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稻之苦(散文)
作者:杨开
种植水稻辛酸的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在家乡桂东南一隅山村务农了四五年。那乡村务农的人生经历,让我切身体验了种植水稻农活的艰难与辛苦。那金光灿烂的稻谷,凝结着农人辛勤的劳动和劳累的汗水,来之不易呀。
农村家乡贫穷落后。那时候,我的家乡村庄不通电,水田主要种植水稻,我的务农劳动,还是人工劳作的传统农耕生活,务农的时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依靠传统的农耕装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含辛茹苦干着庄稼活儿。
一年之计在于春。每每春节过后,家乡的农人就忙着整地劳动,将稻田的土壤犁翻,使其松软。人们扶着犁把手,牛拉着犁铧,在田间耕作翻地,牛在湿润的耕地上,迈着稳重的步子。一年的春耕农时开始了,山梁上变成了一幅热烈春耕的图画。乡亲们掌着犁,来回往返地翻起一道道温润的土壤,农人“嘿―嘿!哎哎―哎哎哎―哎―嘿” 赶牛的吆喝声,在田野中回荡,鞭子在空中响着,山谷中震起一阵阵回声。紧接着,农人进行着水稻选种、浸种、摧芽、育秧工作,同步有序进行。俗话说得好:“秧好一半禾。”农人们挑着沤制的农家肥作基肥,散放在预备培育秧苗的田块里。然后,整理成水稻秧田。撒下稻种,培育壮秧,好的稻苗是稻作成功的关键。我记得,有一年,早春寒意仍浓,天气恰逢连续的低温阴雨,村庄播下的秧田,造成大量的烂秧现象。此时节,农人急得团团转,赶紧到圩镇供销社农资门市部,采购回农用薄膜,迅速及时为秧田保暧。农人赤着双脚,淌在冰冷的秧田里劳作。为秧苗覆盖农用薄膜保温,他们就像精心照料宝贝儿女那样,细心呵护着播下的秧苗,企盼着绿油油的嫩嫩的秧苗生长呀!
早稻农忙插秧。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大自然万物复苏的春天,春争日,种植早稻,一年大事不宜迟,农时不等人。每每清明时节的家乡山村,是抢插早稻的农忙,气候常常细雨绵绵。然而,在山村一片片的稻田里,掀起了早稻抢插的热潮。那时候,我和本生产队的乡亲们,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把秧苗,低首弓背地在一兜一兜的繁忙插着稻秧。人们插秧劳作,我只见农人们左手大拇指一挑,一束秧苗就自动跳出来,你还来不及眨眼睛,水花溅处,田里就抹下了一条整整齐齐的绿线。我体味了插秧这农活的艰辛和劳累,插秧时,不仅要眼到、手到,判断好秧苗之间的距离,又要靠脊梁和手臂的韧性,以便持续运动,同时还必须保持整个身子准确地后退。正如唐朝布袋和尚的妙语:“手把青苗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颗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
早稻的田间管理。农谚话:“三分种,七分管。”种植水稻的田间管理,尤为重要。早稻插秧后,秧苗成长的时候,得时时照顾。比如,及时施肥、耘田、拔除杂草。随着秧苗在抽高,长出第一节稻茎分蘖期,农人们又忙着给稻田施分蘖农家肥,让秧苗健壮成长,并促进稻株结穗,米质饱满。与此同时,要加强稻田的灌排水管理。每每我参加稻作劳动,在给早稻田施肥的时候,我挑着两个装满沉重的牛粪、猪粪等草木灰沤制成的农家肥的大箩筐,行走在田野的小道上,担子压着我的肩膀,我脚底是窄小的田埂路,稍不小心,就会摔倒。我时常需提起十二分精神,不能散心。早稻用水的灌溉管理,也马虎不得。我记得,有一年,早稻抽穗扬花期,正是需要用水灌溉的时候,恰遇上持续天旱,村庄里久不下雨。此时刻,村庄里的农人们,打井取水、引水、挑水。人们日以继夜,抗旱保苗,给稻田灌溉。这一年,我山村与相邻村,为争水源,灌溉稻田,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水利纠纷事件。那天中午,两个村庄,双方成百村民,手持木棍、铁棒、铁铲等械斗装备,发生了肢体打架、斗殴,造成了双方村民都有伤亡的争水恶性案件。后来,经公安机关、政府部门及时制止,定性处理,纠纷才得以平息。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呀!农业生产离不开水,村庄里的水利纠纷事件,给我留下了血的教训。
早稻收割,石磙脱粒。那年七月,我的家乡,山村盛夏的天气,烈火般的阳光,扫尽清晨晶莹的露珠,统御着宇宙一直到黄昏后,这是怎样沉重闷人的时光啊!在这个时候,早稻金黄色的稻谷成熟了,空气里弥漫着稻香。我和村民们一脸喜悦,这是我们最开心的日子。因为,看到了希望,等到了收获。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家乡村庄里,不通电,照明还是用煤油灯,没有打谷脱粒机械。早稻成熟了,都是人工收割。整个七月,村庄的田野里升腾着无边的热气。白天,那瓦蓝瓦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火热的太阳,炙烤着田野,田边小河的水都烫手了,地里的土仿佛冒烟了。此刻,正值村庄农人最繁忙的夏收夏种的“双抢”农忙季节,既要及时抢收早稻,又要抢种晚稻。我和乡亲们忙得不可开交,大汗淋漓地抢收早稻。晚上在打谷场上,石磙打谷脱粒。那时农人全靠人工收割,农人弯着腰,一手握起镰刀,一手抓住谷穗,人们飞快地挥动着镰刀,一拨一拨的割。然后,将稻穗结扎成捆,男劳力从田间,挑着装满稻穗的担子,把稻穗挑回,安放在生产队的打谷场上。晚上,生产队长安排负责打谷脱粒工种的男劳力,将那些收割回来的稻穗,进行打谷脱粒。打谷时,在打谷场里,把稻穗向上,有序地斜铺在打谷场上,然后,用牛拉动石磙子,在谷穗上转着圈子碾压脱粒,牛的嘴巴上套上笼罩,不能让牛偷吃了稻穗。大黄牛拉着石磙,一圈一圈地行走,石磙一遍遍的碾压稻穗脱粒,中间要穿插用禾叉翻起禾草再碾压,以便干净脱粒。那年,那时的我,年轻气壮、血气方刚,生产队长就安排我和三五个中年叔伯做晚上打谷脱粒工作,队里二三部石磙同时工作。山村的夏夜,是一台热闹的音乐会。银白色的月光里,蟋蟀在弹琴,蝈蝈在吹黑管,青蛙在敲木鱼……每每打一堂禾穗,我一手牵着大黄牛,一手拿着鞭杆,黄牛拉动着石磙,在打谷场上打谷脱粒稻子。我听到石磙转动时发出“叽呦、叽呦、叽呦” 有节奏的响声,这是一首十分动听的自然乐曲。我步履匀称有力地走,有时挥动着鞭子驱赶黄牛,嘴里不停地:“嗨、晦、晦” 哼着曲子。一堂稻穗打谷脱粒完成,从傍晚开始干到深夜,花上五六个小时。夜已深沉,在打谷场上,我也不知走了多少圈,走着―走着,我只觉得两条腿酸痛得几乎站不稳了,腰酸腿痛,倦得眼皮似有千斤重。那时候一个早稻抢收的季节,就这样一堂一堂地用石磙打谷脱粒。这农活儿可真累人哩!
“风柜” 扇谷。那时候,我生产队有两个“风柜” ,队长安排负责打谷脱粒的男劳力,同时负责晒晾稻谷,我理所当然担当了这项农活。白天,把稻谷摊薄在晒场上晾晒,我不时地冒着热浪阵阵,令人窒息的酷暑,赤着脚,翻晒谷子。稻谷晒干了,去除了水分,就要把稻谷去除秕杂物,入库储存待用。这“风柜” 的构造,右边是装有轮轴、扇叶板和曲柄摇手的特制圆形风腔,曲柄摇手的周围圆形空洞,就是进风口,左边有长方形风道,来自漏斗的稻谷,通过斗阀穿过风道,饱满结实的谷粒落入出粮口,而糠秕杂物则沿风道,随风一起飘出风口。我做这“风柜” 扇谷的农活儿,既是技术活,也是力气活。在晒谷场上,我扇谷时,俩人配合,一位叔伯把晒干的谷子,装倒进“风柜” 的漏斗,我手摇曲柄,用力均匀地连续转动着风柜扇叶,那倒进风柜的谷子,在风力的作用下,干瘪的谷子、糠秕杂物,随风飘扬,从风柜尾部排出,饱满干净的谷子,从风柜出口落入了谷箩中,随后可入库储存,按人口、劳动工分,分配给各农户作口粮食用。我手摇“风柜”的时间长了,感到手臂酸麻痹,很是吃力呀!我此刻领悟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的内涵啊!
水碾加工大米。水碾,就是运用自然水资源,利用水轮将水的能量转换为旋转机械能,从而带动石碾将稻谷去皮、碾碎的机械。那时候,家乡山村不通电,没有机械化的大米加工厂。村庄农户人家,每每吃的大米,就是挑着稻谷到村里利用山河的长流水资源,建起的水碾大米加工厂碾米。将稻谷加工成大米,成为农家日常的主要食物。付出辛劳,采撷收获。勤劳聪明的家乡农人,以大米为食材,用巧手制作出各种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美食,比如,白散、炒米糖、发糕、发包饽、卷馅粉等等。传统手工制作,美味可口。每每逢年过节,我吃着母亲做的以大米为食材,做好的各种美食,如白散、炒米糖、脆子,那沁人心脾的清香,诱人的香味,惹人喜爱。我美滋滋地吃着,乐得嘴角咧到耳朵哩!
村庄农耕的进步。如今,我家乡的农耕农活,今昔非比。村庄里,各种农业机械己得到广泛应用,农用耕作机、插秧机、收割机、电动打谷机等,在农业生产中普遍应用,减轻了农人的劳动強度,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加速了农村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壮大。
据说,水稻的种植栽培历史,可追溯到约12000―16000年前的湖南。在祖先的努力下,经过无数次的品种改良,今天我们才能吃到如此美味的大米。大米作为一种传统的主食,已成为我国的文化象征之一,烹饪技术和风俗的发展,源远流长。
农耕历程恰如一部厚重磅礴的歌诀,从远古吟咏而来。早在先秦时期,我国民间流传的《击壤歌》有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就描述了乡村闾里,人们击打土壤,歌颂太平盛世的情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充分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艰辛和不易啊!长盛不衰的传统农耕文化,灿烂辉煌,丰富了农业的内涵。
一粒谷,千滴汗。一粥一饭,汗珠换。正如清代朱用纯诗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深深地领悟了,每一粒粮食都包含了农人的辛苦啊!据说:我国每天消费8亿多斤粮食。有数据测算,我国每年被损耗和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粮食来之不易呀!当下,可以说,粮食产业稍有风吹草动,群众“饭碗” 就会受影响。我们要倍加珍惜粮食,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我们要为粮食安全“减包袱。”如今,我们在全社会倡导勤俭节约,制止餐饮浪费,人人有责,义不容辞。《资治通鉴》里讲:“俭约,所以彰其美也。”勤俭节约,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传家宝” ,是我们的传统美德 。请记住:粮食来得不容易啊!
2020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