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南山香炉峰,娘娘烧香在此中。
初一十五香火袅,神奇传说四海飘。
人们带着对这首诗的喜爱,对石香炉的无边神往,怀着对一座石香炉的古老,逶迤,千年传说,千年风景敬佩之心。沿着浦南街道七村大坞口通往鲤鱼山的古驿道往南走,路经龙王庙,大坞里人工湖边的古驿道往上爬。一路青山相伴,溪流欢笑,不上一公里就到了石香炉的山脚下,穿荆棘,越溪涧,费尽周折,跋涉一阵子,终于挨近了神秘的——石香炉。
石香炉似一尊久经风霜的老古董,巍然屹立在浙中浦江盆地郁郁葱葱的南山之中,与风景秀丽的仙华山遥遥相对。它背依南山的最高峰——百药尖,左有猫头岩,右有老人头。在众山峰的簇拥下,更觉得它有独特魅力。我仰头望着奇异独特的石香炉,深感此峰天造地设,雄伟壮观,名不虚传。我转过身子背依高大神奇的石香炉,凝视仙华山的小女峰,不禁浮想联翩:
春秋时期(公元前496年),吴越争霸,越王与吴王带领军队在缙云边界(当今的越王山)的山岙里大战一场。命中该有难的越王被吴王的军队击溃后,带着一部分残兵败将被围困在此山上,粮草已尽,将士既累又饥,前既无救兵,后更是士气低落。眼看着山穷水尽,等待受毙。
在这生死阵亡的紧要关头,越王与众将士来到了龙潭之上的山神庙里。将军一眼就看到了供桌上的石香炉,在越王的示意下,将石香炉端出庙门祭天,越王点上三柱青香朝天三拜,插在石香炉上,口中念念有词:“老天在上,吾皇落难于此山,愿上天助我一臂之力,免遭此难,感受天恩……”
只见香烟袅袅上升,直至天庭,也许是皇天有眼,越王命不该绝。刹那间,漫山遍野,浓雾滚滚,天昏地暗、风声鹤泪,草木皆兵。眼看就能活擒越王的吴王,被这突如其来的喊杀声,震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此时将军眼看着石香炉显灵,心中顿觉亮堂,想起祭天的香炉必定有独特神功——逢凶化吉,一路平安。毅然卷起盔甲,裹起祭天的石香炉,负在背上,暗中保卫着越王勾践。
越王勾践单枪匹马、左冲右突、费尽心机始终冲不出吴军的包围圈。而吴军集中兵力、穷兵黩武,紧追不放、妄想把越王消灭之。越王勾践急急如漏网之鱼,心急意乱逃到一处落麻地块,眼看追兵就要追到,危急之中便弃了白马,一头钻进落麻地里。说时迟那时快,暗中庇护的将军立即冲上去,跨上越王的白马,引开了吴军的视线,策马加鞭向南北方向奋不顾身的边战边冲,浴血奋战。吴军以为越王不惜一切打开一条血路,要冲出重围。他们集中所有兵力,前堵后追,左右夹攻,步步为营,紧追不放,妄图将“越王”一举消灭之。正当将军与吴军诛死搏斗之时,越王勾践避开了锋芒,乘机单枪匹马冲出了吴军的包围圈。然后纠集漏落的几个残兵败将悄悄地离开了这险境……
身负石香炉的将军为了转移吴军的视线,继续边打边撤,大发神威,奋不顾身冲过东阳,闯过义乌,一直朝钱江进发。当他爬山涉水,历尽艰辛,不分昼夜从义乌的水涧翻山越岭进入浦江丽水源,已是人困马乏,前进艰难。眼看着追兵越来越近,但他已力不从心。当他骑着白马越过山涧来到铜涧,几米宽的铜涧马已立定,瑟瑟发抖,无力跃过。此时追兵与将军只有几米之遥,如果再跃不过涧,将军就要俯首就擒……
于是将军两腿一夹马肚子,使劲甩起马鞭子,马使出平身之力跃了过去。但“扑通”一声,马的前脚跪倒地上,几番挣扎,再也起不来了。
此时追兵离将军只有一涧之隔,将军眼看前是三面环山、高山林立的大坞里,到处是古木参天,荆棘丛生,后是紧追不舍的吴军。前无出路,更无救兵。此时,将军抬头怨天:“天绝我也!”
仰头时正好后脑勺碰着身负的石香炉。将军立即醒悟过来,解下背在身上的石香炉与随身携带着的金银珠宝,使出浑身解数狠狠地向追兵摔了过去。说时迟,那时快,只听得“轰隆”的一声巨响。将军回头一看,只见石香炉巍然屹立在山峰上,香炉上冒着一缕青烟袅袅上升;而香炉峰下突然升腾起了一座山峦,隔开了吴兵的追逐。将军深深的叹了口气,但深知追兵绝不会罢手,此地非久留之地,他立即扶起白马,边走边教唆白马速速逃生……
识人性的白马那肯弃主人而去,边舔着主人受伤的手臂,边依依不舍流下眼泪……不一会吴军的大队人马果然越过山峦,更凶猛的向将军扑来。将军眼看着自己的遇难就在旦夕,吩咐白马速速遁离,但白马竟将后脚趴下,愿驮上将军同生死,共阵亡,将头紧黏在主人身边不愿离去……
此时将军感到再也不能犹豫了,举起马鞭对准马屁股狠命的甩下了一鞭子。马含泪回过头向主人点头行礼,“咴儿”叫了一声,缓缓的离主人而去。将军见自己现在孤独一人,毫无牵累,更无畏惧的站立着,面对吴军追兵赶到面前,想起君王勾践现在定已脱险,心安神泰地面对气势汹汹的吴军,毫无畏惧地哈哈大笑,一边扔掉官帽。高声念着两句诗:
不计炎凉看世事,扫除凡俗心平和。
得失成败无瑕顾,留与秋风说短长。
念罢,一头狠命向大石塔撞去。
吴王见追到的不是越王勾践,而是一位将军时,深感将军忠君保主,为主献身的精神实在可嘉,随即对部下教育了一番,特命部下对将军厚礼相待,好生安葬,自己便带着军队追逐勾践去了。
沧桑一把空流泪,几度心酸细品茶。
往事如烟随客去,人生苦短赏飞霞。
如今,屹立在巍巍南山上的香炉峰,阅尽了人间沧桑,记下了世态炎凉;特别是来来往往的各路神仙,天将路过此地时,都怀着忠君保主崇敬之情、上香叩拜,以表衷情;就连仙华山的仙姑娘娘,初一十五上香叩求,青烟袅袅,从不间断。人们始终如一的敬佩将军那种刚正不阿,忠君护主的赤胆忠心。
金银珠宝是有重量更有流失的。想当初,将军将石香炉与金银珠宝一起抛了出去,至今石香炉巍然屹立成香炉峰;而峰下却有一孔千年不涸的涌泉,只要你在涌泉上撒把米糠,不要一小时,就会在离它三,四公里远的潘宅万田村前的石坎下涌出来。泉水既凉又甘,任你多大的旱情,它始终潺潺涌泉,从不干涸。
马是懂人性的,将军死后,马仍然守候在将军坟墓与将军的官帽(官帽落在石鼓山的看山棚前)四周,如今一到春夏支交、细雨蒙蒙,云雾缭绕,大坞里万籁俱寂,偶尔可隐隐约约听到咴儿咴儿的马叫声。
当地民众为了纪念将军的忠义之师,不但在民众间歌功颂德,广为流传;而且自建县、乡制后,当地政府就把南山炉峰山脚一带命名为炉峰乡,直到乡镇合并后才改名为他名。
久负盛名的石香炉,藏有千万年的“忠”之愿望,它余音绕梁,历久弥香;它诗意悠远,沁入心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