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许照煦的头像

许照煦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06
分享

我就这样读起书来了

立身以力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欧阳修》

读书,失去的是过眼云烟,得到的却是一双飞翔的翅膀,最终得到的是份无与伦比的人生。前苏联高尔基的一生是最能说明的好例子。他只读过两年半小学,却因为读书成了文学大家。读书的重要,其实不必再说什么道理,但一个人是怎样读起书来的,倒是有千差万别。

高尔基11岁被外祖父赶出家门,历尽艰难,后来在一艘“善良号”轮船上得到一份洗碗的工作。在这里,他的顶头上司、厨师斯穆雷引起了他读书的兴趣。这位黑胡子的斯穆雷不知从哪儿弄来一箱书,,总是要高尔基给他念,一本一本的念,因为他有一个顽固的想法:人的差别,都在脑筋上面;一个人想聪明,得多念书,;正经的书固然好,坏的魔鬼书也好,要把所有的书都念过,才能找到好书,念不懂就念七遍,,七遍再不懂就念十二遍。为了让高尔基给他念书,他甚至让别人替高尔基干活。船长太太借给斯穆雷一本果戈理的《塔拉斯.布尔巴》,高尔基念到塔拉斯杀了儿子的地方,斯穆雷哭得泪流满面。他还读了司各特的《艾凡赫》、菲尔丁的《汤姆.琼斯》,都是经典。不过读得最多的还是《荷马遗训》、《炮兵札记》、《害虫臭虫驱除法》、《撒克逊劫后英雄路》之类。许多怎么也念不懂的话,小高尔基使劲从声音中体会其中的意思……他就是这样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再后来他靠文字为生,与读书永不分离。他的自传体小说《在人间》里,关于读书的故事最为动人,也最为有趣。

高尔基凭着勤奋的读书成了文学大家,可我又是怎样读起书来的呢?我家祖宗八代都是农民,用我父亲的话说:“都是目不识丁的睁眼瞎!”我出生在农村,见到的都是高山森林、田野庄稼。上世纪中期的农村为你打开世界的方式耕田种地,砍柴割草、喂猪养鸡,脸朝黄土背朝天,石头坞里刨食吃。到了我这一代父辈立志要让我上学,改变家庭“目不识丁”的状况。并循循善诱我要“敬惜字纸,一字值千金”尊重文字、尊重知识教育。当时家道虽然贫寒,但父母宁可自己卖柴卖菜,吃糠咽菜,也要满足我的学习用品、灯油照明。这就給我从小奠定了热爱读书。热爱文字的有利条件。

上世纪六十年到初期,那是国难家愁,人们生活最艰难的时刻。当时我才十四、五岁,上初中的时候。一天母亲拿出家里仅有的三元钱,要我上市场买盐、火柴、煤油等生活必需品。当我来到市场拥挤的人群中,看到一位脸黄肌瘦的中年人手捧一部粉红色的《红楼梦》,痛苦的等待着买主的光临。我久闻《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古典文学之一,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好作品,只是无缘遇上,今朝有缘相见何不着手看看。于是我走向前去一看,原来这部《红楼梦》是六本版,我取了一本翻开看看,书本虽陈旧但骨子还好,里面既无破页更不少章。其中虽有划划写写、甚至有的地方写着密密麻麻阅读体会记号,但都无妨字迹的清晰。那中年人见我翻他的书,以为买主光临了,挨近我轻轻说:“断粮几天了,家里实在没值钱的家伙了,这部书如果遇上识货的,也许还能换几元钱,老弟,你要就便宜卖给您吧?”我不好意思的说:“你要买多少钱?”他看看我,叹了口气说:“五元钱吧!”我摸摸自己的口袋,全部家当只有三元钱,红着脸轻轻说:“我统统只有三元钱。”中年人见我小小年纪在人人为饥寒发愁的困难时期,还想到书,喜欢读书,就慷概的说:“只要你珍爱书籍,读好书,我就半卖半送给你吧!”这倒是我为难了,想起母亲嘱咐要我买的生活必需品,看看眼前的古典名著,怎么办!……此时的我也不知从那来的这么大勇气,毅然从内衣口袋里摸出带有体温的三元钱,交给了那中年人。如获至宝捧起《红楼梦》回家了。

母亲见我捧着书高高兴兴的回家,既不责怪,更不生气,只是轻轻的说:“油盐暂缺可以向邻居借一下,可喜的是咱们家总算进了这么大部的书了,而且也有看大部书的人了,并谆谆告诫我说:“现在有书了,您就得好好的静下心来看书了!……”就这样我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古典名著。

正是这样与文学的机遇使我接触了文学,那是我第一次正式接触文学书籍,当时我才十四岁呢!当我认真阅读古代名著,文学的神秘魅力深深吸引了我,那些由文字构筑的精神世界似梦似幻的使我着了迷。正如古人言:读书的妙处不可言传。特别读到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当您读懂那些含义时,那种兴奋无以言喻,连吃饭睡觉也香甜起来……从此,我便一头钻进文学的大海里,不分昼夜的学习……可以不夸奖的说,我的人生就是读这部书开始的,而且是那么孜孜不倦,废寝忘食的读书……读书为我展现出遥远的、陌生的、宽广的、迷人的世界。激发我无限的想象,心里充实快乐、激昂乃至甜蜜、忧伤交织在一起,在那文化娱乐贫瘠的年代,在山村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悄悄地知道了作为一个和世界的种种奥秘……

读书使我健康、高尚的成长,在社会上产生了影响;知识给了我力量——带来了精神面貌的变化。幸运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命运改变了我的生活轨迹。我铁定终身,终于与汉字为伍,以学习、传授汉字、汉文为业了。从此我好似糠柜跌进了米柜,我每天手拿的是书,眼看的是书,碰到的是书,想到的还是书 ……此时的我基本上读书为职业,教学为主导,于是我像饥饿的灾民扑在面包上似的,不分昼夜的全身心投入读书、抄书、写笔记。那时读书,胃口特好,食量吓人,无论什么难懂、冷落之书都可以囫囵吞枣的读下去,比如《一千零一夜》、《青春之歌》竟也读得津津有味。现在想来其实借助那小说发挥自己的想象。我当时读的书很多是残缺不全的。例如《水浒传》三本版的第八十回,“张顺凿漏海鳅船,宋江三败高太尉,”只看到宋江一败高太尉,其他两败几页缺失,不知结果如何,心里好不着急,让我惦记了好久,想象力多种可能。这种伴随着读书产生的联想、想象和再造是读书独有魅力。文字表面上是抽象的,它既无具体形象、色彩、也无声响,但我朗读的时候脑子里就会出现一个个场面,因人而异,甚至完全不同。读书、就是与古人,智者、怪人等等对话,总是伴随着思索和激情。所以,读书对于开发我的想象力和智力,有着无法言说的作用。此时的母亲已花甲之年,但她只要看到我在读书写字,从不轻易来打扰我,再苦再累的活儿她一个人顶着干。对此我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时时以先辈的期望来鞭策自己——苦练读书的基本功。从而养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读书写日记“的良好习惯。

我能静下心来认真读书的另一个原因是:父亲去世早,家道又贫寒,形成了自卑懦弱内向性格,不愿多说话,不愿与众人凑在一起起哄吵闹,更不愿入伙到处乱闯作孽;母亲也生怕我外出生事作非会给家庭生活带来不安,因此就天天陪伴我青灯苦读,让我静下心来用功读书。读书给了我对于生活的发现、感触、理解与方向,读书充实了我的青春,读书满足了我太多的精神需求。从而使我习惯独处、孤芳自赏……“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起飞,”孤独是一个人的自由时光,可以远离众声喧哗,和灵魂对话。孤独让自己格外清醒,看见别人看不到的生命景象。

从少年开始的读书不知不觉间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读书人的岁月伴随着一本本书;成年以后读书,首选作者,或选出版社,好的作者和出版社是我的好朋友……读书的亮点在于照亮生活,生活的亮点包括积累与学问。生活与读书是互见,互证,互助照耀的关系,书没有生活那么丰富,但是更集中了光照与穿透能力。有价值的书籍,特色在于它高于一个时期的平均认知度,能穷千里目,是攀登更上一层楼的结果……我总是把读书当成自己的翅膀,那些快乐、忧伤的翅膀带着我穿越无限的时空,无遮无拦、无拘无束、飞翔在心灵的高处。我知道读书不能改变我的贫穷,但读书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我的生活,这么多年来,因为读书,我的生活改变了,虽不是改得很好,但也不是变坏,但对读书的热爱,是无法用金钱和财富来衡量的,确确实实人格高尚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