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志军的头像

杨志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15
分享

仙湖记

仙湖植物园静卧于深圳东隅,梧桐山麓之下。初闻其名,不免遐想联翩,及至亲见,不过一汪碧水,环抱葱茏。然而这方天地,却藏着深圳最动人的秘密——在钢铁森林的都市腹地,竟孕育着如此丰茂的生命图景。

三月的深圳,雨季来得不期而至。我择了个微雨的清晨前往,雨丝温润,带着几分初夏的暑气。入口处的智能闸机与古朴的石牌坊相映成趣,"仙湖植物园"五个苍劲大字在雨中愈发深沉。这场景让我想起李商隐那句"欲就麻姑买沧海",只不过今日的沧海,已化作这一方被科技环抱的净土。

石径蜿蜒,南洋杉与火焰木夹道相迎。雨滴敲打宽叶的声响,竟与远处地铁的轰鸣奇妙地协奏。转过一道弯,湖面忽现,雨中的仙湖如一块被风拂皱的绸缎,深浅不一的绿在光影里流动。湖心小岛上的八角亭只露出一角飞檐,岸边停泊的红色电动船随波轻晃,传统与现代在此达成了某种默契。

"深圳本土植物保育区"的标识引人驻足。这里的野牡丹开得正艳,山指甲的叶片上滚动着水珠。志愿者老陈——一位在深圳生活了四十年的老园林工人,正弯腰检查一株深圳秋海棠的生长状况。"这些植物都是城市的原住民,"他抚摸着叶片上细密的绒毛,指节因常年劳作而粗粝变形,"1983年建园时,我亲手栽下第一批树苗。现在它们长得比摩天楼还精神。"他的动作轻柔得像在触碰易碎的梦境,而眼神里却闪烁着拓荒者的骄傲。

雨歇时分,阳光穿透云层。我坐在湖畔长椅上,看锦鲤搅动一池碎金。垂柳新发的嫩芽轻点水面,惊起白鹭两三。远处平安金融中心的玻璃幕墙反射着冷光,近处孩童的笑声在草坪上跳跃。这画面让我想起杜甫笔下"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意境,却又多了几分现代都市特有的韵律——穿行其间的外卖骑手、手持平板的植物学家、用手机拍摄蕨类植物的网红,共同构成了一幅动态的《清明上河图》。

温室里热浪扑面,眼镜瞬间蒙上白雾。待视线清晰,一株高达六米的巨柱仙人掌巍然矗立,其顶端绽放的猩红色花朵与冷峻的钢筋支架形成奇异的共生。"它经历过五次台风,"管理员小张调整着温湿度传感器,"每次我们都得用三维建模计算受力点,再像给老寿星穿铠甲一样加固支撑。"这株浑身尖刺却开着娇艳红花的植物,倒真有几分深圳人倔强又温柔的脾性。

登临揽胜亭,城市天际线尽收眼底。东侧那片桫椤林格外醒目——这些侏罗纪时代的活化石,在都市中心构筑了一处时空隧道。几位身着汉服的少女在林间拍照,无人机的蜂鸣声与她们的吟诵声交织:"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此情此景,让人顿觉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的诗句,在这里被改写成"今月曾照古时人"的深圳注脚。

"草木间"茶室的夯土墙透着质朴。归国华侨林先生正在用建水紫陶分茶,茶席上摆着新采的鸡蛋花。"我在硅谷做了二十年芯片,"他指尖轻点茶则,"现在每天来记录苔藓的生长速度。"窗外木棉花辞枝入水,点破一池春痕。他告诉我,这里的植物档案库已收录四千余种,既有大鹏半岛的野生稻,也有前海建设时抢救回来的土沉香,"就像深圳人,落地就能生根。"

暮色中的弘法寺钟声悠扬。百年菩提树下,电子功德箱的二维码泛着幽蓝的光。一群白鸽掠过香炉青烟,翅膀拍打声与手机快门声构成复调。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标语前回望,我突然明白:仙湖之美,正在于它让最现代的城市保留了最原始的悸动——那些倔强生长的本土植物,那些在算法时代仍坚持用皮肤感受湿度的人,共同守护着这座城市的精神年轮。

这方天地,是照见城市灵魂的明镜。在这里,每一片叶子都在吟唱生命的诗篇。这就是深圳最动人的模样——永远年轻,却懂得尊重古老;永远向前,却不忘为何出发。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