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志军的头像

杨志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3/31
分享

清明三叠

清明雨落在瓦檐上,像老屋漏了一夜的絮叨。我踩着湿滑的青石台阶往山坳里走,雨伞压得很低,视线里只剩下一双沾满黄泥的解放鞋。这是洞口县最寻常的清明,雾气贴着山腰游走,把整座村庄都泡成了洇湿的旧宣纸。远处山道上晃动着几点人影,挑着竹篮的老汉在溪边驻足,弯腰掬水抹了把脸,水面荡开的涟漪惊散了倒映的云絮。

半坡上那丛野枇杷树下,埋着娭毑。父亲蹲在坟前削竹篾,刀锋刮过青竹发出沙沙的响。去年砍下的老竹还堆在坟茔东侧,经冬的竹皮泛着灰白,裂口处却透出新绿的纤维——洞口人讲究坟前竹要现砍现削,说带着活气的竹枝才能撑得住纸幡。我摘下几片枇杷叶擦拭墓碑,指尖触到"慈母王春娥"几个凹陷的刻痕时,突然记起某个同样潮湿的清晨。那会儿我还够不到灶台,只能仰头看娭毑在腾腾热气里揉青团,她绾着灰白髻子的侧影被柴火映得忽明忽暗,竹蒸笼盖掀开的瞬间,艾草香混着水汽扑了我满脸。

"莫发痴,来搭把手。"父亲递给我三根竹签,篾条在他掌心勒出深红的印子。我们往坟头插青时,露水正顺着草叶往下滚,沾了黄泥的纸钱在风里簌簌地翻。他忽然说起去年冬天修族谱的事,说在发黄的纸页里翻到娭毑的名字,旁边注着"擅制清明粑"。我喉咙里蓦地涌上一团温热的酸涩,想起那些被芭蕉叶包裹的青团,想起娭毑总要把第一锅供在神龛前,说"先人尝过鲜,活人才好动筷"。供桌前的香灰积了半寸厚,她踮脚擦拭祖宗牌位的模样,像在抚平时光的褶皱。

雨丝斜斜地穿过竹林,打湿了山道上新贴的招魂符。黄表纸朱砂字被雨水晕染开来,像一道道渗血的伤口。下山的路上遇见几个背竹篓的妇人,篓里装满新采的鼠曲草,草尖还挂着晶亮的水珠子。她们用土话商量着"要掺些糯米粉才软和",尾音拖得老长,在空山荡出细碎的回声。洞口人管这叫"扯青",清明前三日,女人们总要结伴去采蒿草、鼠曲草和野艾,山涧边的石缝里往往藏着最肥嫩的青叶。

经过村口土地庙时,正撞见五叔公在给石狮子系红绸。老人家用竹竿挑着红布,颤巍巍的手总也够不着狮头,见我过来忙招呼:"细伢子眼神好,快帮我把这‘清明红’系端正喽。"红绸是洞口特产的夏布,浸过桐油后泛着琥珀色,据说能镇住游荡的孤魂。五叔公边看我系结边念叨:"你娭毑在世时,年年清明都来庙里把米糕供起先,她揉的面团能照见人影哩......"

这话头一起便收不住。他说起旧时清明要唱三天傩戏,戴柳木面具的师公绕着供桌跳罡步,娭毑做的米糕垒得比烛台还高。"青团里包野葱豆腐馅才是古法",老人缺了门牙的嘴里漏出咝咝的风声,"如今后生崽图省事,净用豆沙糊弄先人"。我望着庙檐下垂挂的铜铃,忽然听见记忆深处传来米糕撞击蒸笼的闷响——那是娭毑在试糕的生熟,竹筷戳下去的深浅,全凭三十年练就的手腕力道。

溪边老柳爆出新芽时,我学着娭毑的法子揉青团。糯米粉总也揉不匀,手指被染得碧莹莹的,案板上散落的粉屑像落了场青雪。隔壁三婶隔着篱笆笑:"春娥婶的巧手哪是看会的?当年我跟她学揉面,光练‘三推九转’就废了半袋粉。"她忽然亮开嗓子唱起来,苍老的声线里蹦出清亮的词句:

"正月采青青未醒哟——

二月采青青探头——

三月采青青山哭喂——

泪化清明雨满丘——"

蒸笼里腾起白雾的刹那,恍惚看见竹筛上整整齐齐码着十二个青团。娭毑总要留三个团子不包馅,用她的话说是"给山上的游食客留条活路"。有年我偷尝了供鬼的青团,被她捉住手心打了三戒尺:"活人抢阴食,要肚痛的!"可当晚她还是悄悄在我枕边放了块麦芽糖,糖纸窸窣的响动惊醒了窗外的月光。

后山传来断续的爆竹声,惊起一树白鹭。父亲正将削好的竹篾插进坟前湿土,不远处有新笋破土而出,苍老的竹篾挨着新笋,像两代人沉默的牵手。青团在瓷盘里泛着温润的光,像极了被岁月打磨过的翡翠。供桌前新换的柏枝散发着苦香,檀木牌位上的裂纹里渗着几代人的指油,那些被雨水打湿的记忆,终将在某个春日长成接天的翠竹。

山雾又漫过来了,裹着艾草的气息涌进堂屋。铜铃在风里晃出零星的叮咚,恍惚是傩戏师公摇响的法器,又像是竹筛轻叩灶台的余韵。清明雨还在下,把生者的思念和死者的叮咛,都酿成了坟头竹叶上的露水。

【注释】

① 洞口傩戏:2012年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所述"戴柳木面具跳罡步"系平溪村傩班特有程式,罡步图谱现存邵阳市非遗保护中心。

② 清明插青竹:洞口县独有的祭俗,《武冈州志》(清乾隆版)载"清明斩新竹,三枝定魂幡",其竹必须带露砍伐,暗合"天地清气通幽冥"的楚地巫傩观念。

③ 《采青调》:采集自洞口县山门镇民歌艺人李月英(1938-2017)传唱版本,第三句"青山哭"体现湘西南"以悲为美"的哭祭文化,与《楚辞·山鬼》"杳冥冥兮羌昼晦"形成跨时空呼应。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