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好好说话?
帆书创始人、前央视主持人樊登讲:“好好说话就是这么重要,它关乎你的幸福,乃至你在这个世界的地位。”
美国心理教授梅拉宾认为,在人际沟通中,一个人对他人的印象只有7%取决于谈话的内容,而听觉信息如语气、音量等则占了38%,视觉信息如表情、态度等则高达55%。
梅拉宾的话通俗来表达,就是人与人沟通交流中,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什么语言和态度。
现实生活中,如果你一开口就能说到别人心坎上,让别人觉得自己被理解,被看见,被尊重,被满足,你就是在为自己争取更多机会,为自己铺路搭桥,别人不帮你,但至少不会为难你!相反,如果你一开口,就给别人添堵,就会在自己和别人之间树立了一堵高墙,阻挡了你和别人合作的可种可能性。
所以,好好说话,不但是一种高级的修养,也是一种顶级的情商。好好说话,不仅能改变命运,而且也能铸就幸福。
如何好好说话?
好好说话,就是学会小声说话。
梁实秋说过,一个人大声说话,是本能;小声说话,是文明。
有一个心理学实验。实验人员将妈妈超过85分贝的说话录音,放给10名7——10岁的孩子听,然后让他们写下录音的内容。结果,只有13.3%的孩子写对了。
实验表明,父母说话的声音越大,孩子的注意力就越难以集中,教育的目的更无法达成。
没有人能从大嗓子或吼叫中感觉到爱。小声说话,传递给孩子的是愉悦和平静;大声嚷嚷,让孩子们感受到的是压抑与恐惧。小声说话,就如暖阳,化解了人与人间的冷漠隔阂;大声嚷嚷,就似严冬,冻住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文化闯将胡适小的时候,即便犯了大错,母亲也不会大声吼骂他,而是把他拉到没人的屋子里,心平气和地摆事实,讲道理。后来胡适感慨,是母亲的细声慢语,让他冷静地接受批评、悔过。
最近知乎上有一个话题,问如果你过得幸福,最想感谢父母什么?最受热捧的回复是,有网友分享说,自己最感谢父母在自己犯错时,从不疾声厉色地训斥。
小声说话,不但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也是自己有修行的体现。
好好说话,就是学会含笑说话。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表情暴力。
表情暴力,顾名思义,就是个人总是摆出一张难看的脸,对沟通对象来说,无疑就是一种暴力侵犯。
试想,当你兴师问罪时,倘若看到对方一张充满微笑的脸,再大的气瞬间也会消了一半,再大的问题也可以心平气和地去解决。
杨绛先生回忆,父母关于她未来的教育产生了分歧。父亲倾向于让她接受更加传统和严谨的学术训练,母亲则希望她能更多地接触艺术和社会实践。
面对分歧,父母并没有摆脸色,而是决定坐下来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父亲首先表达了自己的期望,他认为坚实的基础知识和学术训练能为杨绛的未来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母亲则温柔地分享了自己对女儿全面发展的期望,她希望杨绛能够拥有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
他们彼此倾听,尊重对方的观点,最后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杨绛强调,自己的父母像老朋友,从小到大,没听到他们吵过一次架,红过一次脸。
好表情带来好心情,好心情解决难问题。跟别人说话,记得及时收起自己的苦瓜脸,阴险脸,刻薄脸,唠叨脸!
好好说话,就是学会柔软说话。
俄国作家契诃夫讲,如果不能用柔软的话去征服对方,那么也就无法用严肃的话去征服任何人。
柔软,对沟通来讲,就是委婉含蓄,就是拐弯抹角,就是以退为进。所以柔软说话,是策略,是智慧,更是情商。
有一年,居里夫人过生日,丈夫皮埃尔用一年的积蓄买了件名贵大衣送给妻子当生日礼物。
居里夫妇当时正处于经费短缺的时期,几乎连做实验的钱都没有了。居里夫人看到礼物后,既感动丈夫对自己的爱,又觉得不该买这样昂贵的物品。于是她对皮埃尔讲:“亲爱的,谢谢你,谢谢你。这件大衣确实谁见了都是喜欢的,但我要说,幸福是来自内在的,比如说你送给我一束鲜花祝贺生日,就很好了,只要是我们在一起生活,在一起战斗,这就是最好的礼物。”
居里夫人一席婉转的话语,让丈夫认识到花那么多钱买礼物确实欠妥当。
贞观时期,有一回魏征和唐太宗在朝上争得不可开交,退朝后的太宗怒气冲冲对长孙皇后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并没有直言劝诫,而是一声不吭地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出来向太宗下拜。然后对太宗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会有正直的大臣,魏征的正直刚好说明陛下的英明,怎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长孙皇后采取迂回的方法,让太宗和魏征的配合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在交往中,自己说的每句话,都是自己向别人递出的名片。倘若自己感觉自己不会小说话,不会含笑说话,不会柔软说话,我们不妨三缄其口。
美国艺术家迪沃河讲,我学会闭嘴了后,获得了更多的威望和影响力。
其实,人与人之间,最危险的对手,不是处心积虑对付你的人,也不是处处为难你的人,而是我们自身的口舌。我们说得越多,越容易暴露我们的内心,也容易让别人抓住自己的把柄。
不会说话,就时刻保持沉默,对别人是尊重,对自己就是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