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许照煦的头像

许照煦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11
分享

采风瘦西湖

自家乡北上扬州,不上两小时就到了扬州的西北部——瘦西湖。当我一踏入瘦西湖的长堤,才真正体会什么叫诗化了的江南,花团锦簇形容瘦西湖一点也不过分。三步一花、五步一柳,好似置身梦中,就有一种情怀纠缠。瘦西湖一泓曲水宛如锦带,时收时放,别有一种清瘦风韵。隋唐时期,瘦西湖沿岸陆续建园,及至清代由于康熙、乾隆两代帝王六度“南巡”,形成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盛况。清代钱唐诗人汪沆将扬州瘦西湖与杭州西湖作了对比,写道:“垂柳不断接残芜,雁齒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由此得名,且为人们所首肯,至今名播中外。

我随着人群步行到大虹桥。此桥建于明崇祯年间,是一座红梁木结构桥梁,故名虹桥。后在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改建为石桥如虹如波,故名为“虹桥。”康熙年间王渔洋任扬州司理,留下许多著名诗篇,其中一首:“虹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最为出名。

“长堤垂柳醉依依,才过虹桥便人迷。”我们下了虹桥来到了“长堤春柳”。是清二十四景之一。是瘦西湖的春景,堤长一里多,东西两侧,三步一桃、五步一柳,相间成行,每当烟花三月之时,桃花盛开艳丽缤纷,柳丝婀娜起舞,似青烟绿雾,雨丝烟雾之中,漫步其间确有诱人销魂之处。这段园林艺术手法上,合理地运用了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在进入较大的景区前,以长堤作过渡渐渐拉开全园的序幕。据说电影《聊斋》的外景就此拍摄的。

我们走到长堤的尽头来到徐园,这是1915年桃花坞旧址改建的为祠祀原驻扬州的第二军军长徐宝山而建。园门形如满月,门额上草书“徐园”系晚清著名书法家吉亮工题写。园中的听鹂馆过去是徐宝山的享堂,现改为游人休息场所。取诗人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楼,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意,馆内楠木罩隔,精刻松竹梅图案,是扬州现存罩隔中的精品。体现了晚清扬州木雕工艺。听鹂馆门口有两个铁镬,是扬州出土文物。据《鉄镬碑》记载,是南宋北朝萧梁时代的镇水之物,每只铁镬約三吨。由此可见当时扬州的冶铁业的发达。徐园虽名为祠堂,实质上是一座非常精巧的湖上园林。其中“春草池塘吟榭”为客座宜于客人小憩;“疏峰馆”为客厅,宜于宴请宾客;“冶春后社”为诗社,宜于吟咏诗词。绕过徐园我们站在小虹桥上,顿时又豁然开朗之感觉。前面看到了瘦西湖比较开阔,回归头来再看徐园,就知道她是整个瘦西湖的屏障,这就像看戏一样有序幕进入高潮。

我们转过头来往东看,前面就是“四桥烟雨”,也是请二十四景之一。每当山色空濛雨亦奇“之际,领略的景致是“四桥飞跨烟雨里。”站在这座桥上看到的南面有春波桥、大虹桥,北面有长春桥;西面有莲花桥。可贵的是四座桥的形状,色彩各不相同。这座楼通过对通景手法把咫尺之内的不同桥景展现我们面前;同时又将湖光、景观衔接起来,时放时收、有分有合,是每一个景区呈现出不同的风韵。这里得到乾隆皇帝特别赏识,咏诗作赋多篇,御笔亲赠“趣园”。

过了小虹桥我们来到了小金山。有人说杭州有西湖,扬州有瘦西湖;镇江有金山,扬州有小金山。一个瘦一个小,扬州人这么谦虚。从等级来说总比人家差一等。为此扬州国画院老院长李亚茹撰写了这样一幅对联:“借取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来金山半点何惜乎小。”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瘦是苗条,小是精巧。”扬州人的特点就是在慕仿他人的东西时能不落因袭有自己独到之处。实际上“小金山”是湖心最大的岛屿,俗称“小金山”,实为二十四景之一的“梅岭春深”。现在小金山是瘦西湖上建筑最紧密的地方。瘦西湖最早史书记载的建筑“风亭、吹台、琴室、月观”现在全部都集中在这个岛上。小金山顶上建筑风亭是瘦西湖的制高点。她就是散文学家朱自清所说的“瘦西湖看水最好,看月也彼得宜的地方。”风亭上面有对楹联:“风月无边到此胸怀何似;亭台依旧羡他烟水全收。”风亭这个名字就取于上下联第一个字而得名。由此可见站在小金山顶上所领略的精致是非常美的。“山不在高,贵在层次;水不在宽,曲折则妙。”这就是瘦西湖小金山的妙处。

古城扬州是历史文化名城,瘦西湖一直有“翰墨园林”之称,到处都显示出文学、艺术特征。现在我们到了临水而建的琴室。门前大柏两株,树龄在200年以上,树高过檐数丈,葱茏叠翠,走进琴室的庭院,看到东面花园门的石额上刻着“静观”两字这是清朝大书法家邓石如的手笔。琴室后是未标书屋,为什么?因为这是读书所在自然要安静了。院内有老桂15株,花开时节浓香醉人。有名“桂园”。

在小金山西麓,有一条岸柳成行的长堤伸向湖心 长堤的顶端时吹台,也叫“钓鱼台。”提起钓鱼台,我们就会想到北京的钓鱼台国宾馆;陕西宝鸡姜太公钓鱼台;浙江桐庐严子陵钓鱼台。扬州的钓鱼台有其高妙之处,伸向水面的小岛岸柳成行,宽数丈,长有百余步,直插湖心。整个吹台既无复杂的斗拱挑起,又无雕梁画栋、富丽堂皇。而是素油涂抹梁檐,显得朴实无华。钓鱼台建于清乾隆年间,最初设计者本意是:乾隆游湖时,乐队弹奏江南丝竹,以助游兴。所以亭内有沙孟海题“吹台”匾。谁知有一次乾隆来到此地,觉得此处便利钓鱼,于是勃发钓鱼之兴。这一下忙坏了手下人,管事的盐商火速暗中挑选水手潜入水中,以荷叶盖顶,以荷茎换气。每当乾隆落竿垂钓,水手们就像活鱼一样,一条条挂在钩上。乾隆举竿鱼跃,大家喝彩欢腾,一位水神也从君王之意。盐商也自然得到奖赏。现在换上的“钓鱼台”三字匾是书法家刘海粟所题。两边楹联,上联为“浩歌向兰渚”,是唐朝徐彦的佳句。下联为“把酒待秋风”也是唐代杜甫的名言。吹台各有圆动门,以门借景有“三星拱照”之称为我国造园技艺中运用借景的杰出范例。

横跨瘦西湖的南北两岸,巍峨屹立在我们面前的这座石拱桥——“五亭桥”此桥是巡盐御史高恒为迎奉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1757)年而建,又因为形状像一朵盛开的莲花,所以又叫“莲花桥”。全长55.5米,桥基平面分成十二个大小不同的桥墩,最为独特的桥基,虽然大块青石砌成但十分纤巧,桥亭比例适当,配置和谐,造桥者把桥基建成“艹”形。主桥为单曲拱桥,旁构四翼,每翼各有三个半拱的桥洞,连同引桥两个扇形桥洞共有15孔。孔孔相连,正面望去连同倒影,形成五孔、大小各异、形状各殊;泛舟桥下孔孔相通,犹如城堡。莲花出水似的五亭桥,结构巧妙、造型独特、桥亭结合、气势雄伟,举世无双。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评价为“中国古城交通桥与观赏桥结合的典范。

五亭桥南面为莲性寺,原称“法海寺”,初建于元代。康熙44年(1705年)改为“莲性寺”。里面有早期建筑是“白塔”,巍峨屹立、已有近两万年历史。塔身为砖木结构,分三层;上层为刹,中层为龛,均呈图形,下层的塔身为正方形。整个造型于北京北海白塔相似。据说这座白塔是在一夜之间造成的。

一天,乾隆的游船到了五亭桥畔,忽然对扬州的官员说:“这里多象京城的北海琼岛春阴啊!可惜差一座白塔。”第二天清晨乾隆开窗一看,只见五亭桥旁一座白塔巍然耸立,以为从天而降。身边太监连忙跪奏道:“是盐商大贾为弥补圣上游瘦西湖之憾,在一夜之间制作而成的。尽管只可远视,不可近攀,但乾隆不无感憾地说:“人道扬州盐商甲天下,果然名不虚转。”当然真塔不可能一夜之间造成的,他到底建于何年何月无法考证;但白塔属于喇嘛塔,系传佛经喇嘛教寺院里的塔制。在瘦西湖中也仅作为点缀而已。塔高275米,外形轮廓也比北海塔瘦长,塔座是砖雕的束腰须弥座,八角四面、每面三龛,龛内刻着12生肖,象征一年12个月,一天12个时辰。筑台53级,象征铜子拜观音53参;塔为13层,象征天的最高处13天。处处有象征,时时有暗示,造园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

现在我们又来到仿清建筑——“熙春台”。所谓“熙春”,是取《老子》“众多熙熙如登春台”之意。表现了一种春日登高与大自然相融的境界,熙春台与小金山遥遥相对,都处在湖面转折之处。它是当年乾隆皇帝祝寿的地方,因此处处体现了皇家园林富丽堂皇的宏伟气派。所以建筑的瓦顶全用绿疏璃筒瓦,与高处五亭桥的黄瓦朱栋,白塔的玉体金顶相映成趣。熙春亭内的装饰使用了扬州磨漆画的工艺,表现了一群唐代仕女欢歌艳舞的装欢场面。

从熙春亭向东隔湖向望,赫然入目的是望春楼,楼屋两层,翘脚飞檐。上层为半露台。登台可望园中秀景;楼下中为茶室,南北两小间分别辟为山水庭院,顶不可见天日。望青楼之西为小李将军“画本轩”之间有水池、曲桥相连,小李将军是唐高宗时宗室画家——李思训,受封为武卫将军,人称为大将军。他的儿子李昭道曾任扬州大都督、府参军,人称小李将军。小李将军画本轩是按照李昭道的画意设计的。由于“大李小李共创了金碧山水画派,因此我们今天透过窗户观赏对面熙春台金碧辉煌的廓影,可以联想到盛唐艺术那种雍容华贵的气象。

过了画本轩向北过小石桥西折就是名闻遐迩的二十四桥。这座桥永汉白玉砌成的单孔拱形石桥,全长24米,宽2.4米两端各12个台阶、两边各24根汉白玉雕柱高宽个2.4米,桥上雕饰明月图案,秀丽典雅;桥东有贴壁黄山假山,西有熙春台,再现了唐诗中的诗情画意。景处占地约七公顷,为一组古装古典园林建筑群。整个景区体现“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意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这里我们见到了二十四桥桥名,但却处处暗示二十四之意。当然也有人说二十四桥指二十四座桥。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水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留给我们的千古绝句,。千百年来,二十四桥以其清丽俊爽的画面,迷蒙空幻的意境,浪漫悠扬的情调拨动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心弦。那么二十四桥因何得名呢?对此我们不必作繁琐考证,倒不如杜牧诗中那种“只有会意,不可言传”的神奇股托的意境作一番细细品味。

“二十四桥月如约,黄花开遍瘦西湖;西子范蠡今若在,不到杭州到扬州。”这是长期旅居美国的李鸿章的孙子李孔昕先生游瘦西湖后的感叹。我与李先生同感迷人瘦西湖的风采能拨动了心弦,留下清新隽永回忆。

瘦西湖的采风,让我意识到:美景需要用心感知,正如杜牧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保护环境,珍惜历史,才能使这份诗意永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