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位于浙江中部的浦江的小盆地上。这里虽不像村内河道纵横交错,桥梁众多的江南水乡 ,但也是以一年种两熟水稻为主,只是靠丘陵边的地上种些白豆,田与田之间的田塍上种些田塍豆。于是家家都种豆,户户家庭主妇都会做豆腐,所以家乡人与豆腐独有情愫。
上世纪中期前,乡村一般农户的门口都放着两样加工食物的石器——石臼、石磨。勤劳的乡村孩子从小就练就舂米、推磨的活儿。记得我上小学时见哥哥、姐姐手推磨豆腐那么容易好玩、跃跃欲试。谁知龙担钩到了我的手里却不听使唤了,我使劲一推,猛的一拉。石磨差一点被我掀翻。此时妈妈过来把石磨推过面一点,我一拉就过来了。于是妈妈开导我,推磨一定要两手心向下,把紧龙担钩的横梁,推时要推过面一点,拉时要顺从一些。这样一推一拉石磨就“吱咯吱咯”的旋转起来……
我照着妈妈嘱咐的话去做,果然灵!于是我高声地大叫起来:“我会推磨了,我会推磨了 ……”
家乡人们逢年过节都要推磨做豆腐,因为豆腐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主菜之一,这已成为家乡人的惯例,这对孩子来说做豆腐是一种愉悦的享受。每到这时刻,他会紧紧的跟在妈妈的屁股后面一步不离,眼看着妈妈先把干豆放在石磨上一碾,使豆分成两瓣与豆壳分离;然后去掉豆壳,头天晚上把豆瓣泡在大钵头里,里面还浸放着一把菜刀(也许是防鼠类或其他小动物的侵食或迷信的禁忌什么而镇之)。第二天瓣瓣豆瓣都伸直了腰,每瓣都鼓胀起来白白胖胖的。此时妈妈用两个手指头一捏,碎了,就可以上磨了。
于是哥哥、姐姐两人推磨,旁边放着一钵头泡胀的豆,妈妈坐在旁边拿着长柄小铜勺添豆,每“吱咯吱咯”旋转一、二圈,妈妈就连豆带水要上半勺,趁着转动的空儿倒进磨盘里的磨眼里。转眼间,白花花的豆糊顺着石磨缝隙像瀑布似的流下来了,磨一灶豆腐起码要好几个小时。
磨好了豆糊,妈妈立即去烧锅,待锅里的水加热到七八十度时,豆糊便倒进锅里,豆糊就在锅里嘀咕起来。一边明明灭灭的冒气泡泡,一边悠悠地散发出豆浆的香味;此时只能用文火烧,而且人不能离开锅台半步。
因为此时要留心观察豆糊在锅里变幻的状况。如果火力过旺,豆糊就会从锅里溢出来,此时母亲就得用勺把豆糊高高的扬起,让热气消退,让锅里豆糊慢慢的烧开。再用细纱布过滤出豆腐渣,让纯净的豆浆留在锅里。然后边用文火加温,边用勺子要起卤水分几次轻轻地旋在上面。这可是个技术活,第一次用勺子要上卤水均匀地随豆浆浇旋下去,然后将整锅豆浆轻轻的搅拌一下,盖上锅盖。过一会儿揭开锅盖看看,看豆腐脑、豆浆水分清了没有;如果没有分清,再加上点卤水,使豆腐脑与豆浆水分清。(这是技术活,要扣好火候,不能卤水太多,多了豆腐太老,而且豆腐还会带来苦味;卤水太少了,豆腐太嫩拿不上手。只有扣好火候,豆腐才会又白又韧有可口。)然后拿一块砧板放在锅台上,上面放一个四方的豆腐圈,圈里铺上细纱布,将锅里的豆腐脑连同豆浆水全要进豆腐圈里,然后将铺着的细纱布将豆腐四面包起来,上面压上锅盖及小砧板等有重量的东西。让豆浆水从细纱布的缝隙间溢出来。
豆腐镇好后,母亲拿起锅铲把锅里的豆腐锅巴铲起来,撒上点盐,用筷子一拌,給我吃。这豆腐锅巴虽然有的地方是焦的,吃起来有点苦味,但我在妈妈对豆腐锅巴这好那好的神秘传说中,还是狼吞虎咽的把它吃光了。
大约过了个把小时,妈妈开始剖豆腐了,只见她把细纱布摊开,然后拿起两面薄刀轻轻的直划、横划,眼看它成了一个个四方格子。此时母亲一手伸进细纱布下面托起,另一只手把一块块四方形的豆腐翻出来,放在篮子里。偶尔有翻破的或被细纱布粘了角,母亲就赏给我们吃,我们就蘸了点盐高兴地吃起来。每次都吃得心满意足、肚饱腹圆……
家乡的白豆虽然颗粒没有大豆大,但它质优、营养价值高,用它做的豆腐色白如雪、鲜嫩如乳、松软细韧、入口即化;如果用上本地的田塍豆才能做出纯正的口味,是外地大豆所无法比拟的。
我总以为凝脂白玉般的豆腐一定会有个美丽由来。可问了妈妈几次,妈妈都说是奶奶传授给她的,一个大大的问号在心中装着。后来我查阅了有关资料才明白了豆腐的来历。
南宋朱熹云:“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已淮王术,安坐获泉布。原来西汉高祖刘邦之孙——刘安,人称淮南王,因母亲喜欢食用黄豆。一日,母亲卧病在床,淮南王便命人将黄豆磨成粉,加水熬成汤,以便让母亲饮用。但又怕食之无味,因此加点盐来调味,没想到居然凝结成块。这正是豆腐最初的雏形的形成。刘安是淮南一地之王,但却倾心道学,想炼制仙丹长生不老。招方士数千人聚在楚山即当今八公山下谈经论道,著书炼丹。在炼丹中以黄豆汁为丹苗,豆汁偶与石膏相遇,变成了鲜美、绵滑的豆腐。而她丰富植物蛋白质正好弥补了出家人不食荤腥所造成的蛋白质匮乏的不足,使那些吃了豆腐的人个个健康长寿。后来豆腐的发明权就落在刘安的名下。至此,我心中大大问号才得到了结。
淮南王无心插柳,却给百姓人家增加了一道物美价廉的家常菜,也成就了豆腐文化。一代代文人墨客为歌颂豆腐写出了多少诗词。特别是明代苏平还作了一首《咏豆腐诗》: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褪净见精华。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互缶尽来蟾有影,金刀剖破玉无瑕。个中滋味谁知得,多在僧家与道家。这首诗不但写出来豆腐的制作流程,更写出了豆腐的清淡高雅适应僧家与道家的享受。如今更可喜的是它还是天生爱美女人的美容佳品呢?现代科学也证明大豆蛋白内的异黄酮是肌肤美白的要素,它能阻碍黑色素的形成,使皮肤表面更加美白细腻。这就促使豆腐走出国门,名扬四海……
当今随着豆制品工艺不断发展,豆制品的种类越来越多。家乡人民不但凭着做豆腐的技巧走遍全国,迈出国门去发家致富;而且还利用本地优质的白豆,田塍豆的有利资源,制作豆腐干、臭豆腐、花生豆腐、芝麻豆腐、豆腐皮……已是美食文化中的一朵瑰丽的奇葩;豆腐制品经过精心包装,成了一包包美丽大方的礼品,是人们走亲访友馈赠的好礼品,是带着它旅游观光的好食品。所以这些豆制品成为超市、商场难得的畅销货……
随着社会的飞速前进,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先进的机械已代替了昔日的石器。而豆腐已成为平民价格贵族享受的珍馐,成了人人想吃、个个都要的美味佳肴。今天买块豆腐吃的人都和我一样,偶尔是买一块来尝尝美味、换换口味。可我们不要忘了那最先发明豆腐的人和先辈辛勤的劳作来不断的完善、更新;更不要忘了豆腐本身那不傲不显、不卑不亢、清淡纯洁得如水晶般的品质,也是家乡人所具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