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潮州广济桥不远处的韩江南堤一侧,有一座香火常旺的庙宇,庙门朝东,衔宝塔,吞碧波,古朴肃穆。她就是“安济王庙”,也叫“青龙古庙”,当地人俗称“大老爷宫”。
这是一座神奇的古庙!
相传明朝万历年间,潮州城南门进士谢少沧在云南永昌府为官。一年,当地久旱无雨,田园失收。谢少沧未及请示朝廷,开官仓赈济饥民,他却因擅开官仓,被治死罪。
按律,云南处决囚犯是把死囚捆绑吊于高山大树上三昼夜,未死即赦免。以当地弥漫的瘴气、昼夜的温差,囚犯大都难免一死。但行刑期间,远处总会飞来一片乌云,给谢少沧挡住烈日风霜,云端上坐着一位老人。
三天后,他被赦免。在解官回家的路上,他发现一个神殿上的塑像,正是那位救命老人。经打听,原来是三国时的永昌太守王伉。于是,谢少沧即请人雕刻王伉神像迎回潮州老家供奉。
有一年韩江发大水,乡人将王伉像请上河堤挡洪水,洪水果然退去,那年潮州农业也大获丰收。事后,乡人重修青龙古庙,请王伉神像在此镇水,奉为“安济灵王”,青龙古庙也称为安济王庙,庙里香火益盛。
旧时游神赛会,粤东地区城邑一级以潮州府城青龙古庙的安济圣王出游(即“营大老爷”)规模最大。节日的盛况,清光绪之《海阳县志》已有记载:“正月青龙庙安济王会,自元旦后三日掷珓诹吉,郡城各社,即命工人用楮帛缯彩,制为古今人物,如俳优状,而翊以木石花卉,名曰花灯。每社若干屏。届时奉所塑神像出游,箫鼓喧阗,仪卫烜赫。大小衙门及街巷,各召梨园奏乐迎神。其花灯则各烧烛,随神驭夜游,灿若繁星。凡三夜,四远云集,靡费以千万计。”
这里所描写的节庆活动,以赛花灯为中心,辅以萧鼓仪卫,梨园戏剧。因为营“大老爷”必须游遍潮州府城全境,所以一共要用三个夜晚的时间。
2012年春节期间,潮州电视台播出《新山游神启示录》记录片一共八辑,实录了“人与神共狂欢的嘉年华”——马来西亚新山的“营大老爷”盛况。众人由此产生疑惑:在潮州传承了千百年的游神民俗文化,为何在遥远的东南亚国家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在它的发源地为何至今仍“犹抱琵琶半遮面”,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庙会游神,究竟是封建迷信?抑或是民间信仰?还是传统文化活动?潮州本土的游神活动,将何去何从?……
这一年,古城人民对恢复潮州传统民俗“营大老爷”活动呼声甚高,然而当地主政者却有所犹豫。为促成这项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顺利举办,潮州王伉传统文化研究会邀请客居省城的我前来潮州调研。通过几天的田野调查和深入市井访谈,我实事求是地写下《安济圣王与潮汕游神民俗文化》一文5000多字,分别发表于2012年3月21日《羊城晚报》和4月12日《潮州日报》,从安济圣王庙会的历史、现状及海内外民众的诉求,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等角度分析了庙会“游神”民俗的时代意义和可行性。文章能够在省级党报发表,说明这项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不应该被视为封建迷信活动而一味严禁。文章发表后,我购买了100份《羊城晚报》寄送潮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庆幸的是,拙文为潮州开禁“营大老爷”活动进行的“鼓”与“呼”,被有关领导“听入耳”了。我的斗胆呐喊,得到海内外有关人士的肯定。当时的潮州市长收到报纸后还专门向我致电表达了谢意。
2014年农历正月廿四日,一个祥和的日子。间断64年、首次恢复的传统民俗潮州青龙庙会巡游——“营大老爷”,终于在这一天隆重举办!这场活动由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潮韵、乡情、展望等五个篇章、11个方队组成。1200余人的巡游队伍长达近千米,全程10.2公里的路线,处处洋溢浓浓的乡情,道路两旁的围栏外挤满了市民游客,大家一句“兴啊——”“顺啊——”如雷贯耳。浩浩荡荡的巡游表演队伍,始终激荡浓郁的潮州风情。潮州大锣鼓、舞龙、舞狮、鲤鱼舞、布马舞等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更让观众心花怒放。
我有幸作为嘉宾应邀出席了这场盛会。当天上午10:20,艳阳高照。坐在潮州市人民广场观礼台第二排的我,和现场的观众一样心潮澎湃。爱国人士陈伟南先生、杨受成先生等来自香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澳门等海内外潮籍乡贤在许光、余鸿纯等市领导陪同下饶有兴趣地进行观礼。“2014·潮州青龙庙会”成功地打造成为“文化的盛会、民俗的欢庆、潮人的节日”,展现海内外广大潮人共同祈福,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景。一年一度“营大老爷”——潮州青龙庙会,是海内外潮人心中的图腾,是联结海内外潮人的精神纽带,是家己人祈福的神圣之地。
岁月如韩江之水滔滔不息。
虽时隔多年,每当回忆起11年前首次出席“2014·潮州青龙庙会”的情景,那些人,那些事,那些镌刻心灵的温暖瞬间,令人感动,令人终身难忘。此时此刻,我的心境就如初春绽放在潮州滨江长廊的木棉花,骄艳似火……
(本文发表于2025年4月18日《潮州日报》07版百花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