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昌果园文学社年会落幕之际,文学社的秘书长周小霞宣布了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著名散文家陈胜乐慷慨购买了50本《活出想要的人生》的书籍,并决定免费赠送给到场的每位成员。周小霞秘书长特别提醒大家,尽管书籍数量有限,但希望大家保持秩序,不要争抢。尽管如此,我还是幸运地抢到了一本。
静谧的午后,冬日阳光透过窗户的缝隙,悄然洒落在书桌一角,我翻开了红孩的《活出想要的人生》。起初,吸引我的不过是它简约而不失韵味的封面,可随着书页的翻动,我仿若踏入了一扇通往别样世界的大门,开启了一场与心灵深度对话的奇妙旅程。
红孩这个名字,在文坛或许不算如雷贯耳,但在散文的天地里,他绝对是一位默默耕耘、独具匠心的行者。这本散文集,恰似他用岁月与感悟精心熬制的一锅浓汤,每一口都饱含着生活的醇厚滋味。从书中的点滴文字里,我能感受到他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如同用放大镜探寻世间每一处细微的美好与哀愁,也能体悟到他在历经沧桑后沉淀下来的智慧,似夜空中最亮的星,为迷茫的旅人指引方向。
红孩的成长之路,起初布满荆棘。中考失利,如同一记闷棍,将他打入农场畜牧职业高中。在那里,每日面对的是养猪、养鸡、养鸭的琐碎日常,未来仿佛被框定在农场的一方天地,一眼就能望到尽头。身边的同学大多按部就班,接受命运的安排,可红孩心中却有一团不甘的火焰在熊熊燃烧。他深知,这不是他想要的人生,于是,在别人劳作休憩之时,他一头扎进书海,用阅读丰盈内心,以写作倾诉梦想。
1984 年,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他的小说《回乡》在《北京农场通讯》上发表,这束微光,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那一刻,他心中的文学梦被彻底点燃,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他如同海绵吸水般汲取文学养分,积极参加文学讲座,哪怕骑行一个多小时的路途疲惫不堪,哪怕讲座结束已至深夜,他都甘之如饴,只为能与名家交流,聆听那字字珠玑的创作真谛。在与文学大家的思维碰撞中,他不断雕琢自己的作品,让文字从青涩走向成熟。从农场工人到散文名家,他一步一个脚印,用汗水与坚持铺就了这条逆袭之路,这般成长历程,怎能不让同样身处迷茫的年轻人热血沸腾?
红孩的文字,宛如一台时光的留影机,精准地定格住生活里那些极易被忽视的细枝末节,再用细腻且深情的笔触将其雕琢,使之绽放出别样的光彩。他写儿时家中的水缸与灶台,那看似普通的距离,实则丈量着母亲操持家务的忙碌脚步,承载着童年时对家最温暖的记忆;写风居住的街道,那幽长的胡同、邻里的寒暄、孩童的嬉闹,于寥寥数语间,老北京的烟火气扑面而来,仿若能听到岁月的回响。这些琐碎日常,在他笔下不再平凡,而是成为了通往心灵深处的密径。
可他的目光又绝非仅囿于个人的一方小天地,他将视野拓展至广袤的时代版图。城乡的融合变迁、国家的蓬勃发展、人民精神风貌的更迭,皆如丝线般被巧妙编织进他的散文锦缎。他以儿时熟悉的乡村为蓝本,对比如今高楼林立的城市,展现乡村在时代浪潮冲击下的蜕变,从传统农耕走向多元发展,那田野里消失的旧农具、新修的柏油路,都是时代的注脚;他讲述身边人命运的起伏,折射出不同时期人们的追求与挣扎,让读者在小人物的故事里,窥探到大时代的风云变幻。红孩用文字证明,文学源于生活,却又能超越生活,成为时代的生动缩影。
红孩的人生,无疑是一场与苦难的顽强搏击。成长路上,挫折如影随形,可他从未低下过高昂的头颅。中考的失利、农场劳作的艰辛、文学逐梦初期的屡遭碰壁,随便哪一项都足以让人心灰意冷,可他却将这些化作前行的垫脚石。在猪圈旁、在深夜的书桌前,他用汗水与泪水浇灌着梦想之花,以钢铁般的意志坚守内心的文学净土,让我们看到,困境不过是磨砺人生的砂纸,越打磨,生命越能绽放光芒。
在时代的奔涌浪潮里,红孩又是一位深情的寻根者。他对故乡、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如潺潺溪流,润泽着每一位读者的心。他写故乡的变迁,从熟悉的街巷、田野,到陌生的高楼、新路,在城乡融合的进程中,他捕捉那些消逝与新生的瞬间,为故乡的过往留影,让乡愁有了具象的寄托;他探寻文化的源头,像 “寻找箍窑的人” 那般,挖掘华夏文明根脉,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找寻民族精神的归处,提醒着我们,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却 “我从哪里来”,这份对根的执着,正是我们在喧嚣尘世中锚定灵魂的力量。
合上书页,仿若从一场酣梦中苏醒,可书中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感悟,却如影随形,深深扎根心间。红孩用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人生的开局多么糟糕,无论前路荆棘如何丛生,只要怀揣梦想、坚守热爱、不惧苦难、铭记来处,便能在生活的画布上绘出属于自己的绚丽篇章。
《活出想要的人生》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迷茫时的指南针,引领我们找寻心之所向;是挫折中的打气筒,赋予我们重新站起的力量;是文学殿堂的邀请函,邀我们共赏散文之美、品味文字魅力。我由衷地期盼,更多朋友能翻开此书,与红孩一同,踏上这场探寻理想人生的奇妙之旅,于字里行间,邂逅更好的自己,开启别样精彩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