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志军的头像

杨志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04
分享

邵阳山水辞

晨雾未散时,资水已醒了。船橹搅动青碧的江水,涟漪荡开处,碎银似的波光忽聚忽散,让人疑心打翻了羲和煮星的银釜。艄公的竹篙一点,白鹭便从芦苇丛中惊起,翅尖掠过水面时,正撞碎了一匹刚刚织就的雾绡。这般景致原是古已有之的——唐代诗人崔颢在此泛舟时,曾写下"烟波江上使人愁",可今日的愁绪早被满江清光洗淡,倒应了王阳明"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澄澈。

船行至双清亭,飞檐挑破云幔,露出半阙雕花石窗。这亭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四百年来不知收容过多少游子的目光。石壁上"双清秋月"的摩崖石刻已然苍苔斑驳,却仍透着米芾书法的峭拔风骨。忽见临水石缝里斜出一丛野菊,金蕊含着露水微微颤动,恰似黄庭坚笔下的"金钱满地无人拾"。老船夫说此花名唤"资阳金",只在秋汛退后的崖岸开得烈,"当年蔡锷将军回乡省亲,特意移栽过几株到老宅天井。他说'草木有灵,当随山河守土'"。

转入南山牧场,草色突然泼天盖地漫过来。这里的绿是能听见声响的——风吹过三叶草摇晃的沙沙声,黑山羊啃食苜蓿的细碎声,还有牧人腰间牛角号低沉的嗡鸣。范仲淹笔下"碧云天,黄叶地"的北国秋色,在此处全然换了脾性,化作"平冈细草鸣黄犊"的南楚牧歌。躺在蒲公英纷飞的草甸上,看流云在碧空舒卷,忽然懂得这方山水为何能走出魏源——他写《海国图志》时的开阔胸襟,或许正源自少年时枕着草香望天的无数个午后。风过处,几片《海国图志》的手稿残页在记忆里飘起,化作草甸上空盘旋的云雀。

日影西斜时,崀山的丹霞岩壁被暮色浸透,赭红渐次转为暗金。这片由白垩纪砂砾岩构成的山峦,经千万年风雨雕琢,竟生出骆驼峰、辣椒峰这般奇诡形态。踩着青石古道向上攀援,石阶缝隙里嵌着明清商旅遗落的铜钱,让人想起《宝庆府志》记载的"湘黔古道,马蹄踏月"的盛况。传说马帮过境时,赶马人总要在骆驼峰下唱三天三夜的梅山谣——"石壁凿云梯,马蹄量天地",粗犷的山歌至今仍在石缝间隐隐回响。及至八角寨顶,忽见云海中浮出数十座赤色峰林,如众神遗落的酒器倾倒在天际。难怪徐霞客行经此地时惊叹:"大美丹霞,色如渥丹,灿若明霞",此刻方知并非虚言。

暮色漫过夫夷河,白水洞的瀑布突然亮了起来。这道自雪峰山腹地奔涌而出的飞泉,在月光下碎成万千银鳞,恍若李白笔下"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具象。轰鸣声初听如雷,待山风稍歇时,竟有铜鼓的浑厚余韵自水幕深处浮起——原来洞内石壁上残留着宋代瑶人用赭石绘制的太阳图腾,十二道光芒正与瀑布水纹暗合。坐在观瀑亭里,老茶农递来一盏"白马毛尖",说这茶树长在瀑布水雾间,叶脉里都沁着《离骚》的草木清气。忽有山风卷着水珠扑进亭来,茶汤里漾开的,竟是屈原"沅有芷兮澧有兰"的芬芳。

归舟摇过青龙桥,桥洞石缝里忽飘来一缕傩戏唱腔。这始建于北宋的十拱石桥,栏杆上二十八星宿浮雕已被岁月磨得温润,却仍守着宝庆古城的风水命脉。船夫指着远处烟雨中的北塔,说起光绪年间塔顶铁刹被雷击落,竟露出唐代鎏金经卷的旧事。"那经卷上写着'佛法在山水间',倒是应了眼前景致。"老人说着,喉间淌出祁剧高腔的调子,惊起江心沙洲上栖息的鹈鹕,翅膀拍打声里,王维的"竹喧归浣女"忽然有了湘西南的注解——原来对岸竹林深处,真有晚归的苗家女子背着竹篓走过,银饰叮当惊落几滴竹露。

夜色渐浓时,资水成了墨玉带,两岸灯火次第亮起,恰似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的画卷在千年后徐徐铺展。忽见水上飘来几盏河灯,烛光摇曳中听见岸上少女轻笑,原是七夕将临。这些莲花灯顺流而下,将要经过魏源故居的码头——那里新立的青铜雕像正沐着月光,经过蔡锷读书的松坡亭——窗内研学少年手中的平板电脑泛着微光,最终汇入洞庭的浩渺烟波。而邵阳的山水,始终在古典与现代的光影中生长,正如新辟的崀山生态步道,以竹木栈桥轻挽丹霞赤壁,让《楚辞》里的草木沿着AR导览牌重生。绝壁上那株千年青冈,虬曲的根系深扎在历史岩层,新生的嫩叶却永远朝着明天的阳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