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许照煦的头像

许照煦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3/07
分享

借——乡村里和谐的往来

乡村的民风向来就是有同舟共济、相互包容的特点。这个特点源自于世俗生活的浸染。许仙与白蛇他们不是为借伞引发出动人爱情的故事吗?更何况一个农户,不仅是一户人家,更是一个独立的作坊。工具、农具、用具样样都需要,缺一生活就要停顿,比城里人拿现成的米面、蔬菜繁杂得多。一户农家众多的生活用具,没有一家买足置全的。正如俗话说:“皇百万也要借棺材索。”可见,你再富有,也有借的时候,所以邻里互通有无,成了乡村里的和谐来往。

上世纪五十年代刚解放那阵子,耕牛,水车、稻桶等,这类大农具已从地主那里接过手来,共享共用。但小一号的舂米石臼,磨面石磨,手推动的独轮车,用草麻打造绳索的摇绳车,仍都是私有。这些农具一年中用不了几回,一次只有几天或者几小时。家家添置没有必要。但村里家家没有,也就烦恼了,毕竟要到外村去借的话就麻烦了。所以一般以一个村为单位置办用具,例:棺材索,棺材杆,一个村里有一套就够了。借用这些器具,用完拿去还时,拎上几个鸡蛋、或捎上点时鲜蔬菜瓜果,或者家里现成的点心。陪同借的物件一道送过去。物主一定会客气一番,这就是“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再小些的是杆秤、小秤、升、斗量具,斧头、锯子、老虎钳……借用便是常事,这类东西用了不会损伤,放在家里也是冷门器具,借借反倒给人方便,留有好感。乡村里的人都套热乎,碰到了套上几句以表亲热,所以每次见面都有话说。实在没话也来句“老兄:您真勤快家里呆不住啊?”“吃过饭了吗?”若是到了夏天,不把饭桌端到门口乘凉饭就不香。借本是穷日子中的一种苦涩和无奈,倒是有样东西让人借借,便觉得和谐可亲。要是家里有这有哪没人来借,反而成了孤老头、挺不自在。

要是家里来了几个客人,妈先看看蛋坛里有几个蛋。然后就悄悄的把我叫到身边,嘴巴紧贴在我的耳边,轻轻地对我说:“我们家里蛋不够,您到隔壁奶奶家去借三个蛋,顺便把她们家的花汤碗也借来用用,从后门出去别让客人看见。”于是我悄悄的从后门出去,向隔壁奶奶说明来意,隔壁奶奶很快的把蛋放在碗里嘱咐我:“小心点儿,这碗可是上等的景德镇花边汤碗。”于是我又小心翼翼的从后门进来……有时要借的东西隔壁奶奶家正好也没有,此时隔壁奶奶就会陪着我上嫂子家帮我借来。家里来多了客人在亲邻的帮助下,也能美美的应酬过去。

当时在乡村物资是相当紧缺的,借米、借面、借油。借盐,文房四宝不全,纸墨笔砚常借,借时大多使用酒盏、勺子等为度量衡。远道客人借宿司空见惯。几捆稻草往阁楼上一摊,上面放一张草席,再加一张被。就是一个上等的床铺。所以搭个床铺邻居间相互关照、包容,借条被,借条草席这时常事,而客人却度过了美美的一个良宵夜。俗话说:“借牛还马”,这正是乡村里人们慷慨仗义。你借了人家的东西,拿去还时必须多一点,美一点,或者讲几句好听的话,让人家明白您的感激之情才会高兴。

吸烟的人行路,烟瘾来了有没有火,仔细打量着行人是否有人抽烟,,如果看到哪儿嘴上含着香烟,头上冒着烟。就会凑近过去说:“伙计,借个火!”就这五个字,话不用接,脸不用看,火就接过来了。那时候,火柴也不是家家有的,许多人家还用火刀,火石取火,用纸媒子凑近火石撞出火星来引燃,所以取火较难。山村里一般是看到那家烟囱冒烟了,老妈就对孩子说:“去,到对面奶奶家借个火去!”然后就给孩子一个纸媒子。(筷子样粗细,黄裱纸搓的)跑进奶奶家,火就来了,连谢谢都不用,孩子就边吹着纸媒子把火送到妈妈手里了。

那时候吃不饱,穿衣难免捉襟见肘。春节去外婆家拜年,老妈早就像定戏似的定好了谁的孩子衣服好看向谁家去借,去拜年的头一天晚上,妈就把衣服借来了,清早,妈就把我们叫醒,洗刷完毕后,就一边给我们穿上八卦花的长布衫,一边教育我们:“这衣服是向人家借来的,去外面要大模大样跟在您爸后面,一切听您爸的话,绝对不能去玩火,把人家的衣服烧破了,以后就让您穿着破衣服去见外公外婆……”于是我们穿上新衣服像戴着紧箍咒似的,可全家人穿的体体面面,十几岁的孩子本来就五官端正,生气勃勃,那经得起八卦花的长衫一挺,外婆家满屋并蒂生辉,外婆高兴的合不拢嘴,邻居看来也用特殊的目光看上几眼,并啧啧称赞外婆选了个好女婿。拜年的一天大家都沉浸在欢乐幸福之中。可好景不长,当天我们拜年回家后,就把衣服脱下来,妈就把衣服洗干净,叠得整整齐齐,送回去时里面还夹着外婆家拜年的回头货——糕点或点心。

在农村男方娶亲是一件大事。女方到男方来戏人家这是亲事成不成的关键。所以男方必须绞尽脑汁,像变戏法似的把家里装饰得完美无缺。让女方看后满意的嫁过来。

村里有一对母子俩,虽然勤耕苦种但由于前亏后空家底薄,25岁的男人还娶不到妻子。老妈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发动所有亲戚、朋友为她找媳妇。经过大家努力,终于在离村五里路的桥庄找了一位漂亮的姑娘,而且这姑娘的兄弟还是乡里的干部。说三天后就要来戏人家了。这下可忙坏了了母子俩。他们与所有亲属一起,不分昼夜把村里最好的东西都借来装扮起自己的家。

女方来戏人家,一看:满仓稻谷金灿灿,新被枕头龙凤床。崭新衣服堆满箱,坛坛罐罐都装满。满意的合不拢嘴,并且很快的就嫁了过来。

三天了,姑娘与丈夫回娘家还穿着崭新的长布衫、长夹袄。第四天男人就穿着打了补丁长布衫。一个星期后,雕有各种图案漆桌、香几被叔叔抬去了,变成了陈旧的板桌;一个月后龙凤花床被舅舅运走了,原来是舅舅家的,夫妻俩只得用木板搭起了床铺。再过几天新被新枕头也不翼而飞,原来也是隔壁嫂子家借的。紧接着喝汤咽菜也来了。媳妇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打开仓、坛坛罐罐看个究竟,原来粮仓下面堆的都是些稻草,仓上面的稻谷仅仅只有薄薄的一层,坛坛罐罐里那有什么谷米豆麦,原来只有封口一把谷米豆麦,下面都是一些破布破衣衫。新娘流泪不止,眼看着家里的坛坛罐罐就要朝天了,姑娘吵着要回娘家了。邻居好心的长辈前来劝导:“人家是规规矩矩的,男人也长得不错…..”

姑娘就说了一句话:“人家规矩能当衣穿,人长得不错能当饭吃吗?说完就撒手走了”

姑娘回去那天一点东西也没带,一句难听的话也没说,但她只顾朝着自己的娘家走,连头也没有回……

借,乡村人沿袭下来的人与人之间文化默契,能让穷人抱团渡过一个个难关,和谐了群邻关系,成全了许多美事,可有时被虚伪人所利用,也把人害惨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