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中秋节,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小时分吃月饼的情景。
小时,家里很穷,一家七口靠爸爸一人的工资生活,且妈妈又体弱多病,每年都要住一两次医院。平时,零食是吃不上的。每到中秋节,爸爸也只是买上七八个月饼留着全家慢慢吃。
我少年时,哥哥考上了中专,大姐考上了大学。他俩在外读书,不可能回家过中秋节。为了让他俩也能吃上月饼,妈妈总是叮嘱爸爸在过节前就先给他俩每人寄上两块。
那时,每当中秋节的晚上,吃过晚饭,爸爸拿出一个月饼,象切生日蛋糕一样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全家分着吃。我在家排行最小,爸爸总是先分给我一小块,然后再分给三姐、二姐。我们姐弟每人手持那么一小块月饼,象春蚕咀嚼桑叶一样,一点一点,津津有味地品着。有时,爸爸妈妈连那么一小块都舍不得吃,我们谁也舍不得多吃一小块。我们一边品着月饼,一边听妈妈讲述嫦娥奔月、天狗食月的神话故事,那场景,那温馨,那和谐,令我莫齿难忘,如今回想起来还会热泪盈眶。
那些年月,我们兄弟姐妹与爸爸妈妈一样,省吃俭用,在十分艰苦的生活中,品味人生的甘甜。我不会忘记,妈妈用未经加工的牛皮缝制的一只书包,从哥哥上小学开始背起,先后传递给大姐、二姐、三姐、最后传递到我的手上,书包补了又补,缝了又缝,我背着那只堪称古董的书包,不免有些害羞,但一想到自己的成绩在班上甚至在年级里都是名列前茅,不禁会趾高气扬;那时,一个月难吃上一顿肉食,家里养的鸡生了蛋是舍不得吃的,往往拿到集市上去卖,我们兄弟姐妹的学费就是靠卖鸡蛋、卖自家种的蔬菜筹够的;那时,尽管家里生活十分拮据,但全家没有一个人叫穷叫苦,一家人和和睦睦,相互体贴,相互关心鼓励。“事事后为已,时时先让人。”“不要争钱财,不要争名利;要争知识,争本领。”妈妈的教诲语重心长,刻骨铭心。正因为有这样一个和睦的家,有慈蔼而目光长远的父母,我们兄弟姐妹个个都感到生活幸福,个个都奋发向上、刻苦学习、不怕困难,个个都学到了一定的知识、本领,尤其是我这个排行最小的被文革耽误了青春的儿子,在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以后,在爸爸妈妈年迈体弱多病、最需要人照顾的情况下,一直得到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的鼓励,一边工作,一边坚持自学,终于凭着文革初中的学历,通过十分艰辛的自学,经历了三年高考名落孙山的严峻考验后,第四年终于考上了大学。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考大学可不像现在这么容易啊。
如今,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全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祖国已经富强,中华民族已经进入了伟大的新时代,我家与全国许多城乡家庭一样已经过上了幸福生活。虽今非昔比,但我却忘不了孩提时代分吃月饼的情景,那情景融满了和谐、融满了真情、融满了挚爱、融满了温馨。有什么比和谐、真情、挚爱、温馨更珍贵更有价值更幸福呢?倘若我们人与人之间也能培养出这种和谐、这种真情、这种挚爱、这种温馨,那该是多么理想、多么幸福、多么崇高的美好境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