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进入人生的尽头 ,你会对人生和随时可能面临的死亡持何种心态?这是我阅读英国女作家戴安娜.阿西尔在八十九岁高龄创作的作品《暮色将尽》时,试图寻找的一个答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的母亲过了冬至也将迈入八十高龄,阅读这本书也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她、陪伴她。
戴安娜.阿西尔出生于1917年,二战后,她和安德烈.多伊奇共同创办了20世纪英国知名的独立出版公司—安德烈.多伊奇出版公司。作为一名出色的编辑,她靠敏锐的文学判断力和眼光,发掘、引进了波伏娃、阿特伍德、菲利普.罗斯等一系列杰出作家,成为20世纪英国最杰出的编辑之一。她一生未婚,76岁退休后,又开启了写作事业,并凭借《暮色将尽》这部漫谈老年生活的回忆录斩获了2008年的科斯塔传记奖。
在短短七万多字中,她探讨了变老与死亡、爱情与性、宗教、和年轻人相处、兴趣爱好、阅读和写作、后悔和遗憾等话题,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注脚和线索,剖析了这段鲜有人知的心路历程。
她谈到了几位朋友面对”变老”这件事的态度,有朋友因为太痛恨或太害怕变老而说:“我有点难受,我难受的厉害”,他们无法接受自己外表的衰老,特别是女人,我母亲也一样。她曾经是一个爱美的女人,喜欢照镜子,可是现在她几乎不照镜子了,一旦照镜子,她总会一边抚摸着脸庞,一边忧伤的说:“这张脸已经没有办法看了,就像干瘪的老树皮!”。进入八十高龄的女人对服装也提不起任何兴趣,也害怕化妆,因为化妆品让她们看起来更老。她曾形容一位爱化妆的老朋友的尴尬:“她嘴上涂上厚厚的猩红色唇膏,不一会儿,这些颜色就溢到她的牙齿上,然后沿着嘴角边缘细密的皱纹流淌出来,看上去就像个正在用餐的吸血鬼”。
她是坚定的不婚主义者,但不妨碍她在漫长的人生中对美好爱情的追求,这些曾经进入她生命的男人,她从未忘记过。而我母亲是几乎在对婚姻没有任何概念的情况下嫁给了我的父亲,后来孕育了五个孩子,大姐和小妹前后夭折了,据亲朋好友回忆说她们都很漂亮,命运就是如此荒诞,长相平平的我却反而健康的活了下来。她和父亲原本两个人的家庭,发展到今天拥有十一个家庭成员,无论是子女、孙子还是重孙,每个人各得其所,日子过的还不赖,这是母亲最感欣慰的事,也是她的精神支柱,唯一让她遗憾的是父亲去世的太早了。她现在每天几乎都会接到儿子、女儿、孙子甚至重孙的电话,当然她更喜欢我们带她出去旅游,就在不久前的五一长假,我们开车从西安到黄山自驾游,我们一点不担心她的身体吃不消,她的精神状态好的超乎我的想象,在她看来,现在是她人生当中过的最快活的时光。
对于没有孩子的戴安娜.阿西尔来说,当她走向晚年,走向无处回避、近在咫尺的终点,她通过转向走在她前面的人寻求启迪。她回忆了家族成员死亡的经历,最后得出结论:以合理的态度面对死亡,也并不很难。她甚至将死亡想象成一次习惯性的入眠,关灯前花了一两分钟,聚了聚神,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黑暗拥抱,然后将脸转向下方,手脚摊开,床立刻变成了一艘载她漂向黑暗之海的小舟,并且说这种感觉很奢华,混合着一丝难以觉察的危险气息,栩栩如生,充满诱惑。
母亲对待死亡的态度始终是从容的。早在她六十多岁的时候,她就为自己和父亲准备了寿衣、寿材。寿衣是寿衣店专门订制的,颜色、质地,款式,都经过了她的精挑细选,因对寿衣店制作的枕头不满意,她打算亲手制作。相比跟她同龄的其他女人将寿衣视为不祥之物的躲避态度(这些女人中有两个都已经去世了),母亲对寿衣的重视程度丝毫不亚于一位新娘对礼服的注重。她给枕头两侧分别画上了牡丹和荷花,每次看到她坐在凳子上低头绣花的安详神态,你真的无法想象她是为以后死去的自己再准备这些事,她从不认为死亡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而是认为那只是每个人必走的一条路,就跟正常的吃喝拉撒一样。
戴安娜在书中很坦率地谈到了进入老年后最显著的改变是性事完全在生活中消退了,她开始发现其他事情变得越来越有意思。她喜欢跟她的侄子侄女相处,跟年轻人在一起的好处,使她更能观察到生活的趣味所在,并意识到自己不是朝着虚无延伸的黑色细线末端的小点,而是生命这条宽阔多彩河流的一部分。这条河流,充满了开端、成熟、腐朽和新生,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部分,每个人的死亡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如同孩子们的青春一样,在还能够体会这一切之时,没有必要浪费时间生闷气或者抱怨、颓废。
她选择了绘画、园艺、还会时不时疯狂地飙车,写作出书,并在写作中重新发现了自己,她认为这是她漫长人生中最开心的阶段,因为她确信写作是她最喜欢的事,并希望自己能写更多。她为八十岁时完成的作品《未经删节》而自豪,她形容那火一样嘶嘶作响的激情似乎再次从记忆里喷涌而出。母亲选择了绣花,她全神贯注于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从绣花中寻觅到了乐趣,不同于她七十岁以前的生活,大段的时间都被繁重的农事和家务占据,如今她终于可以卸下担子,拥有充分的时间和自由去做这件事。母亲比戴安娜.阿西尔幸运的是(她在书中披露很想养一只小狗,始终未能如愿),她有泰迪陪伴,每天清晨和傍晚出去遛狗、散步已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
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任何超过八九十岁的人回头看自己的一生,都会看到星星点点的后悔。毕竟每个人都了解自己的不足和懒惰,被人忽略的地方等。。。。。。一个人出于无数原因,可能连自己的理想也未必能实现,更别说别人或更出色的人为他设置的目标了。这些事情一定会、绝对会在你生命里堆积出大量的遗憾,可是在戴安娜看来,这些遗憾却消失了。后悔?她说后悔什么呢?世界上原本就没有后悔药可吃,她也没有为没有孩子而遗憾。她认为与其不断挖掘过去的内疚,还不如关心当下如何度过。在这一点上,母亲一直都再用行动实践:她很少回忆过去,更不会深刻地去思考那些形而上的问题,她只关注当下,只关注此时此刻,每天忙忙碌碌,有时候甚至为一觉连续睡了两个钟头而生自己的气,因为没有听见闹钟的叫声而白白浪费了一个小时让她懊悔。
戴安娜.阿西尔说:“生命是美丽的。而一个人越老,就越能察觉到这一点。当你老了,你思考,你记忆,你关切,你明了,你因为一切而感激一切。”母亲也说:“我了解所有事情坏的一面,但我只看好的一面”。虽然人的生命与宇宙相比如白驹过隙,但从自身的角度,它却依然令人惊异地宽阔无比!
一个人的生命,可以同时包含宁静和骚动,心碎和幸福,冷酷和温暖、攫取与给予,甚至更加尖锐的矛盾。大部分人的生命经历着命运的跌宕起伏,并非一味朝向幸或不幸的极端。母亲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来表达对人生的理解。既然每个人逃脱不了死亡,为什么还要活着?戴安娜在书中做出了这样的解答:那无以数计的个体产生了我们,我们又将自己的沙粒堆积上去,尽管微乎其微,但每个个体都在贡献自己的力量,不管这股力量是有害还是有益,这就是我们应该不断往正确方向努力的原因。我想这大抵也是人类社会繁衍不息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