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韩玉洪的头像

韩玉洪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01/02
分享

阎刚——宜昌乡土的文学守望者

在湖北宜昌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文学之花绚烂绽放,阎刚便是其中一位执着的耕耘者。他扎根宜昌乡土,用手中的笔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生活图景,书写着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探寻着时代浪潮下人性的幽微与坚韧,已然成为宜昌文学领域的中流砥柱。

自上世纪 90 年代开启创作征程以来,阎刚的作品如泉涌般相继问世,先后在《人民日报》《当代》《芙蓉》等众多报刊发表文学作品计 150 万言,这些铅字背后,是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付出。他出版的小说集《圣手》《村上的将军》《清明上河图》《角色》《山野热闹》等,本本皆凝聚着他对乡土、对人生的深度洞察;长篇小说《河口纪事》更是在《小说月刊》连载,后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引发广泛关注,为读者徐徐展开清江一带半个多世纪乡村变迁的壮阔画卷。其作品斩获诸多奖项,中短篇小说集《村上的将军》荣获湖北省第三届少数民族文学奖和宜昌市第四届屈原文艺创作奖,中篇小说《村上的将军》获当代小说奖,这些荣誉是业界对他文学造诣的高度认可,更是他文学之路的坚实注脚。

身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文学院签约作家,以及现任宜昌市作协常务副主席、宜昌市小说学会会长、西陵区文联主席,阎刚肩负着推动宜昌文学发展的重任。他不仅自身创作不辍,还积极投身于文学组织与推广工作,为本土作家搭建交流平台,助力宜昌文学新人崭露头角,让宜昌文学的薪火得以代代相传,在他的引领下,宜昌文学创作氛围愈发浓郁,佳作不断涌现。

阎刚与宜昌的缘分,始于 1962 年 9 月他出生于长江三峡峡口的小镇。这里山水相依,江风与山雾交织,清江的灵动、长江的雄浑,共同滋养着他的文学心田。成长岁月里,宜昌的街巷、码头、山野,皆是他熟悉的生活场景,邻里乡亲的家长里短、悲欢离合,为他的创作埋下无数伏笔。

毕业于三峡大学(原宜昌师专)后,他曾任教育行政干部,在不同岗位上与宜昌的土地和人民深度交融。无论是偏远山区学校的朗朗书声,还是行政部门为民生奔波的忙碌身影,都让他对宜昌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他穿梭于城市与乡村,目睹时代浪潮冲击下宜昌的变迁,传统与现代碰撞、坚守与变革共生,种种画面印刻心间,成为他日后创作取之不尽的素材源泉。扎根宜昌,他将对家乡炽热的爱融入笔端,书写着只属于这片土地的传奇故事。

阎刚创作的最大成就,便是塑造了一个以 “河口” 为中心的乡村世界。这里是清江与长江交汇处的神秘地带,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出别具一格的地域文化。在他的笔下,河口的山川河流、田野村落皆有灵且美,古老的渡口、斑驳的渔船、错落的吊脚楼,勾勒出乡村的质朴轮廓。《河口纪事》宛如一部乡村史诗,围绕沈家、张家及刘家几代人的恩怨情仇展开,细腻呈现土地争夺、家族兴衰背后的人性挣扎与社会变迁。从民国初年到改革开放前夕,半个多世纪的风云变幻在河口这个舞台上轮番上演,读者仿若能听见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能瞧见村民们在时代浪潮下的坚守与奋进,它不仅是河口的故事,更是中国乡土变迁的生动缩影。

在描绘乡土风情时,阎刚毫不吝啬笔墨,将土家民俗文化融入字里行间。传统的摆手舞、悠扬的南曲、神秘的傩戏等元素穿插其中,为小说注入浓郁民族韵味。在婚丧嫁娶、节庆祭祀场景里,这些民俗是村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对先辈的追思,彰显着民族文化传承力量,使小说散发独特艺术魅力,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民俗画卷,让人流连忘返。

阎刚擅长聚焦小人物,从他们的平凡人生中挖掘不凡。这些小人物,或是田间劳作的农夫、街头摆摊的小贩,或是手艺精湛的匠人、心怀梦想的青年,他们身处时代洪流,各自演绎着悲欢离合。《圣手》中的三姑,传承 “扯脸” 绝技,历经岁月沧桑,用双手为河口姑娘开启新生活,却因时代变迁、人心不古陷入迷茫,手指铡断的悲剧令人唏嘘,其命运起伏折射出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的困境。又如《村上的将军》,将军一生跌宕,战争年代的英勇、和平时期的落寞,面对复杂人际关系与生活琐碎时的无奈,展现出时代巨轮对个体命运的深刻雕琢,他的坚韧与豁达,又让人体味到人性在困境中的光辉。

这些小人物的故事,紧密贴合时代脉搏。从战争烽火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浪潮,从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面到市场经济的冲击挑战,阎刚笔下人物或主动拥抱、或被动裹挟,他们的选择、挣扎与成长,构成时代鲜活注脚,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历史温度,引发强烈共鸣,于平凡中见伟大,于细微处洞察时代走向。

阎刚的小说语言犹如宜昌山间的清泉,简洁、朴实却又充满生机。他摒弃华丽辞藻堆砌,用白描手法勾勒人间百态。在描述乡村场景时,“晨雾像一层薄纱,轻轻笼在河口的稻田上,稻穗挂着露珠,亮晶晶的,早起的农夫扛着锄头,哼着俚曲,慢悠悠走向田间”,寥寥数语,画面感扑面而来,读者仿若置身清晨的河口,能嗅到泥土的芬芳、听见农夫的歌谣。人物对话更是鲜活,带着宜昌方言的韵味,“你今儿个咋搞的,蔫巴耷脑的”,方言土语不仅未显粗俗,反而将人物性格、地域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物从纸页跃入读者心间,真实可触,使作品充满浓郁生活气息,拉近与读者距离。

其构思常令人拍案叫绝,选材剑走偏锋,于平凡中挖掘不凡。《圣手》聚焦 “扯脸” 绝技传承,以小见大折射传统技艺兴衰;《老帅》将理发匠与象棋高手身份融于老帅一身,从下棋情节切入,牵出父子矛盾、名利纠葛。立意深刻,透过现象直击社会、人性本质,《圣手》结尾三姑手指铡断,是对传统失落、人心不古的沉痛叩问;《老帅》借老帅对名利象棋的抗拒,讽刺功利社会弊病。结构上,多线交织、明暗错落,如长篇《水土能服》,以吴新、郑联生、宋一刚命运为主线,情感纠葛为副线,伏笔、悬念丛生,情节跌宕起伏,故事峰回路转,读者恰似置身迷宫,每一步探索皆有惊喜,展现出阎刚驾驭长篇复杂架构的深厚功力。

阎刚的作品宛如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社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在《河口纪事》里,土地争夺、家族纷争背后,是人性的贪婪、自私与狭隘,沈老七的不择手段、背信弃义,展现出欲望对人性的扭曲;而邻里间的互助、善良村民在困境中的坚守,又凸显人性光辉,让我们看到传统道德在乡土的顽强生命力。《圣手》中,三姑 “扯脸” 绝技的兴衰,映射传统技艺在现代工业化、商业化浪潮下的尴尬处境,年轻人对传统的漠视、传统艺人的落寞,引发对文化传承的深沉忧虑。同时,作品也揭示城乡差距带来的矛盾,乡村青年怀揣梦想进城,却在物欲诱惑、生存压力下迷失,如《嫂嫂不哭》中哥哥为守护家园与拆迁组对抗,最终悲剧收场,反映出乡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阵痛,促使读者思考如何平衡发展与守护家园。

在人性刻画上,阎刚深入骨髓。他笔下人物善恶交织,绝非扁平单一。像《村上的将军》中的将军,既有战争年代的英勇无畏、正直善良,回乡后面对复杂人际关系、生活琐碎,也有无奈、落寞,甚至在情感与责任间挣扎,尽显人性复杂。《老帅》中的老帅,理发匠与象棋高手双重身份下,是对名利的淡泊、对技艺纯粹热爱,与儿子大成追逐名利形成鲜明对比,人性在不同价值观碰撞中熠熠生辉,让读者于细微处洞察人性幽微,感同身受人物的喜乐哀愁,引发对自身、对社会的深度反思。

阎刚的文学成就斐然,其多部作品问世,犹如繁星点亮宜昌文学天空。小说集《圣手》聚焦民间绝技传承困境,引发文化思索;《村上的将军》以独特视角展现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沉浮,触动读者心灵;长篇《河口纪事》更是为地域变迁立传,成为了解宜昌乡土历史的一扇窗。诸多作品不仅在本地备受赞誉,于全国文学领域亦有回响,频繁登上各大文学期刊,吸引众多省外读者目光,让宜昌故事走出湖北、走向全国。

在宜昌,他的影响深入骨髓。身为作协要员,组织文学活动无数,从山区采风到创作研讨,为本土作者拓宽视野、搭建平台。在他的熏陶下,宜昌文学新人辈出,创作风格多元发展,小说、诗歌、散文百花齐放,文学氛围日益炽热。其对宜昌人文风貌、乡土变迁的书写,成为城市文化名片,吸引外界探寻宜昌底蕴,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于传承乡土记忆、塑造城市精神层面,阎刚功不可没,他用文字铸就宜昌文学丰碑,激励后来者续写华章。

阎刚的小说,是一扇通往宜昌乡土灵魂深处的窗,于地域风情、人物群像、时代脉搏、创作巧思、内涵哲思等维度,全方位展现宜昌魅力与人性光辉。透过这扇窗,我们看到清江与长江滋养的山水、村落,听到土家民俗的悠扬曲调,触摸到时代浪潮下小人物的喜乐哀愁;品味质朴且灵动的文字、惊叹奇崛精巧的架构,感受对社会、人性的深刻洞察。无论是文学爱好者追寻佳作,还是游子慰藉乡愁,或是学者探究地域文化、人性幽微,阎刚小说皆为不二之选。愿更多人翻开他的作品,开启这场震撼心灵的宜昌文学之旅,也期待阎刚笔耕不辍,续写宜昌传奇。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