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玺的头像

杨玺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8/16
分享

老家的酸汤面

陕西乾县,地处渭北高原南缘,在黄帝时称好畤,为祭天之所,自古就有着阴阳风水宝地的美誉,这里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民风淳朴,具有几千年的文化底蕴。这里不仅有闻名遐迩的盛唐乾陵,还有远近驰名的 “乾州四宝”-锅盔、挂面、豆腐脑、馇酥等风味小吃。而这当中最让我挂念的要数“挂面”。因为他不仅风味独特,而且凝聚了古代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

相传1300多年前,在修筑乾陵时,士卒和民工不分酷暑严寒日夜苦干,当地群众为能使他们吃上面条,便把橄好切细的面条搭在竹竿晒干切断捆把,连同调好的酸汤送到工地,让士卒和民工在劳动之余,下锅煮熟,入酸汤食之 ,不但能充饥还能解乏止渴,的确为上等慰劳食饭。后来有人把晒干面条改为手工挂面,在酸汤中有加了漂稍,就成了如今的酸汤挂面。经过几千年的蜕变,酸汤面已不再是劳苦大众填饱肚子的粗茶淡饭,而成为乾县人逢年过节、结婚过寿的主食,其"酸、辣、旺、光、筋、香"的特点,让人百吃不腻,垂涎三尺,也正因如此才能使其延续千年经久不衰,流传至今。

乾县自古就是农耕地区,除了畜牧业、纺织业和旅游业,其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农作物。上世纪80年代,一年到头两料庄家仅仅只能维持一个家庭的温饱。记得小时候,家里十分贫苦,为了给我们兄弟几人凑够学费,父母一年四季都在田间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而那时,家里日常连下锅菜都买不起,兄弟几人童年求学的路上都是靠蒸馍沾辣椒面糊口,更别说这种对现代人来说最普通的“奢侈品”,也就是偶尔谁家有人结婚或者老人过寿才能沾点喜庆,才能尝到这让我魂牵梦绕的美食。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几个兄弟逐渐可以替父母分担家务,春耕时几个人跟在父亲的犁头后面一边追逐嘻嘻,一边播种施肥。夏收时,田间地头、麦堆麦场有我们数不尽的笑声和身影…。那时虽然家里还十分贫穷,但我们一家人过得其乐融融,一切的困苦都被父母的溺爱和一家人的欢声笑语冲淡了,如果能再来一碗酸汤面似乎就能让我忘却这世间的疾苦!

1992年之后,沐浴着改革的春风,关中平原这片贫瘠的黄土地上悄然发生着改变,市场经济的浪潮鞭策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这给劳苦大众带来了改革的红利,农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父母的劳作似乎也得到了汇报,我们几个不到十岁的孩子首先尝到了甜头,因为至少一个月可以吃到一次酸汤面,虽然不是顿顿都有肉吃,但是母亲还是能把它做的十分鲜美,甚至连锅里的汤我都不会放过。

岁月总是走的那么急促,不经意间带动着一切都在改变。

之后十几年里,兄弟几人逐个背井离乡,各自踏上了更远的求学之路,只有每年寒暑假期才能再次聚首,而每次回家,母亲都会为我们做一顿香喷喷的酸汤面,全家人围在一起品尝美味,谈笑风生,好不热闹!

再后来,兄弟几人相继大学毕业,外出参加工作,成家立业,大江南北,隔山跨岭,使我们不再有更多的时间相聚,生活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都在为各自的生计奔波。但再高的山阻不了亲人的联系,再深的水隔不断思乡之情,家乡就像乾县的酸汤面,绵绵修长,劲道美味,有味道、有追忆,留住了我的心,拴住了我的魂,使在外的游子忘不了根、切不断情。

现在,不仅在乾县境内,酸汤面已成为整个关中地区群众日常食用和馈赠亲友的一种佳品。但,于我而言,酸汤面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乡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