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湘西熊大的头像

湘西熊大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4/29
分享

师恩

农历的正月,天寒地冻。

虽然严冬将尽,但料峭春寒仍时时袭来,让人抖擞不起精神。

午后,我慵懒地斜靠在沙发上,无精打采地看着电视。

“咚咚咚!”忽然响起一阵敲门声。

会是谁呢?这么冷的天,又难得是休息日,该不会有同事来串门吧?

我疑惑地打开门,不由愣住了——门外站着一个乡下老头,他脸上皱纹沟壑纵横,身上穿一件黑棉袄,头上戴一顶旧毡帽,手里拄一根弯头竹棍,活脱脱一副“老农”模样。

“请问,这里是文老师家吗?”他操一口浓重的乡村口音,两眼盯着我,一副怯生生的样子。

“哦,是的,我就是文老师。请问,您找我有什么事吗?”我上下打量着这位不速之客,奇怪地问。

“文老师,可找到您了!我……我是来感谢您的!”乡下老头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

“感谢我?这是怎么回事?”我更觉奇怪了。

“十多年前,您到我们村里来支过教,教过俺家二小子。二小子说,要不是您手把手地教他,他这辈子也考不上大学,走不出山沟沟。他让您等着,说等他大学毕业,赚了钱,一定来报答您。如今,他大学毕业了,在城里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挣了不少钱,真的来报答您了……”乡下老头说到这儿,眼里涌出了泪水。

哦,我想起来了。十多年前,我作为一名“支教”老师,曾在那所偏远的乡村小学教过一年书。

在我的记忆中,那是一个荒凉偏僻的山村,村里连一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村民们进出都是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艰难跋涉。村里大多数孩子都念不起书,念得起书的孩子也因教学条件简陋而难以完成学业。

那年,我教的是五年级。班上一共有22名学生,其中19名学生的学费都欠着。为了帮孩子们凑齐学费,我利用课余时间,到镇上一家砖瓦厂打工。每次领到工资,我都如数交给村里,由村里代为转交给学生家长。

那时候,班上的孩子都很懂事,学习也特别用功。他们知道,我能来他们村里教书,完全是冲着校长“只要能请来老师,哪怕只教一个学期,村里就免他一年的学费”的承诺。我是村里免了学费才来的,因而对每一个孩子都格外珍惜。

在我教的那个班里,有一个叫李冬的男孩,品学兼优,很得同学们的喜欢。可有一段时间,李冬变得沉默寡言,成绩也直线下降。我几次找他谈心,他都一言不发。为此,我特地到他家进行家访。

李冬家很穷,他父亲早逝,母亲含辛茹苦地拉扯着他和两个妹妹。由于家里穷,两个妹妹都辍学了,李冬也面临着辍学的危险。

那天,我和李冬的母亲谈了很久。最后,我答应替李冬缴清学费,并资助他一些生活费,他才得以继续上学。

李冬很争气,当年就考取了镇上的一所中学,后来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

“老师,二小子就是李冬,他……他就是当年的李冬啊!”乡下老头忽然激动得大喊起来。

“哦,李冬?他就是李冬?”我不由愣住了,仔细打量着眼前的这位乡下老头,怎么也无法将他和当年那个品学兼优的李冬联系起来。

“是的,他就是李冬,二小子他……他怕您不认得他了,特意叮嘱我,无论如何要代他向您当面致谢。他还说,您是他一辈子最难忘的人,没有您,就没有他今天的成就……”乡下老头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哽咽着说。

“老师,二小子他还说了,他知道您喜欢看书,这些年,他省吃俭用,攒下了两万块钱,要给您买一台电脑,让您能随时上网看书,了解外面的世界……”乡下老头忽然从怀里摸出一个鼓鼓囊囊的信封,颤抖着双手递到我手里。

“不,我不能要,我不能要他的钱!”我急忙推辞。

“老师,这钱您一定要收下。二小子说了,他能有今天,全是您的功劳。您当年对他的帮助,他一辈子也报答不完。他如今有钱了,帮帮您是应该的。他还说了,如果老师您不收下这钱,他……他就永远也不回来看您了……”乡下老头说着,竟“呜呜”地哭了起来。

“这……”我再三推辞,但乡下老头执意要我收下。最后,我只好暂时收下了那封信封。看着乡下老头远去的身影,我的内心深深触动。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