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是喜欢听真话还是假话?
给每届高中的学生上课,我都要问这个问题。本以为这不是个问题,学生会异口同声地说出我想要的答案,可是学生们却不约而同地说皇帝爱听假话。
历史上没有一个皇帝喜欢听假话,因为假话就是欺骗。作为帝王,任何人都是不喜欢欺骗也是不允许被欺骗。
我反问学生,既然大家认为皇帝喜欢听假话,那古代的欺君之罪是怎么回事?犯了欺君之罪遭遇灭九族又该如何理解?
我向学生说明,在我国古代,对官员虚报瞒报信息问题是高度重视的。古代法制中的欺君之罪,事实上主要是对欺骗君主的行为进行惩处。欺君之罪之所以是杀头的罪,是因为虚报瞒报信息有可能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有学生举手发言,意思是纵观中国历史,不少大臣由于说真话最后的结局与说假话没有多大区别。
我告诉学生,民主法制建设在路上,说真话是一种技术活。即便是真话,如果不会表达,不但于事无补,还会产生副作用,甚至会引来杀身之祸。
我对学生讲,《古文辑要》记载,元朝英宗皇帝问丞相拜住,今朝有没有像魏征一样的大臣?拜住向皇帝回答:“盂圆水圆,盂方水方,有李世民才有魏征。”国学大师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曾讲自己,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
“季校长哪些真话会说,哪些真话不说?”我让学生想想。
我介绍了一位叫裴矩的大臣给学生。裴矩在隋朝做官时,以阿谀逢迎,溜须拍马著称。隋炀帝当政,他想方设法满足炀帝,炀帝爱听什么,裴矩说什么。可到了唐朝,他却一反常态,经常对朝政发表不同意见,有时甚至敢于当面跟唐太宗争论,成为忠贞敢谏的诤臣。史学家司马光感慨,君明臣真,裴矩佞于隋而诤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诤化为佞;君乐闻其过,则佞化为诤。
2018年春晚孙涛秦海璐等演的小品《提意见》形象告诉我们,敢于说真话需要勇气,但乐于别人讲真话则需要胸怀,需要眼光,更需要一种制度。学生和我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