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已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平静、安详地离开了人间,驾鶴西去,享年78岁。这对在缺医少药的山村来说可谓享尽天年。可母亲的克尽厥职、克勤克俭、朴实无华、慈爱豁达的品性却在家乡名垂竹帛、流芳百世。
母亲是个童养媳,她是奶奶的“眼睛”(因为奶奶是个盲人)。当时奶奶身边人口多、杂务忙、应酬不过来,急需要有一个身灵手巧的人来帮忙。而邻村正好有一户人家孩子多,负担重。经人介绍后,两家的父母一见面,母亲的父母要求只要好好教养,抚养成人就行……因为两家都是穷人家,所以即一拍即合,也不举什么形式,就把女孩子从邻村带领过来了,那时母亲才八岁。
母亲来到奶奶身边后。社会阅历丰富、头脑灵敏过人的奶奶顿时就来了活力,她不但像亲生儿女般的精心开导、谆谆善诱,关爱备至;而且大胆的使用这双“眼睛“。心灵手巧的母亲只要奶奶发话,她就两脚不落地的勤快、机敏的把事做好,从不让奶奶半点担心。从而给奶奶带来了从未有过的轻松和愉快。奶奶特感到母亲虽出生贫寒,但生性聪慧、脑子特灵;一说就懂,一指就明,好使唤。就这样不上数年,里里外外的家务事,左邻右居共处事、亲戚朋友的来往事、母亲都处理得四平八稳,头头是道,有条不紊,深受邻居、亲朋好友们的称赞:“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更可喜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母亲性情越来越温柔、身材越来越苗条。女大十八变,越变越俏丽;左邻右居,过往行人见了啧啧称赞:“苦竹根头出好笋,穷苦人家姑娘美。”就在十八岁那年,她就与长她五岁的哥儿成亲了。从而她就成了我们慈爱的母亲,养儿育女。艰难生活的重担也开始压在她的肩上。
母亲一生养育了两儿四女,个个身健体壮,人人聪慧过人。母亲根据自己的阅历常常教育我们:“人要学习文化、从小苦练本领,才能立足于社会,……”可在万恶的旧社会,一个九口之家单靠父亲替地主打长工所得的几担谷,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是何等艰难啊!为此母亲一边料理好家务事,一边向邻居学编蒲鞋、草鞋,编好后拿到市场上去卖 。虽经母亲不分昼夜、拼死拼活的劳作,但杯水车薪,全家人仍然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饥寒交迫的日子。特别到了青黄不接的三月,母亲寻遍了田野上能够充饥的树皮、野菜……凡是能找到好吃的东西都找来了,凡是能找到能吃的地方都去找了,仍然无法渡过春荒。俗话说:“饿死麦根头。”那就是大麦灌浆刚开始转黄时,那是放高利贷者最猖獗,穷人最难过的时刻。显然母亲知道这时候借贷是难以偿还的,母亲只得忍疼割爱把青大麦割来,先用旺火把大麦麦芒烧掉,然后打下来,放到锅里用文火烘干,放到石磨上磨成粉,烧成大麦糊来给我们充饥。这样半生不熟的抢收济荒,既糟蹋了粮食又浪费了人力;但有什么办法呢?总不能饿死了再活过来丰收吧!于是很快的一块地的大麦就吃完了;接着小麦又开始枇杷黄了。于是母亲又把小麦割来,先用火烧掉麦芒,打下来,除掉麦壳,然后放到石臼里舂碎,放到锅里烧成麦头粥。水稻也是这样未黄先割……俗话说:“麦不能整粒吃,米不能磨粉吃。”(因为这样吃是很浪费的)等到收割时地里的庄稼已所剩无几了,这就是穷人一熟接不上一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前亏而空的穷人就是这样穷困潦倒……当家的母亲整天为儿女们的生计费尽了心机、吃尽了苦头;但到吃饭时,母亲又忙极了,不是给这个盛饭,就是给那个拿碗、拿筷……让我们这些孩儿们先吃,我们吃饱了,喝足了,剩下的她才吃,所以少也少着她,没也没着她。而母亲总是笑呵呵地说:“您们吃饱了好长身体,干好各自的事业吧!我反正呆在家里吃多点喝少点也碍不了事呢!”
母亲一生的精力全都洒在儿女身上。在那苦难的岁月,穷人连口都糊不过去,还谈什么衣着、铺盖啊!所以全家没有一张好棉被、更别说好蚊帐,穿的衣服都是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接,一个接一个,补丁加补丁,最后穿得只剩破布筋。特别到了夏天的晚上,母亲更忙了,她闻着我们身上、衣服汗腥气熏人,十分着急;赶紧先叫我们脱下衣服,然后帮我们洗好澡,陪伴着我们睡下,并用麦秆扇扇风驱热;那习习凉风使我们感到陪伴就是充实、陪伴就是满足、陪伴就是快乐、陪伴就是幸福!不一会就呼呼入睡,做起了各自的美梦。此时母亲就更加忙碌了,把我们的衣服该补补好,该洗的洗刷干净,能晾干的就放到通风的地方晾起来,晾不干的就靠在灶门口,让锅灶里的余热来烘干它。当我们第二天一早起来就能穿上干净、清香的衣服干各自的事去了……
母亲又是个重感情的人。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与妹妹正在读小学时,在妇联工作的姐姐有了孩子,急需有人照顾。姐姐又三番五次的要求慈母亲给她带孩子,可家里也少不了母亲啊!母亲正在左右为难,一天母亲去看望外孙,正巧姐姐在参加会议,当母亲推开姐姐的房门,嗷嗷待哺的外孙正张嘴哇哇大哭着;此时的母亲心都碎了,立即泡好牛奶喂他,心想:女儿是为大众妇女服务的,带着孩子怎能工作啊!应该帮她料理好家务,让她安心工作。于是她立即回家与父亲商量好,把家中里里外外的重担由父亲挑起来,还说:“再苦再累也不能让孩子受苦,他们是我们的希望啊!……“他毅然离开了自己的子女与家庭,奔赴女儿的工作单位。为了让女儿安心的搞好工作,她不但带好了外孙,还把买菜、煮饭、洗衣……家务事全包下了,女儿一回来不但能吃上了香甜可口热饭菜;而且能看到满脸笑容的孩子,干好工作的劲头更大了……。
母亲一生没有跟任何人红过一次脸,吵过一次架:更不会唆使人家大吵大闹、无法无天、大动干戈;尤其对孩子从来没有打骂、斥责。她就是用自己温柔、体贴的“慈爱、心声”去感化、唤醒孩子,使孩子看到曙光,迎来朝阳,驾起风帆,驶向欢乐、幸福的明天!母亲就是这样勤劳拼搏、尚学创新、团结包容、自强争先的度过了自己平凡而有伟大的一生。
的确,母亲是个有非凡智慧、才干的女人,一个令所有女人望尘莫及的的女人;一个真诚愿意付出“慈爱”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