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志军的头像

杨志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24
分享

云山读云

云山,湘西南名山,属雪峰山余脉。位于武冈市城南五公里处。云山之名,据清初新化人邓显鹤游云山后著文:"每晨起,坐院中,见脚底白烟一线,蓬蓬出石际,老僧日:'云起矣',已而蓊然满山谷。乃叹云山之名不虚也。"可见云山是以云缭雾绕的特异景色而享其名。

寅时三刻,山门石兽的轮廓还浸在靛青的天光里。铜锁开启的瞬间,守山人铁匙擦过锁眼的微响,惊醒了竹梢斑鸠。那鸟儿振翅时掠起的风,将二十四种深浅的绿揉成涟漪,荡向石阶尽头未醒的流云。阶面苔斑间凝着隔夜雨珠,恰似韦应物笔下"微雨夜来过"时遗落的星子,只是云山的晨醒总带着三分矜持——蕨芽顶开腐叶的震颤,露水坠入竹根的私语,都化在松脂清苦的气息里。

初登三百步,遇盘龙岩。整块武冈青石被千年山风雕成虬龙模样,龙脊裂隙中窜出几丛六月雪,白花映着黛色石纹,恍若龙鳞间迸出的星火。此处崖壁斜逸一株野樱,《武冈州志》载其"三月雪"之态果然不虚,重瓣边缘洇着初阳晕染的妃色,细蕊噙着岩壁沁出的清露。有水滴自石髓渗出,沿樱枝垂成珠链,落地时在青石敲出编磬般的清音。这景象让我想起林逋"疏影横斜"的咏梅绝唱,却不知孤山处士若见野樱饮露之姿,可会为云山另赋新章?

辰时过望仙亭,石径忽折向幽谷。古木交柯处,光斑在腐殖土上织就流动的碎锦。苔衣覆盖的半截残碑露出"宝方山"字痕——方志载云山古称"武冈",唐贞观敕改"宝方",至宋方定今名。指尖抚过风化的"宝"字凹痕,恍若触到柳宗元谪永州时撰《武冈铭》的砚台边缘,那些消逝在虫蠹间的笔画,许是某任刺史平定五溪蛮的檄文残章。

午阳最盛时,蝉鸣织成金网。五里枫林尽头,山民刈草的弯刀悬在树杈,刃口草浆已凝成翡翠。循着断续的梆子声寻去,竹篱内老妪正翻晒七叶一枝花,紫褐根茎在篾席蜷成问号。她将晒透的药材装进陶瓮时,瓮口腾起的尘雾里裹着《本草纲目》的书香。篱外水田泛着青铜镜光,秧马拖着长影掠过水面,惊起三两只赭红蜻蜓,恰应了杨诚斋"日长睡起无情思"的闲章。

光影嬗变最妙在申酉之交。西斜的日色将鹰嘴崖劈作阴阳两界:阴面石罅里的地衣泛着孔雀蓝,阳面苔藓则如洒金笺上晕开的松烟。崖顶马尾松被山风梳成逆笔,松针间漏下的光束里,浮尘跳着《霓裳》残谱。此刻若展读米芾《云山图》,必能解悟"墨分五色"真谛——眼前青黛、苍碧、赭石、缃黄层层皴染,原是天地铺就的素宣。

暮钟敲响时,云台观的古银杏正书写金色敕令。树冠投下的阴翳漫过万历香炉,炉耳狻猊吞吃着最后一缕沉香。偏殿铁马锈色斑驳,犹记正德年间某个月夜,道士用辰砂绘就的星图残卷。最动人是观后那口宋井,井栏绳痕深逾寸许,苔色浸透的水面至今浮着张栻讲学时的月光:"学者之于道,犹射者之于的"。俯身掬水,掌纹间晃动的涟漪里,朱子与南轩先生对弈的残局正待落子。

亥时倚窗,见北斗斜挂药师峰顶。星砂坠入黑松林,惊起几只林鸮,翼尖扫落的松针在空中划出银弧。忽有流萤自深谷浮起,明明灭灭似杜牧散落的诗笺,又若郑谷笔下"乱飞僧舍"的幽光。此刻山岚自谷底漫涌,裹着前朝道观的残香、唐宋驿马的銮铃、明清樵夫的汗息,将万籁酿成冷冽的醍醐。

破晓前登紫霄峰,见云海翻涌如太初洪荒。初阳熔金时刻,云浪忽作万千火凤,振翅间抖落赤金翎羽。某处云隙乍开,资水如青罗带绾着武冈古城的黛色发髻。这气象令我想起范文正"衔远山,吞长江"的浩荡,却较洞庭多了几分道观晨钟的清越。当金芒刺透云层时,整座山忽通透如琉璃盏,岩脉肌理、溪涧走向皆纤毫毕现——原来云山本是天地写就的经文,我们穷尽一生,不过是在临摹某个偏旁的笔势。

下山择樵径,野栗林中发现半截残碑。拂去积尘,"楚南胜境"四字犹带颜鲁公风骨,落款已被苔藓吞食。或许这正是云山的气度:容得下徐霞客竹杖叩石的清响,载得起王船山"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孤愤,也默许樵夫在碑石上磨砺柴刀的豁达。山风过耳,送来杜荀鹤"逢人不说人间事"的吟啸,而那些未解的偈语,且留给岩缝新生的蕨拳慢慢拆解。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