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志军的头像

杨志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3/18
分享

那山那水那人

洞口县,我的家乡,一个藏在湖南西南角的小城,静静地依偎在雪峰山的怀抱中。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我踏上了这片熟悉的土地。远处的雪峰山在晨光中若隐若现,像一位慈祥的老者,静静地注视着这片生养了无数代人的土地。山间的风裹挟着松针的清香,轻轻拂过我的脸颊,仿佛在低语着这片土地的古老故事。我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和草木的清新,仿佛每一口呼吸都能尝到这片土地的厚重与温柔。

平溪江的水清澈见底,潺潺流过青石铺就的河床。岸边,几位浣衣的妇人正在说笑,她们手中的棒槌起起落落,溅起的水花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的光芒。我蹲下身,掬一捧江水,清凉的触感让我想起母亲的手。这条江,不知养育了多少代人,又见证了多少悲欢离合。江水悠悠,仿佛在诉说着那些被岁月掩埋的往事——江边的少年如何追逐梦想,远行的游子如何思念故乡,而江水依旧,默默流淌。一位老妇人告诉我,她年轻时常常在这条江边洗衣,那时的江水比现在还要清澈,江边的芦苇也比现在茂密。她说:"这江水就像我们的日子,虽然平淡,但总有一些闪光的瞬间。"

转过一个弯,我闻到了一阵浓郁的豆香。循着香味望去,一家豆腐坊正冒着热气。老板老肖头见我驻足,热情地招呼我进去。作坊里,石磨缓缓转动,乳白的豆浆顺着磨盘流下。"这可是祖传的手艺,"老肖头骄傲地说,"用的是山泉水,点的是石膏,做出的豆腐又嫩又香。"我看着他那双布满老茧却灵巧的手,忽然明白了什么是匠心。他告诉我,这石磨是他爷爷传下来的,磨盘上的每一道纹路都刻着岁月的痕迹。他说:"现在的机器快是快,但少了点味道。这石磨磨出来的豆浆,有山的味道,有水的味道,还有时间的味道。"老肖头的儿子在外地打工,但他坚持让儿子每年回来学几天手艺。"这手艺不能断,"他说,"断了,就再也接不上了。"

正午时分,我走进一家小店,想尝尝地道的洞口美食。老板娘正在包米豆腐,她的动作行云流水,仿佛在跳一支优美的舞蹈。"这是我们这儿的特色,"她笑着说,"用的是本地糯米,配上腊肉、香菇,蒸出来香得很。"我注意到她的围裙上绣着一朵山茶花,针脚细密,想必是出自一双巧手。她一边忙碌,一边轻声哼着山歌,歌声婉转,仿佛将山间的清风和溪水的潺潺都融了进去。她说,这山歌是她奶奶教的,唱的是山里的故事,唱的是生活的酸甜苦辣。"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爱听这些老歌了,"她叹了口气,"但我觉得,这些歌里有我们的根。"

午后,我漫步在古街上。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两旁的木楼依然保持着明清时的风貌。一位银匠正在门口打制首饰,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他告诉我,这门手艺传到他已经是第五代了。"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了,"他叹了口气,"但我相信,总会有人懂得这些老物件的价值。"他的手中,一枚银镯渐渐成形,镯子上雕刻着山茶花的图案,细腻而精致。他说,每一件首饰都是一段记忆,都是一份传承。"这镯子上的山茶花,是我奶奶最喜欢的,"他说,"她说,山茶花不怕风雪,开得最久。"

夕阳西下时,我登上了回龙洲。洲上的古树盘根错节,枝叶繁茂。几位老人正在树下下棋,他们的笑声爽朗而豁达。远处,雪峰山的轮廓渐渐模糊,平溪江的水声隐约可闻。我忽然明白,正是这山、这水,养育了这里的人,造就了他们的坚韧与豁达。一位老人指着远处的山对我说:"那山上有条古道,是以前商队走的。现在没人走了,但路还在,故事也还在。"他告诉我,那条古道上曾经有许多客栈,商队在那里歇脚,交换货物,也交换故事。"现在那些客栈都塌了,"他说,"但那些故事还在,就像这山上的石头,风吹雨打,依然坚硬。"

夜幕降临,古街上亮起了灯笼。那温暖的光,不仅照亮了青石板路,更照亮了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希望。我站在街口,听着远处传来的山歌,看着灯笼下忙碌的身影,忽然感到一种深深的安宁。这里的一山一水,一人一物,都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坚守与传承的故事。那山,是他们的脊梁;那水,是他们的血脉;那人,是他们的灵魂。

我知道,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里的山、水、人,都将永远相依相存,续写着属于他们的故事。而那些被岁月打磨过的记忆,那些被时间沉淀的情感,终将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出新的花朵。正如那山茶花,虽经风雪,依然绽放;正如那平溪江,虽经岁月,依然流淌;正如这里的人,虽经风雨,依然坚韧。

在这片土地上,每一块石头都有故事,每一滴水都有记忆,每一个人都有传承。那山,那水,那人,共同编织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诉说着一个关于坚守、传承与希望的故事。而这故事,将永远流传,生生不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