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虽然已经永远地走了,但是父亲时常会浮现在我的梦中。父亲虽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遗产,但父亲留给我的一本中华古籍《古文观止》却给了我深深的启迪,给了我巨大的正能量,引导我正确面对人生。
父亲是一个读书人,父亲一生与世无争,清茶淡饭,言语不多,以书为友。父亲尤其喜欢读中华古籍,他去世的前一天,还架着眼镜认真地阅读《东周列国志》。
我常常会怀念父亲。怀念父亲,我就会想起父亲留给我的遗物——那本纸质已经变黄的由北京市中国书店于1981年6月出版的《古文观止》;怀念父亲,我就会想起当年父亲把那本《古文观止》递到我手上的情景。那年,我凭着文革初中的学历,通过十分艰辛的自学考上了大学。在要离开家去上大学的前一天晚上,父亲郑重其事地把那本《古文观止》递到我手上,语重心长地叮嘱我要把《古文观止》读熟读懂。当时我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要我把这本书带到大学去,更不明白父亲所说“读熟读懂”的含义。
于我而言,我的青春岁月是沉重的岁月。由于母亲是地主子女成分,从我上初中开始,我就背负起沉重的精神枷锁。申请加入共青团,经受了超过常理的“考验”。为躲避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我违背心愿选择了辍学,改大户口年龄,参加了煤矿招工,成为井下一线工人,体验了煤矿工人的艰险辛酸。
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从此我走上了艰辛的自学之路。能重返校园学习,我深深懂得机会来之不易。大学期间,我争分夺秒学习,并按照父亲的要求仔细研读《古文观止》,果然豁然开朗,不仅让当时正当青春年华的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智慧,坚定了信念,而且在日后帮助我正确面对生活,正确面对困难,正确面对荣辱得失,在我艰难的人生旅途,《古文观止》源源不断给我输入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清初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文观止》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刊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已经历了三百多年岁月的考验。三百多年来,《古文观止》犹如一颗不朽的璀璨明珠,光芒四射,启迪人生。
我钟爱书中的每一篇美文。每读完一篇,我都感到心灵受到了洗礼。李密的《陈情表》,王勃的《腾王阁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诸葛亮《出师表》等等,我常常诵于口,铭于心,律于行。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至理名言,常常鸣于耳,荡于胸,导于行。
我喜爱《古文观止》。大学毕业,我走上工作岗后,《古文观止》伴随我成长,鼓励我向上。凡工作中遇到困难、生活中遭受挫折,我都会情不自禁地默默背诵《古文观止》中的片段。
妻患类风湿关节炎二十余年,妻的膝关节已变形僵直,丝毫不能弯曲,手腕也僵硬,手臂几乎不能伸展。妻起床需要我撑扶、妻穿衣裤、穿鞋袜、梳头、洗脸、刷牙得我样样动手,妻大小便也得我帮助。在妻久病的二十余年,我放弃了娱乐,淡漠了友情,每天像一台机器一样不知疲倦地运转。工作之余都守护在病妻身边,认真履行“高级保姆”、“上等奴隶”职责。在长期护理病妻之空暇,我常常会捧起父亲的遗物《古文观止》,一次又一次情不自禁地朗诵书中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一段名言:“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文中所列千古名典,以及司马迁“就极刑而无愠色”的超凡气度、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百折不挠的求索精神、一丝不苟的治学作风、历经磨难而义无反顾的非凡事迹,时刻提醒我遇到困难、身处逆境时要坚定信念,保持奋发向上的心态。二十余年《古文观止》激励我背负超重的日子挺直腰杆朝前迈。每天晚上,待妻睡在床上,时间往往已近深夜。有的人家已开始进入温馨的梦乡,而我却认为是最宝贵的时光,常常学习写作或习练书法到深夜零点。也许是真情和泪水在字里行间流淌,也许是心血和汗水浸透了宣纸,也许是生活给我的磨砺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少见,我的文学和书法习作终于有机会被《光明日报》《文学报》《羊城晚报》《半月谈》《世界文艺》《书法报》《中国书画报》等数十家报刊的编辑老师认可而被录用,我终于赢得机会跨入了江西省作家协会行列,圆了孩提时代当作家的梦想。
“天崩不丧志,地裂不惊心。”“追星揽月,求索精神不倒;修身养性,纯朴童心永存。”是我反复品读《古文观止》后获得的体会,并常常以此自勉。
我常常怀念父亲。怀念父亲,就更加珍爱父亲的遗物那本伴随我已三十余年的《古文观止》。我喜爱《古文观止》,不仅仅是因为《古文观止》较全面的反映了我国散文的悠久历史和发展主流,堪称中华古文中最为绚丽、最有价值、最具代表性的古文奇葩,尤其是《古文观止》精心采撷的历史典故、深邃的思维和犀利的视角,使人警醒,使人振奋,使人高尚,使人坚强,使人在心灵的震憾中,找到人生正确的方向,坚定矢志进取的信心,培养人们容山纳海的胸怀,引导人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奋勇向前,走向崇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