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君
春风桃李又轻寒,满眼清新二月兰。阳光正好,微风不躁,万物生长,不负春光。在春日和煦的暖阳下,二月兰的气息浮动,予世间一瞬眼波潋滟,撷三分日暮天边的余光,带来周身的暖意。在浩瀚的文学天空中,总有那么一些作品如同璀璨的星辰,以其独特的光芒照亮读者的心灵。近日,有幸拜读了呼和浩特市作家杨俊才的新书《爱的暖阳——
翻开书页,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诗意与哲理的世界。杨俊才的笔触,细腻而不失力度,温婉中蕴含着坚韧。他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从平凡中提炼出不凡,让每一个细微之处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些随笔,或是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或是对人情的细腻描绘,或是对文化的深情回望,每一篇都如同一颗璀璨的珍珠,串联起他对这个世界的深情与思索。读罢此书,感觉到的不仅是对《论语》智慧的深刻理解,更是一次心灵与古人对话的奇妙之旅,让人在品味中得到启迪,在思索中收获成长。同时也让我大致管窥了作者杨俊才先生的文学寻梦里程。
有缘与杨俊才先生结识已有二十多年矣,早期只知道他少年勤苦求学,一心跳出农门。十载寒窗苦读,好不容易考取中专,本以为可望功成名就,孰料,毕业就是失业,上岗随即下岗,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农村。心有不甘,自谋出路,几十年来,陆陆续续干过服装、饲料、养殖、种植、农产品加工、销售等行业,其间辛酸苦辣个中体味难以尽言。失败的时候,他曾被人嘲讽为“累累若丧家之犬”,他欣然受之;拼搏的过程,他“知其不可而为之”,守护着自己的激情与理想,践行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使命。生活的磨砺让他的成长成功之路充满了艰辛,但他都不改其志乐在其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几乎成了每一个中国人心向往之的完美人生。这样的人生,杨俊才同样身体力行地向往和追求。年届天命时段,特别是疫情期间,沉寂下来的俊才又重拾文笔,接续尘封近三十年的文学之梦。五十多年的人生履历,读书万卷,行路万里,阅人无数,自我感悟,厚积薄发,潜心写作,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各种体裁的作品如井喷式呈现,并陆续发表于各级各类官方媒体。有关杨俊才的逐梦传奇,我曾经写过一篇《紫气春来二月兰》的纪实散文发布于《鄂尔多斯文苑》公众号上,在此不再冗述。杨俊才读书籍、写文章有一个特点就是学用结合,表里如一,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也在于通透人生。他经常阅读一些古典原著,特别是《论语》《大学》《中庸》《老子》等。在研读《论语》及其历代名家注解中,他总是习惯于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社会众生万相,往往会产生一些自己独特的感受并赋之以文,日积月累,于是也就有了这部新作《爱的暖阳——
众所周知,《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此后历朝历代,都被各派名家加以阐释,形成了诸如汉代儒术、宋代理学等儒家思想,也成为了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此书已经被视为历代封建王朝经世治邦维护统治秩序的重要工具。而传袭和解读《论语》似乎也只是那些“肉食者”或“劳心者”的专利,至于一般“劳力者”则无权过问。《论语·子路篇》的第四章中,“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在这里,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在上位的人哪里需要学习种庄稼、种菜之类的知识,只要重视礼、义、信也就足够了。他培养学生,不是为了以后去种庄稼种菜,而是为了从政为官。现在看来,在孔子时代,接受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劳动者只要有充沛的体力就可以从事农业生产,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实行统治的知识分子。所以,孔子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劳动者。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或许有其相对的合理性。然而也正是这种千百年来流传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固有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职业观,士农工商一度成为几千年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一种民众等级制度 ,“学而优则仕”也便成为大多读书人的唯一归宿。或许正是如此定论,杨俊才先生在解读《论语》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疑问,也发现了一些《论语》和现实生活结合时的问题。他认为,《论语》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而研究者大家辈出,不乏千古留名者。但遍观历史,《论语》的研究者和解读者都是达官显贵和学究文人,缺少诸如贩夫走卒等布衣平民,所以他们的解释虽然不少是真知灼见,但和真正的劳动人民是脱节的。所以,他试图从普通百姓的实际生活中,从耕田植桑、引车卖浆等体力劳动者的角度解读巜论语》。无怪乎内师大李淑章教授看后都被吓了一跳——“《论语》还能这样解释?”但随即也承认:“没有人不希望自己完美,每个人都有追求完美的权利,但没有人能够达到完美。”
《爱的暖阳》共收集了杨俊才用时近两年撰写的有关《论语》解读和体会的48篇散文随笔,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将《论语》智慧融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尽显《论语》的深厚韵味,在柴米油盐和人情往来中体味《论语》,赋予了》论语》蓬勃振发的新的使命,让经典不再高冷。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对《论语》某一章节或思想的深入剖析与个性化解读。杨俊才先生不拘泥于传统的注疏方式,而是以一种更为自由、灵动的笔触,将经典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使读者能够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领悟到孔子及其弟子们的智慧精髓。不论是《雨中小花》中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重新解读,还是《窈窕淑女》中对“思无邪”的恣意阐发,也不管是《品味蓝色的美丽》中对“天命”的沉积,抑或是《春风送暖》中对“孝悌”的升华,作者都能以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例证,让这些古老而又常新的思想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辉。这些文章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温度,时而如醍醐灌顶,时而如春风入怀,让读者在共鸣中体悟到“仁”的真谛,即爱己及人,共创和谐。同时,书里不乏质朴又深刻的金句,像 “我们都是曾经的小人,都走在成为君子的路上”“谁能不遇风雨?得之坦然失之淡然才是为人之道。”“没有完全消失的过去,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未来。”……简单直白,却直击人心,引发对自我成长的思考。不管你是想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还是为生活寻找方向,翻开它,都能收获满满,开启一场超值的阅读体验 。
《爱的暖阳》在文风上独树一帜,融合了古代散文的典雅与现代文学的灵动。文章集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作者善于运用四字短语、排比句式,使语言凝练而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同时,书中穿插的比喻、拟人、比兴等修辞手法,往往取自于生活中的常见具象,如春风、阳光、山川、花草、飞泉、浮云等,更增添了文本的趣味性和感染力,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哲理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譬如在《品味蓝色的美丽》(《为政篇第二》杂谈四)中论述生命无常人各有志时,这样描述:“世间奇花无数,过眼云烟。牡丹富贵,芍药娇丽,但那小小的二月兰也灿烂地绽放着,游人也驻足观赏,品味别样的美丽。那些蓝色的小花朵,怡然自得,自信而平和。”
《爱的暖阳》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论语》的解读之作,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时代意义的思想启示录。在物质日益丰富而精神世界略显匮乏的今天,杨俊才先生以其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深刻的人生感悟,通过这本书提醒我们,真正的幸福与满足来源于内心的平静与爱的给予。同时也引导我们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方向,用爱与智慧去化解矛盾,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我们或许应该放慢脚步,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找那份被遗忘的纯真与善良。正如作者在扉页上写道:“慢走,快走;快走,慢走。有时还得跑两步……少年不懂白头翁,回头相望知天命;亦暖亦冷是初春,日月星辰皆人心。”
当然,作为一部文学评论性散文,对杨俊才作品的肯定之余,也不乏商榷之处。在《爱的暖阳》中,虽然大部分篇章都充满了正能量与温情,但个别篇章在情感的抒发上略显直白,缺乏一些含蓄与内敛。文学之美,在于其能够引人深思,而过于直白的表达有时会削弱这种力量。此外,在论述某些观点时,若能更多地结合时代背景与社会现实,或许能让作品更加厚重与深刻。然而,这些微小的瑕疵并不影响《爱的暖阳》作为一部优秀散文随笔集的价值。杨俊才以其才情横溢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他的文字,既有深度又有温度,既有才情又有泪点。他善于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用文字记录下那些稍纵即逝的随想,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谛与美好。
杨俊才,微名二月兰,自号卖油翁,知世故而不世故,善自嘲而不嘲人,这应该也算是一种成熟的标配吧。花开有时,花落无期,暖阳如爱,一如俊才,在人生之路上随心所至,粲然绽放,向爱而生,沐阳而发,诠释着生命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