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学明《爹》的读后启迪
湘西,是一片被云雾萦绕着的神秘之地、吊脚楼是其间神秘故事收藏宝库,一代又一代被传诵又被淹没,一部厚重的湘西史书在彭学明的《爹》中鲜活起来,60 余万字的宏大篇幅,在家族与时代的纵横交错中,精心勾勒出湘西父辈的群像,深情呼唤着乡土中国的灵魂。每一页都写满了土地与生命的传奇。彭学明耗时良久创作的长篇小说《爹》,既是对《娘》的情感延续,更是对湘西故乡,乡土精神的深度探寻。在个体命运与历史洪流的悲欢中,碰撞中,在家族轨迹与地域文化的影响下,彭学明凭借小说这个文学载体,栩栩如生的描述,重现岁月长河中刚正不阿的父辈身影,在文字的作用娓娓道来,重拾精神内核。
一部跨越时空的交响曲 折谢湘西父辈命运的悲欢离合
《爹》是以叙事写法,通过巧妙的构思,自然而然的把个人的情感精巧的融入历史大背景的大事件中,作者通过“我” 对爹的认知转变作为故事,步步推进,童年时期对父亲的不解,助于五叔、武豪干爹等 零散的回忆 与讲解,将抗日战争、湘西剿匪、抗美援朝等影响重大历史事件柔和交织成众多《爹》具体形象,把《爹》充满坎坷的一生的变得有血有肉有灵魂有精神。融合了 小我和大我加群体叙述,在整个书写故事的过程,把人物的命运变迁与国家的命运同呼吸共存亡,体现湘西父辈的家国情怀,如父亲手掌上的老茧、战场上留下的弹痕细节的描写出神如画,充满温情。
年少就忍辱负重的《爹》,从投身到抗日战场成为抗日战士,再次成为保家卫国奔赴抗美援朝战场的志愿军,《爹》的生命履历与国家历经的苦难历史息息相关。在故事描写中,接地气,通俗易懂,爹发挥木匠专长,聪明的用工具改装武器,这些场景描写给读者有亲临其境的感觉,湘西剿匪时,与战友置生死度外的英勇,让人肃然起敬。把个体的生存智慧与民族气节巧妙融合,使得人物性格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立体化。作者将宏观的历史大事件用叙事的形式,具体故事到个体身上,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同身受,战争的硝烟是每一位国人的心痛,读者能够真切的感受到战争的隐痛。抚摸战争的伤痛,历史车轮向前转动,笔锋驿站把落脚点聚焦在湘西那民居特色的吊脚楼、稻穗成熟的山间田野,炊烟袅袅的湘西乡间,读者仿佛在历史的影像中触动灵魂,震撼心扉,认识湘西的父辈。
湘西父辈多维度的肖像素描 平凡中见高大
《爹》是湘西乡下父亲形象的人物素描。有着传统的男人担当与霸道,执着与大义,“耕读传家” 的祖训,是传统文化的光芒闪烁,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民族气节的精神底蕴,在国难当头的关键时刻,放下手中的养家木工技艺,义无反顾的扛枪上战场,面对战死沙场的战友的重托,赡养战友遗孀,是他唯一能够告慰英烈的善举。抗美援朝战中为了保护战友的遗体,被严寒冻掉三根手指,战争胜利后,他默默的回到湘西乡下,所有的奉献所有的付出缄口不言,守口如瓶。爹认为所做所为是男人应有的担当,这种人物描写更加丰满,也更加体现了湘西男人的忠厚与质朴。
《爹》从战场胜利凯旋后,坚定的婉拒了政府给予的照顾,凭借勤劳的双手做他认为应该做的一切事情,兑现对亡友的承诺,牺牲个人也要坚持。看似傻与倔的个性体现,实际上是湘西父辈顽强与坚守具体表现。在世俗的观念里,他不懂谋私的,不会八面玲珑,恰恰是这样人物特征,更加鲜活在读者面前,《爹》是木讷的,也是坚持的,更是大义的,他是英雄,更是一个活生生的湘西男人,每一个生活细节都是故事最好的铺垫,高尚的品质伴随着有时候的不可理喻。倔强的外表下掩盖着孙辈温神。人性下的人物个性都有软肋,这样的《爹》成为 “千万个湘西父辈” 的群体素描,所以爹的形象能够深入人心,深深走进读者的心间。
彰显湘西文化的厚重 湘西文化的多元化
《爹》对湘西地域文化的描述,不是为了标新立异、画楼点睛式的把湘西这块神秘土地上的民俗加以展示,把山歌、号子、赶尸、等湘西民俗文化元素,恰到好处的融入到人物情景中,当爹在战场上身负重伤、昏迷不醒时,五叔请来苗医,医术蒙上神秘的色彩,医治有效,使读者对苗医倍增几分好奇,用科学无法解释的民间医术是民族的民粹,肉眼看不见,但又真实存在的玄机,是一种意念与意志的完美统一,天人合一的境界,湘西深厚的文化底蕴深藏的民族文化,是《爹》在一次又一次磨难中最坚强的力量支撑。在《爹》中,虽然没有像在《娘》中那样成为整个叙事的中心,在故事中展现出湘西女人温爱与善良。当男人们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时,女人们扛起家庭养家糊口,尊老爱幼的责任,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之后,她们又勇敢地率先尝试经商,努力追求新的生活。这些鲜活的女性角色与父亲的形象相互映衬,构成了湘西人文的相辅相成 群体的爹们的形象有汉子的勇猛和大义,如同群体的娘们有女性的刚柔并济。使得湘西这块多民族的血脉得以生生不息。
赓续精神,文学的存在价值
《爹》的文学描写,采用的是现实主义写法,重拾生活中逐渐消逝的乡土记忆。纯朴真实,那一条条历经岁月踩踏的山道弯弯,平淡中藏着锋芒,痛苦中交织希望。“我想象着爹作木匠时,背篓里背着的锯子、斧头、墨斗、角尺、刨子、锉子、砂纸等木工用品,沙沙的刨子声里,爹刨出的一层层刨花,薄薄的,卷卷的,从刨子眼里钻出来,又长又宽,像三指大小的面片”。文字描绘写画面生动,这种湘西木工,技艺精湛,已经快到失传的边缘,文学的描写,使得这一传统工艺得以重现,完美地保留了工匠精神的特性。
《爹》以文学的方式成功创作跨越时空的对话平台,几代人能够找到自己的生活影子,爹的一生,是担当付出的一生,对亲人、对战友、对故土满怀深情。在生活与情感快餐化的当下显得弥足珍贵。爹的人性化描写,精神信仰烨烨生辉,让我们重新寻觅到曾经支撑我们向前冲的精神力量。
回望湘西的山峦起伏,《爹》是一部湘西父辈的奋斗史,是一部关于精神的寻“根”之旅,2024年6月16日有幸在湘西州委礼堂聆听《湘西与家国》彭学明《爹》《娘》家国情怀报告会,后来又等到了彭学明的亲笔签书,现在再读这部巨作深感作者饱含深情的文字是为历史长河中忍辱负重,顶天立地的父辈,矗立的一座丰碑。
当我仔仔细细从第一页读到最后的742页,常常潸然泪下,我们大家自己的亲爹与文中的爹一样,命运坎坷,但坚韧不拔,充满苦难但信仰不倒,家国情怀始终如一,从不更改,湘西孩子的爹是高大的,伟岸的,湘西的文脉是正能量的,湘西父辈的脊梁骨是有力量的,深耕湘西这块沃土,是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致敬我们的父辈,致敬我们湘西的爹,为什么《爹》能够多次获奖,因为这个《爹》,就在读者的身边,就在读者的日常中,精神的共鸣,情感的共鸣是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