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冯金肖的头像

冯金肖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2/29
分享

寻访刘公堤

01

滏堤春晓,曾在明清时期,是著名的“新河十景”之一。这里所说的“滏堤”,指的就是新河县内曾经的刘公堤。遥想二三百年之前,在春和景明之时,县邑文人雅士聚游于刘公堤之上,远望平畴千里,禾麦竞秀,近看滏水东流,柳绿桃红,岂非人生之一大快事哉?

清代诗人裴大鹏曾在《滏水春帆》一诗中云:一湾春水涨玻璃,片片悬帆映绿堤。细雨吹来风势顺,冲烟已到画桥西。然斗转星移,时易境迁,刘公堤于今安在焉?

县邑里年岁稍微大一点的人,都知道刘公堤。尤其是西乡及北乡的老人们,说到刘公堤,更是如数家珍。刘公堤,起于我们县西南的桃园村,大致依滏阳河右岸修筑。它先从桃园村向北,沿西部县境至平头楼村,又折而向东,沿北部县境至挽庄村东北,然后出县界进入了冀县地。此后刘公堤穿冀州,过衡水,越沧州,与滏阳河一路相伴,迂曲蜿蜒,一直向东北,迤逦可达天津。

但是,如果你问及刘公堤的现今状况,大多人都是口讷不能言,或是一脸茫然,顾左右而言他。那么,刘公堤现今状况又是如何呢?滏阳河畔长大的农家子们,哪一个又能忘记了刘公堤呢?

清清的滏阳河,流过我的家,

河水滋润黑土地,

丰收了小麦谷子和棉花,

是你把我养育大。

静静地滏阳河,流过我的家,

河堤长满红荆柳,

守护着学童、庄稼和朝霞,

是你扮我美如画……

02

有关刘公堤修筑的故事,曾经在新河、宁晋一带广为流传。相传刘公堤是明朝大太监、新河县王府村人刘瑾所建。王府村,也是得名于这位明代中叶的“立皇帝”刘瑾。刘瑾自幼净身入宫侍奉太子,后奉旨回乡,为宫廷经营皇庄,收取籽粒钱粮。因他曾在家乡营造府第,周围村落先称之为大皇庄,后称为王府堡,现简化为今名。

传闻当时的皇后李娘娘,是宁晋县大康庄李员外的三闺女。有一年李娘娘回家省亲,闲来居家无事,就去南海子一带(即古宁晋泊)游玩赏景,不幸落水溺亡。消息传回京城,万历皇帝大为悲恸,下旨拨发国库巨款,在李娘娘坐化升天之处,要修建一座小南海奶奶庙,以旌显孝道,并寄托自己的哀思之情。因为刘瑾是当时皇帝极为信赖之人,他的家乡又距宁晋南海子不远,于是就命刘瑾出京城,去全权办理此事。

刘瑾领了圣旨,带了国库拨发的金银钱款,来到了宁晋南海子附近的孟家庄。这时候他想到,为了给娘娘修建一座庙宇,就要花费如此大量钱财,是不是有点儿太可惜了?他又想到自己的家乡,屡遭洪涝水患,何不藉此机会,修一条大埝来护卫乡梓,也能在家乡留下一些善义的名声?于是,刘瑾只动用了极小一部分款项,为李娘娘修建了一座很小的奶奶庙。他用剩余的大量钱款,在滏阳河以东、新河县以西及以北,修筑了一条高约有两丈、顶宽两丈有余的大埝。这条大埝共长七十余里,当时被称为刘家护城堤。

可是在新河这条护城堤修好之后,刘瑾发现所带来的钱款,还是未用及半数。于是,他骑上了一匹快马,从县境出发回京复命,并在马尾巴上系了一把大扫帚。他顺滏阳河一路向东向北,快马后面的大扫帚划拉到哪里,他就命人把大埝修到哪里,这样一直就把大埝修到了天津。

后来皇帝知晓了此事,本想治刘瑾的大罪,但又想到刘瑾这也是为百姓办了一件天大好事,也就作罢不了了之了。再后来,滏阳河沿岸百姓感念其恩德,遂命名这条大埝为刘公堤。

03

刘公堤筑成之后,在洪涝灾患之年,沿经各县皆“赖之以安”。这在《新河县志》《衡水县志》《冀州志》等方志史书中,均有记载。从明清直到民国时期,刘公堤每年例行加固营缮,按村丁人口摊派土工里长,已形成了惯例。

1963年,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洪水,使冀中、冀南广大平原地区几乎化为了一片泽国,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1965年,国家成立了“根治海河”指挥部,一场跨越近十年的国家级大型水利工程,就此拉来了帷幕。

其中在1966—1968年间,先后在滏阳河中段右岸,开挖了滏东排河、滏阳新河两条大型人工河流。同时用所开挖出的土方,筑成了滏阳新河右大堤、左大堤两条长堤。滏阳新河右堤筑成于1966年,从宁晋县后辛立庄村至献县枢纽进洪堰南头,全长共137公里;滏阳新河左堤筑成于1968年,从宁晋县艾辛庄以上滏宁渠开始,至献县贾庄桥村以北,全长共130.4公里。(《河北水利史》)

滏东排河、滏阳新河这两条新河流和左右两条新筑大堤,极大改变了包括新河在内的经行各县原来的地容地貌,也使曾经的刘公堤黯然失色,并取代了它原有的防洪抗灾作用。就这样,刘公堤似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不再被日常维护,甚至成为了附近百姓建房取土、开辟新农田的场地。

世事沧桑,刘公堤逐渐隐退到人们的视野之外,变得湮没无闻了。

在刘公堤的源起地——新河县,曾经北部县境的刘公堤一部分与滏阳新河右大堤重合,已被覆盖;另一部分因在两条大堤之间的行洪区内,也已被毁平还耕为农田,现在都已了无痕迹。而西部县境的刘公堤,现在也仅余两处遗迹。一处在桃园村西北二里许,堤长有六七百米,高二三米,上有乡村车马道,仍可通行。而另一处遗迹在西李家庄村南,此处废堤现仅存四五十米,如今只不过是一段高出旷野的土台子罢了。远远望去,它瑀瑀独处、茕茕孓立,再加上当时日暮斜阳,荒草萋萋,让人莫不感到凄凉。

十余年前的一个秋日下午,我曾独自一人,骑单车去寻访过以上这两处旧堤遗址。在路途之上,我满心期待,本想着应如与多年老友晤面一般,一睹刘公堤现今容颜,应该倍感亲切。又想着能亲身登临刘公堤之上,一抒胸中思古之幽情,又是何其幸哉!

不想我独立旷野,彼时又有夕阳晚照,西风萧瑟,面对刘公堤荒废遗迹,内心不禁怆然。出发之前想象中的寻访和登临,竟然变成了一种凭吊。

04

那么,登临刘公堤,远眺滏阳河,难道只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了吗?“滏堤春晓”的古代美好景象,难道现今也只能是一种遗憾了吗?

其实,县里东北乡的人都知道,之前从我县到衡水市,可以走一条近路。就是从仁让里乡沿村间公路向北,过冀县西小寨村、西崔家寨村至码头李镇,然后左转过滏阳河石桥,再转赵码线公路(赵圈至码头李),就可直至衡水。而其中从西崔家寨村至码头李镇,有一段四五里长的堤顶公路,路面曲曲折折,两旁堤坡之上,杂树茂盛葳蕤,这就是刘公堤故道。

那么此段刘公堤之外,再向东向北蜿蜒而去的刘公堤,如今状况又是如何呢?想到自己之前十余年,为了生计奔波,暂忘了刘公堤。这两年能够偶得闲暇,何不去一探究竟?

今年五一期间,正值春和景明天气。县城郊外原野的麦田,一片碧绿,又有桃李花开、燕子呢喃,正是郊游的大好时节。又听人说滏阳新河的左右两条大堤,堤顶之上现在都已是柏油公路,我遂心又摇摇动焉,萌发再次寻访刘公堤之意。

于是我骑单车从县城出发,向北至侯家庄,然后驶上滏阳新河左堤,一路向东而去。堤顶的柏油路面极为平整,即使全力前进,也绝无一点颠簸。再加上此时艳阳高照,春风拂面,内心好不爽快惬意。驶过郜宋村南,进入冀州区地界,堤顶变为新修建而成的浅白色水泥路面。大堤两旁的堤坡,也经过了人工整葺,极目远眺,堤顶公路笔直地延伸向远方,两旁堤坡上不见一棵杂树。

行驶在这一段堤顶公路上,顿觉天高地迥,心生无限豪迈之情,同时又有一种类似“礼失而求诸野”的奇异感悟。此时放眼望去,在大堤的南侧,滏阳新河水面浩阔,两岸茂密的蒲苇在随风摇曳。河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潋滟的粼粼波光,汤汤地向东流去。再从大堤向两侧远望,平畴千里的冀南平原向远方铺展开去,绿得一眼望不到边。原野上一望无垠的麦田,又被阡陌纵横的田间道路,切割成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绿色方块。

而在大堤北侧二三里许,有一条烟树葱茏的黑线,曲曲折折地延伸至远方,那当然就是与刘公堤相伴的滏阳河了。

05

向东行至西崔家寨村南,我驶离了滏阳新河左堤,向北拐上了刘公堤旧道。此处的刘公堤全是土路,但堤面甚是宽阔平整,约有五六米。又因两侧都是护村的深陡濠沟,此处的刘公堤让人倍感地势高峻,气势恢宏。

迤逦前行至村东北,刘公堤随着滏阳河的走势,变为了南北走向,堤顶也成为乡间公路的水泥路面,不时有各种车辆驶过。在公路右侧,种植了一排粗壮笔直的参天白杨,春风吹动树叶哗哗作响。而在靠近滏阳河的公路左侧堤坡上,则是茂密野生的各种杂树,高低粗细不一,挤挤挨挨地自由生长,密得几乎不透风。

又前行了四五里,至码头李镇,我暂时驻足于横跨滏阳河的大石桥之上。站在桥畔,见滏阳河从西南方浩浩而来,又向东北方蜿蜒而去,不禁遥想这个曾经百里闻名的古码头,当年是怎样一片繁华忙碌的景象。此处滏阳河的河槽,虽深切于地面五六米之下,距桥面足有十米之多,但水势仍然很浩大,河面也极为宽阔。站在这里,我明白了“滏阳河是华北平原上典型的地下型河流”这句话的含义,也深悟“滏阳河窈而深,水博而易驶”的真正内涵。

经向桥头一位老人询问,在码头李镇东北的码头王村,仍有刘公堤可至南大庄,于是继续欣然前往。这一段刘公堤约有五六里,是南大庄到码头李镇的必经之路,所以堤顶也都是柏油公路,两侧又种有疏朗挺拔的白杨树。骑行在这段刘公堤上,上面有绿树荫凉遮盖,但视野仍然很开阔,心情自然也非常轻松和自在。

过了南大庄之后,刘公堤开始远离村庄,它蜿蜒迤逦于烟雾村、宗佐村、抚柳城村、垒头村等诸村以北,堤顶也全成为了土路,路面开始高低起伏,坑洼不平。这里的刘公堤已不甚高,只有两米左右,堤面虽然宽阔,足有四五米,但两边都已被开垦成条状小块的田地,种上了谷子、红薯、花生、芝麻等喜阳耐旱的作物,中间所留的道路,也仅能容一辆三轮车通行。

我骑行在这一段刘公堤上,时值下午二三点钟,举目四望,四野无人,看附近村庄,少则距自己一二里,多则距离有五六里,不仅心生旷远孤寂之感。又颠簸前行六七里,至扶柳城村北,刘公堤上开始遍生碱蓬、红荆、刺藤等野生植物,中间道路也仅能容一辆单车通过。见此情景,在孤寂旷远之外,我内心又生出了些许荒凉萧疏之感。

此时我暗自思忖,若再沿刘公堤向前,恐怕已无可通行的大路,况且此时太阳西斜,已至下午四点,自己也该返程了。于是我驶离了刘公堤,向最近的扶柳城村骑行而去。

06

扶柳城村,建村历史极为久远,战国时期这里曾是一座大邑。在《太平寰宇记》中记载,“此地有大泽,泽中多柳”,故名扶柳城。在西汉初年,此地被设为了扶柳县,后世人有“先有扶柳县,后有冀州城”之说。但我经过扶柳城村时,并未见村中及周遭有水泽和柳树,况天色渐晚,于是不事停留,继续前行。过北小魏村又一直向南,至滏阳新河右大堤向西返程。

至东羡家庄的时候,我稍做停憩十分钟,观看滏阳新河与滏东排河联通水闸、滏东排河引水衡水湖水利枢纽工程,然后继续西行。过南张马仓村之后,我独自骑行在南大堤的水泥公路上,见红日西沉,暮色四合,原野静寂,阒无人迹,又感受了一种天地无言之静穆大美。

继续前行至挽庄闸,驶离了滏阳新河右大堤,我骑行到了挽庄桥闸之上。挽庄桥闸建在邢台、衡水两市的河流分界处,它也是我在二十岁之前,所见到的最雄伟的建筑工程之一。桥闸两侧水位落差有十来米,桥闸之下传来哗哗的流水声。桥闸西侧的河道曾喇叭口状,水面极为宽阔,此时暮色已降,但仍可见有白鹭或白鹳飞翔于水面之上,不时在空旷的水面上, 留下一两声嘹亮的啁啾啼鸣。

继续向南,过徐十户村到冀新线公路,再向西十余里,我回到县城,已是晚上八点。我本次寻访刘公堤之旅,历时约一天,行程约有百里,其中在刘公堤上骑行约二十里。途中耗费矿泉水一瓶,伊利纯牛奶一袋,双汇王中王火腿肠两根,吐司面包两个。

本次行程,所幸携带自行车用充电照明灯一个,过挽庄桥闸后,天色已黑,我及时开启,避生意外。又携带了微型打气筒一个,万幸没有用上。

夜晚归家,我久久无法入眠。回想今日骑行百里,去寻访刘公堤,就如同去和一位古人晤面。见到了刘公堤的历久弥新,也见到了它的沧桑荒芜,我又想到它的前世今生,不禁感慨万端,长久挥之不去……

07

《新河县志》:“刘公堤初以防漳河,后以防滏。始筑于唐开元六年,元至元二年,城陷于河,邑迁今治,而亦恃刘公堤为保障。元至正年间,重新添筑。明初因之比岁加修,历经洪武、永乐、成化、正德数朝,而河不为患。

明万历年间,大规模加修。至清代顺治、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历年春修夏补,每值大水,各村按段分修,已成惯例。”

《衡水水利志》:“刘公堤,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衡水县)知县刘化龙修筑。在漳河南岸,去河五十丈。起自枣园村以西,经杜村、谈庄一线,长约三十里,堤高六七尺,已废。”

《钦定大清一统志》:“漳水堤,在新河县西。《唐书·地理志》:‘堂阳县西十里,有漳水堤,开元六年筑。’《旧志》:‘县西北,去滏阳河,各三十里。明嘉靖中,水溢,旧址冲没,复为堤防。自仙汪庄至侯家口,与旧堤相接。万历中重修,长三十余里。’”

又《钦定大清一统志》:“沿河堤,在衡水县西南,明弘治十七年筑。又有刘公堤,在漳河南岸百歩,明万历中筑。”

《畿辅安澜志》(成书于嘉庆十三年):“滏阳河堤起自磁州,讫于宁晋,……,堤工丈尺查明,通邑李甲摊派,均修造册,存案永著,(此)千里长堤之例。”在此书中,未有言及新河县河堤及刘公堤的情况。

《战国策》:“(公元前297年),赵伐中山,取扶柳。”

2024年10月20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