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廷松的头像

杨廷松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3/27
分享

走进书店

退休后,我把自己当老人养着。除了一日三餐,啥事没干。于是,常逛书店,买些书。

走进书店,里面静得像一座香火败落的遗寺。那位收银员,正伏案香睡。

上二楼,楼梯口摆放着三个大口径的水桶。我好奇地往上看了看,原来楼顶漏水。

绕过水桶,我径直走向诗歌散文书架。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书籍,琳琅满目。我只爱看五四后学者作家的散文与随笔。大块头的费精力,我畏难。专拣选一些短小的快餐式的文章。慰藉慰藉自己寂寞的心灵。

古诗词、古代文学,都是好东西,但啃起来却累。四大长篇名著,以前读过。获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外国作家的散文诗歌小说,也读过一些。

买书时,我不挑作者名声大小,也不顾其成名早晚,只读书中的世界里,是否有我喜欢的、欣赏的、渴求的、能够与我生命接通的东西。看中了就买。一本书也就一包年轻人抽的中档香烟的价钱。

古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在想,现今的书店,如此神圣的地方,为什么门可罗雀而又寒酸如此?或许,读书人都在读手机而无需书本吧。然而,我还是喜欢白纸黑字里的翰墨书香的味儿。

 小文章

有人建议我写长篇大作。我说“写不了〞。我是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没有那种天赋和写作能力,也没有那么大的野心。且不说宏篇巨著,需要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足够的学问以及非常的驾驭能力,单说耗费时间、精力和耐心,我的年龄就不允许了。所以,我便弄个小作坊,写些不三不四的小文章,安抚安抚自己闲暇的日子。免得日想天,夜想地。

学习桃花源的生活,说些积极的话,立己立人,言之成文,也很自在。免得看别人的钱包眼红。

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经历,写真情实感,写月是故乡的明。兼宣扬一些自己的浅薄感悟,包括伦理,忠孝之类的传统文化,身体力行宣扬在文字之中。每篇文章,我写的轻松,谈不上智慧和见识,几乎没什么分量。但都是我的生活与真情实感。

同样是读书,见解却不同。人各有见。人不同,文不同。古语,生有涯,而知无涯。

我虽然也写文章,但从不讨论别人文章的好歹。窃以为,轻易吐槽、诋毁、攻击他人文章是不道德行为。读别人作品时,即便有疑,也保持沉默。我相信车同轨,书同文。总之,积极的、向上的、激发生机的就是好东西。

 债

读了清人徐大椿诗中的“一生那有真闲日,百岁应多未了缘”后,根据我的生命经验,细细想来,是这理。

人的一生,生活在期望、幻想、得失、悲欢、聚散中。忙忙碌碌在顺境逆境、痛苦欢乐的日子里。

生命,驰骋的范围很大,甚至扩展到自身以外。因此任何人都有可能落下难以还清的“债”。

老之已至,债之难尽。无论是尽责,还是求名,末了,很难如愿以偿。正如古人所说“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生人都有债。为名为利,亲情友情,人情往来,都是难以做到半斤八两,完全平衡的事情。事后,债大债小,债多债少,债重债轻的问题,落下的都是债。

人活一回,为了追求完美,为了人过留名,往形而上流芳名声而活,债务更重了。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之说,几人圆满,几人因此成名而不朽?

窃以为,礼尚往来,尽早感恩,早清债务,不留遗憾。安之若命,不怨天,不尤人,才是上。

不患贫却患不安

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关于“寡”和“贫〞应在句中的位置,有人认为应当换一下,即: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我不去研究,也无心求证。然而,我现在的状况正是“不患贫而患不安”。古人的不均和不安,是忧国忧民,格局大。我这里借用古人的话,写的是小我。

人生,不碍乎在两条线上往前走: 一条可见,一条不可见。生活,实实在在。贫富,强弱,贵贱,摸得着,看得见。而不可见,又仿佛真实存在的东西,却不知道是浮在水面的名,亦或是走向彼岸的花?

当然,我都一大把年纪了,做不到出淤泥而不染的纯洁。没有研究过“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究竟是什么。怎样活,才不算白白活一回?

温饱不成问题。物质,虽不算十分富裕,但只要不去花天酒地,基本不用担忧。可是,我内心却时常产生恐慌和不安的现象。

究竟恐什么,慌什么?为什么不安?是年龄还是身体?是友情还是孤独?说不上来。亦或兼而有之。

我想,古人也一定有过老年孤独寂寞的生活经历。否则,就不会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慨。

 柳

柳。柔情,婀娜,善舞。此情此景,教人春心荡漾。

柳。自然的爱。自然的美。撩动藏在心里的情。

柳。虽其姿瘦却柔劲飘洒。其思想比性格更深远。

柳的风格,无不让人心动,无不撩人诗情。其水中倒影,更迷人,更风流。

柳。柔韧。其筋,其骨,其泽,其神俱全。行人见之,皆欲与朋友共赋之。

日久天长,渐渐明白,刚易折,柔则长的道理。

对于柳之品质,我总是怀着“虽不能之而心向往之〞的心情去欣赏它。诗化自然,宽厚待人。即便学问有余,也要朴实无华而不得耍小聪明哗众取宠。

耳不听,心不烦

耳不听,心不烦。这是祖先留在俗世里的话语。“耳不听〞,说起来容易,做到却很难。

活在人群中,不可能不见,不闻,不比,不思。比如今天,我去养鸡场买蛋。场主曾与我小学同过学。寒暄中,他说我好,老了有国家养着。话里话外,听得出,透露着对社会不公平待遇之不满。弦外,有嫉怨之意。

我赶忙说,莫要比。俗语云,人比人,气死人呢!

比什么呢?——才能还是命运?

拿自己的劣势比别人的优势,就是自我折磨!我接着说,要比,咱就跟自己比吧,我们都比以前好多了。

看得出,他没有同意我的意见。却也没有反驳。

回家后,我一边喝茶一边静坐,思考着自己把问题想的太简单了。平常心,难得啊!即如他,同许多人一样,只不过他直接表达出来了。他们所感到的常常不是自卑,也不是苦难,而是不平衡。反过来想,如果自己没有退休待遇,也会借用祖先那句“坐着不知站着苦”的话,来宣泄自己不满情绪。

当然,很少有人可以做到古人的“自性清净”。谁没有尘世之烦恼呢?没有被贪嗔痴污染过呢?生活中,“听”所难免。若能安之,就不烦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