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姚恒俊的头像

姚恒俊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4/03
分享

再游圌山记

再次攀登圌山,是我人生中的第三次徒步险峰之行,也算是弥补了旅游的些许遗憾。掐指一算,距离我第一次攀登圌山,竟已有三十八年的漫长光阴。在无数个夜晚静静思索时,时光的飞逝竟让我来不及发出感叹。这些年,我多次与家人朋友相约再游圌山,可计划总是因种种缘由未能实现。如今,我已临近花甲之年,成了一位“白发翁”。为了让闲暇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尽情享受野外游玩的畅快,在夫人的多次鼓励下,我加入了乙巳蛇年的游春队伍,再次踏上了圌山之旅。

距离清明节还有半个月,这次的圌山半日游,让我深深领略到了尘世的沧桑巨变,用“叹为观止”这个稍显夸张的词来形容,实在不为过。而让我这个瘸腿登山客倍感艰难的,不仅仅是年事已高,还有登顶过程中需要付出的超乎常人的艰辛。

回忆起第一次攀爬圌山的经历,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那时的我,正值意气风发的青年时期,浑身充满了敢闯、敢做、敢当的男儿气概。三两好友刚一提起清明节爬圌山的话题,我便毫不犹豫地满口答应。印象中,在八十年代爬圌山,若没有坚定的勇气,想要登顶海拔285米高的报恩塔,实在没有十足的把握。那时登山的道路极为简陋,虽说比“荆棘丛生”的艰险状况略好一些,但几乎没有一条像样的山路,即便是和如今最差的爬山便道相比,也远远不及。下山时的危险更是难以避免,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就是在踉跄下山时,人虽没有摔倒擦伤,新买的白衬衫却被树枝划破了,这件事让我惋惜了许久。

今年清明前半月,天气大多风和日丽。我们从游览区正门宽阔却又崎岖的坡道缓缓而上,道路两旁参天古树虽不算多,却以其苍劲挺拔的姿态,为沿途增添了几分独特的魅力。尽管乙巳蛇年的漫长干旱使圌山周遭少了些许绿色,但几片枯树败竹,丝毫没有影响众多游客的兴致。放眼望去,不断有老者、孩童、恋人,还有坐着轮椅的残疾人等游客,或步伐轻快,或步履蹒跚,或姿态优雅地从我身旁登山而过。我极是羡慕,即便强撑着大步追赶,却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干着急。

据史记记载,圌山有36处悬崖,72个奇洞,主山道旁边就有好几处这样的奇观。由于攀爬时我渐渐感到吃力,便打消了拿手机沿途拍照留念的念头,能够大饱眼福,我自然高兴。

当我们在登山驿站稍作喘息,仰望屹立于圌山顶峰的报恩塔,不禁感叹它自古就有“长江第一塔”的美誉,如今依然巍峨耸立,直插云天。我本想再鼓足勇气向上攀登,却又担心体力不支,半途而废,于是便在驿站内休息,和小外孙女、老母亲嬉笑玩闹起来,倒也十分惬意,疲劳之感也减轻了不少。看到驿站内设有小卖部和公厕,我心里满是欢喜。今年春季气温普遍较高,此时正值下午两点多,温度已超过二十几度,小卖部里的雪糕和冰激凌自然成了小外孙女的最爱,要是不买给她,肯定是不行的。有了这些美食消遣,她也不再假哭胡闹,我也能安心了。

“上山容易下山难”这句俗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对于我这个腿有残疾的人来说,感受尤为深切。老母亲年事已高,可性子还是和当年一样急。看着太阳即将落山,她便急忙带着小外孙女抢先下山。一个瘸子和年逾古稀的老母亲,带着四岁的小外孙结伴下山,也算是游览区当天的一道别样风景。让我有些无奈的是,老母亲背着外孙走在前头,而身为瘸子的我,只能在后面紧紧跟随,即便想快步赶上,又怕自己摔倒,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他们的背影。有好几次,小外孙女回头朝我撒娇:“外公,你追不上我们啦!”我便扮个鬼脸,朝她傻傻地笑。

这次游过圌山,我收获或许不算多,但能让家人见证我这个瘸子登山的能力和勇气,大家都心欢意满,这便足够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