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许照煦的头像

许照煦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3/31
分享

村中的古井

                 

    凡到过浙中浦江盆地南山脚下东许村的人,都要尝一尝该村有着近千年历史井里的甜水,都会赞不绝口的夸一番井水与来龙山是一脉相承、有清冽甜润和淡淡芬芳美味

    传说十三世纪末,居住在茅竹园头(许都村前身)的三思公,嫌茅竹园头既被大山包围,更无马路出入,更无古道通过,孤零零地居住在半山腰。心想:此地交通不便,并非久留之地,必须寻找生路。于是他就爬上背靠山,登上此山巅,只见西面眼下一缕古木悠悠匆匆、茂盛非凡,直冲云霄。他边看边想,这里必是个风水宝地,他立即下了山,来到这缕古木参天的山脚下。此时他感到十分口渴,于是就在山脚下的低凹有水处的茅草丛中,拔去了茅草,水就立即显现出来了。而且他利用树枝一撬,一个小水囤顿时出现了,不一会水就清了。他在此喝了水,深感这水甜丝丝的,与流水有些不同,于是他就将此地作为迁基地。小水囤的形成将有近千年的历史了。

“水是生命之源。”于是三思公回家与父母后,就将此地做了一番构思设想后,在这里定居下来。因为他的东面是许家发源地,就取名为“东许”。

这缕古木参天的山脉就命名为来龙山,三思公就这样在此生儿育女、生根发达,这小水囤也随着人口的增多也慢慢地发掘扩大起来了。

到了元朝,由于人口发展到几十个人,人生存需要一个洗刷的地方,姓许的家族集中起来一商议,眼看这井水那么好,那它的旁边的泉水也不会差。所以就计划在井的旁边开个塘。但必须先把井盘上来,才能开凿。所以姓许的对原来到这个囤加深到六七米,四周用石块盘上来,井盘好了:井口一米见方的甜水井,是用儒米饭,鸡蛋清,沙子混合搅拌铺成,既牢固又实用的井面。

然后再在距离井45米,落差2米多的隔壁开凿起池塘,经过大家的同心协力,一个亩把大池塘,深2米终于开凿成了……

此时眼看着井、塘都有了,吃用的水全了。先辈就给这池塘取名为“后全”。意思是这塘是后来补全的,就这样东许村的生活用水就齐全了……

所以从我懂事起,每天天蒙蒙亮,勤劳的乡亲们就挑着水桶去井担水,是川流不息人们的担水铁钩的叮铛声唤醒了酣睡的人们。当我背着书包上学经过老井时,只见人们将水桶倒过来,放下时“嘭”的一声,待水桶水里翻过来,然后用担水的钩钩好再一沉,拎上来就是一桶满盈盈的水了;紧接着用同样的方法又拎上另一桶水。一担水从放下到挑走不要一分钟,乡亲们边挑着水边想着天要干的活计朝自己家方向走去,这就开始了一天快活、甜美的生活。

该村背靠着连绵起伏的山峦,其中有一古木参天、郁郁葱葱、走出县城的南门就能看见的来龙山。它似下凡的苍龙,翘首紧贴村庄、庞大的躯体蜿蜒起伏一直伸向天穹,巍然屹立在南山之中。老井像一颗晶莹的明珠镶嵌在村的中央。每当春日,老井吸吮了来龙山的精华,化作冰清透骨的玉液,散发出流光溢彩的风情。他常年蔚蓝、四季不涸,供应者全村五六百人口的饮用水。

每当你要起一瓢清澈的水,时不我待地呷上一大口,悟感到一种出奇美的口感,并袭来一股淡淡爽甜、芬芳所以人们又叫它甜水井。如今村里人仍然保持着口渴了拎起茶壶、水桶往井去打水狂饮一通的习俗;离四、五米之遥有一口大池潭,它俩之间落差超过两,但奇怪的是用石头砌成的井高高的屹立在水潭之上,从来井水不犯塘水,始终保持着自己满盈盈的水位。可见井之水不仅特殊的水源而且谁也难测水位高于池塘这神圣的奥妙。

每到夏天,老井和它的水就成了全村人必不可少的饮料、空调地。乡亲们每天除了清晨挑水为家里做饭等生活之用外;出工了到井里拎上一壶水,到了田畈放在阴凉处,口渴了就拿出来狂饮一通;收工回家了,先从井里拎上一桶水在井边洗把脸,然后又拎起一壶水拿回家备用。更忙的是夏天做木莲豆腐的生意人也早早的赶来了,因为远近村庄都闻名井的优质水,做起来的木莲豆腐甘甜美味、凉爽可口、人人都爱喝、个个夸它好;上午做好一担趁村民吃中饭时卖掉;下午再做一担挑到邻近村里去卖,这可是个好生意啊!这更乐坏的是孩子们,此时正值白豆的收季节,晒场上晒着的有的是白豆,于是老板想出了一酒盏白豆换一碗木莲豆腐的妙计。于是有的小孩悄悄地从晒场上拿来一酒盏白豆喝了一碗。过了一会又偷偷拿了一酒盏白豆,又喝了一碗……

喝得心满意足、肚饱腹圆。说也奇怪,这木莲豆腐仍你喝上多少碗,也不会喝出病来。更有手脚灵快的嫂子。利用午休的时间。上山采了观音柴叶,利用老井优质水,做起了翡翠般晶莹透明、凉爽可口观音豆腐,浇上了糖醋配料,左邻右居、亲朋好友、互赠互送、共同享受、赞不绝口……

傍晚时分,勤劳的乡亲们早已把老井四周的青石板冲洗的干干净净。吃晚饭时分,人们不约而同的捧着饭碗聚集到井边来。大人们席地而坐,孩子们围着大人或坐、或躺、或靠在大人身边听故事、好心的奶奶扑闪着蒲扇,既扇风凉又驱赶偶尔飞来的几个蚊子。有的人竟在这凉爽、舒适的老井边享受起了空调,睡了个大天亮;更可喜的是有的少女少男以老井边乘凉的机遇,以老井为媒谈情说爱成夫妻呢!

秋天是农民丰收、农忙的季节,清晨乡亲们匆匆忙忙来老井挑水,灌满了自家的水缸后。便下地干活或上山砍柴去了,直到晚霞涂满树梢、染黄袅袅炊烟时才回家,成群结队的人们来到井旁。用水桶拎起井里的水,在井边洗刷掉在野外干了一天活儿所沾染的污垢,因为此时的老井的水是温暖、舒适的。他们边洗边津津有味的议论起近来要干的活儿及今天干的事务;妇女们有的急急忙忙洗着今晚下饭的菜、有的洗刷着今天干活穿脏了的衣服、鞋袜。她们边洗还边议论着左邻右居稀奇事;放了学的孩子也赶来凑热闹,她们来到井边探头伸脑的呆望井里的世界;倒映着被裁割成四方的蓝天,白云;到井里照一照自己的影子。又会给担心的大人教训一顿——大人故意边大喊:“找死了!”边伸出手要打人的样子;孩子怕挨揍,几个孩子扑腾、扑腾一溜烟躲进弄堂里去了……

冬天清晨的井几乎天天是雾气缭绕,这给井增加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由于天气的寒冷更显示了井水的温暖。所以成群结队的姑娘、小伙子拎起井里的水蹲在井边刷牙、洗脸、擦身子,耍水逗笑互投情。井给寒冷的冬天带来了一派生气,给人们带来了欢乐。特别到了下雪天,乡亲们天蒙蒙亮就起床了,拿出铁锨、扫把,扫出一条通往井之路。此时你会听到村里到处都是少少、叮铛响,各家各户都从自家门口出发,循着胡同、小巷,扫着、铲着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通往井台。那些稍微起床慢一点的人们,一打开门时,门前的雪已经被邻居慷慨大方、大包大揽地清扫干净了。不一会、人们可以冒着雪花、大摇大摆、川流不息的迈着大步上老井担水煮饭……

改革开放以后,土地承包了,乡亲们富裕起来了,都在自家的门前、院子里打起了水井,装上了水泵,开关一按,水缸、水瓮一下子就注满了。家家户户还装上空调、电风扇等家用电器。从此人人都感觉到与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一样方便、富足、安逸,不要再聚集到井去担水、乘凉——村中的老井一时冷落、萧条了。

随着乡村企业的不断发展,锁厂、水晶加工厂星罗棋布。这些厂排放出的各种污水到处横流、泛滥成灾。环境受污染、庄稼被毁坏、生灵正危难。人们看着这一切害怕起来了,对自己新开的水井受污染的水不敢再应用了。也许是上天的恩赐或民众的意愿吧

井上游却没有一家污染的企业。至今的来龙山仍然是古木参天、郁郁葱葱的世外桃源,古井里的水依然是蔚蓝的,于是井又恢复了昔日的生机,邻近村庄的乡亲们来担水、用水的络绎不绝。有的还用塑料桶装上井的水,运往杭州、上海等大城市,让自己的儿孙也尝尝家乡如冰似玉、莹洁甜美井水的滋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