种自生的能力,这种能力除了自悟以外,一般都是上辈传给的,就像小黑给三个小花猫传受的生存之艺,是生物界不可缺少的生存之宝啊!
作为生物界高级动物的人,都是将上辈精良的艺术继承下来,才有了今天的精良艺术,而作为我,虽有满身民间曲艺却埋没在南山脚下的乡间,我何不寻找个志同道合的小伙子,将我的民间艺术传授与他;一则可以将我的民间艺术发扬光大,二则也为社会培养一个非凡人才,这不是两全齐美好事吗?
玉老旦开始思考着临近乡间哪里有笛子,板胡声,他终于发现下半村传来了断断续续的声音,他走近仔细一听,发现这孩子虽对笛子有爱好,但他没有经过正规训练,他现在能吹的笛子既吹不出像样的歌曲,更别说动听了,但他还是一有空就吹,可见这孩子的精神是可嘉的。
玉老旦向邻居一打听,原来这孩子叫茵茵,高中毕业考不上大学,学着吹笛子散心的。玉老旦暗暗地对孩子吹奏连续听了几天,觉着这孩子虽有雄心壮志,但吹得杂乱无序,如有导师指导,不仅进步很快而且也许是个人才……
一天,玉老旦从田里回家,正好与茵茵的父亲同道,玉老旦开口说:“我听了你家的孩子在吹笛子,还挺认真的啊!”
茵茵的父亲说:“爷爷啊!不与你说啊!我家的茵茵天资挺不错的,学一行像一行,行行干起来挺像样,吹笛子又没有人教他,也会吹,爷爷到你这里来过堂一下,不知爷爷肯收否啊?”
玉老旦笑眯眯地说:“如果孩子真心想学的,那每天晚上来我家吧,对笛子的一些乐理我会开导开导他的。”
茵茵的父亲一听,原来爷爷同意了,连声道谢说:“谢谢爷爷,谢谢爷爷,今晚我一定会陪同茵茵前来拜爷爷为师的。”
玉老旦客气地说:“拜师不必要了,到我这里来,乐理上我开导开导他,使他在成长路上少走弯路,快速成长吧!”
晚上,玉老旦刚吃完晚饭,收拾好碗筷,坐在自家的椅子上,正拿起笛子贴上竹页,摆弄起来时。
突然,门被轻轻地被推开了,然后传来了茵茵父亲的声音:师傅,茵茵拜师来了!”话音刚落,茵茵在父亲的陪同下。出现在玉老旦面前。茵茵的父亲把四斤头(四个礼包)放在桌子上,然后对茵茵说:“还不给师傅叩头!”
茵茵立即“扑通”一声跪倒在玉老旦面前,轻声地说:“师傅,请收下我这个蠢才吧?”
玉老旦立即把茵茵搀起来,拍拍茵茵的肩膀,笑眯眯地说:“乡里乡亲的,还要这一套干嘛啊!”
茵茵的父亲严肃地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啊!从今以后茵茵你就必须老老实实地听从师傅的教诲,否则你就不是我的儿子了!……”
玉老旦与茵茵父亲坐在桌子的左右两把椅子上,茵茵坐在桌子前的凳子上,玉老旦说:“从我这几天对茵茵笛奏的旁听,已发现茵茵已经做到了‘笛不离手,曲不离口’了,这是一般年轻人所做不到的。”
茵茵的父亲接着说:“这是我在家里时时督促。处处吩咐而成的,师傅看不到幕后的苦衷啊!”
玉老旦接着说:“这个当然我知道,作为父母望子心切可以理解,但孩子能听说明他有上进心可成才的依据,老弟你说对吗?”玉老旦看着茵茵的父亲说。
茵茵的父亲点点头说:“长辈说的话他是听的,师傅也看到了,这是事实,不像别的孩子不仅不听长辈的话还与父母对着干!这就难教了。”
玉老旦看了看茵茵低着头不语,继续说:“茵茵的父亲与我想到一处了。古人言: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话很有道理,你听都不愿听说了有用吗?现在茵茵既然拜我为师了,接下来的目标我准备1是摆正演奏姿势;2是正确呼吸方法;3是摆正吹奏口形;4是基本演奏技巧”……在这些方面我会进行教导与共同提高的,既然老弟将儿子交给了我,我有责任将他培养成才……”
茵茵的父亲听到师傅最后一句话立即站起来拉着师傅到手说:“有师傅‘我有责任将他培养成才’这句话,我们做父母的就一千个放心了……”
玉老旦继续说:“老弟你放心,我是走江湖的人,看准了人,不仅有信心更有责任心,不会贻误他人。时间吗?每天晚上六点半开始,九点钟下课,风雨无阻绝不含糊,望家长支持照办!”
茵茵的父亲接着说:“既然茵茵有了自己的事业,作为家长绝不将他算进去作为劳动力,家中的一切事宜都有咱夫妻俩担当,与他无干……”
就这样一场通情达理的既有师道尊严,更有家长威严的简略拜师就这样圆满成功了。
此后,双方都遵守自己的诺言,按时上课,认真授课,茵茵也很争气,不上两月就能吹奏有板有眼“社会主义好”的乐曲了。乐的茵茵的父母高兴的合不拢嘴。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人与人之间是有磁场的,有些人一接触,就一见如故;而有些人无论怎样去磨合,怎样去谦让,仍然无法深交,不是不好,而是磁场不同。
玉老旦与茵茵也许碰对磁场了,两人相辅相成,茵茵进步很快,加上玉老旦一见茵茵演奏时有点进步,立即受到师傅表扬,更激起茵茵的上进……
精神上的慰藉,胜过物质上都给与,心灵相通,超越距离障碍,最深的感情就是让一个人住进你的心里,空闲下来的时候,是你心里的归宿;忙碌起来的时候,是你前进的动力。
人生都是这样的:有了自己的兴趣爱好,鼓起一股劲突飞猛进,更有师傅的认真指点。不仅懂得了乐理,更是笛声悠扬……
在那百花齐放的年代,县婺剧团招考后台。玉老旦闻声后,立即动员茵茵前去报考。谁知茵茵的笛子演奏一鸣惊人,立即被县婺剧团当场录取为正吹。
玉老旦闻知后,立即询问茵茵何去何从?
茵茵羞答答地说:“师傅,让我留在你的身边吧?一则我年轻幼稚阅历不多;二则我在你身边温暖,舍不得离开……”
玉老旦谆谆开导说:“茵茵,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你要去经风雨,见世面;将你学得的乐理到外面见世面,经风雨也许更精彩,到时候遇到难题只要我在,大门随时为你开着。”说得茵茵热泪盈眶。
茵茵到外面见世面去了,但是逢年过节总忘不了启蒙的导师,总要挤出时间来与师傅拜个年,聊聊天,一起研究笛奏的乐理……
改变别人很难,改变自己也难,但是改变自己才有希望。不要跟着别人去抱怨,因为别人抱怨的时候,其实头脑已经出了问题,应该想办法找出自己错在哪里?我该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