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意间,春天翩然而至,犹如一位不期而至的访客。小镇西首丰收河边,那一排柳树正舒展着细长的腰枝,泛着嫩嫩的绿,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清晨,老柳头又坐在河边那棵又粗又壮的柳树下。每到春天这个时候,老柳头总会来到河边,坐在这里。他今年六十有五,头发早已花白,脸上的皱纹如河中一波一波的水痕。他的目光静静地落在河面上,看着那悠悠流淌的河水,似乎在追寻着什么。
老柳头曾经是小镇上的老师,教了一辈子的书,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在小城、省城甚至京城混得风生水起。如今退休在家,他的生活简单而平静,可他的内心,却似河中的水流不时泛起涟漪。
“柳老师,您来啦!” 一个清脆的声音从身后传来。老柳头转过头,看到了林晓。林晓是小镇上土生土长的姑娘,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小镇,在镇政府工作。她性格开朗,笑起来两个浅浅的酒窝,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
“晓晓,上班去啊?” 老柳头笑着回应。
“是啊,柳老师,您看这柳树,一夜之间又绿了好多。” 林晓走到柳树旁,伸手轻轻抚摸着那嫩绿的柳枝。
“谁说不是呢,每年春天,柳树一绿,我这心里啊,就觉着有了盼头。” 老柳头感慨地说。
林晓在老柳头身边坐下,和他聊起了小镇的变化。在林晓眼中,小镇虽然小,却充满了生机。这几年,在政府的扶持下,小镇发展起了特色旅游业,原本宁静的小镇变得热闹起来。而老柳头却总是怀念过去那个宁静的小镇,那时的人们,虽然生活不富裕,但是邻里之间关系融洽,互帮互助。
“柳老师,时代在进步嘛,小镇发展了,大家的日子才能越过月好吖。” 林晓随声附和着。
“我知道,只是有时候啊,总觉得现在的人,好像少了点什么。” 老柳头微微叹了口气。
两人正说着话,远处走来一个年轻人。他叫张宇,是从大城市回来创业的。张宇穿着一身休闲装,一边走一边看着手机,嘴里还念念有词。
“张宇,这么忙啊?” 林晓站起身来打招呼。
张宇抬起头,笑了笑:“是啊,晓姐,这项目刚开始,有太多事情要处理了。”
“这是柳老师,以前教过我的。” 林晓介绍道。
“柳老师您好,久仰大名。” 张宇礼貌地伸出手。
老柳头站起身,和张宇握了握手:“年轻人有想法,回来建设家乡,好啊!”
简单聊了几句,张宇说还有个会议要参加,便匆匆离开了。看着张宇渐行渐远的背影,老柳头摇了摇头:“现在的年轻人,忙得连头都抬不起来。”
“柳老师,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创业不容易啊。不过,张宇这次回来,打算在小镇上建一个文化创意园,要是建成了,肯定能带动我们这个小镇的旅游。” 林晓说。
日子一天天过去,柳树愈发浓绿。小镇的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天,老柳头像往常一样来到河边,却发现河边围了一群人。他走近一看,原来是施工队准备在河边修建一个观景台。那棵老柳头每天都坐的柳树,正好在施工范围内。
“这树不能砍啊!” 老柳头着急地对施工人员说。
施工队长走了过来:“大爷,这是规划好的,这棵树挡住了观景台的位置,必须得砍。”
“不行,这棵柳树多少年了,它见证了小镇的变迁,怎么能说砍就砍呢?” 老柳头坚决不同意。
这时,林晓和张宇也赶到了现场。林晓了解情况后,对老柳头说:“柳老师,您先别着急,我们再想想办法。”
张宇表示:“柳老师,我理解您对这棵树的感情,但是这个观景台对我们项目很重要,而且也是为了小镇的发展。”
老柳头看着林晓和张宇,眼里满是失望:“发展就一定要砍掉这棵树吗?这树在这儿,小镇才有灵魂。”
因为这棵柳树,小镇上的居民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砍掉柳树,认为不能因为一棵柳树影响小镇的发展;另一派则站在老柳头这边,觉得应该保留,毕竟这棵柳树见证着小镇历史的变迁。一时间,人们在柳树的去留问题上议论纷纷。
林晓作为政府工作人员,夹在中间十分为难。她一方面要推动小镇的旅游发展,另一方面又理解老柳头和居民们对这棵老柳树的感情。她和张宇商量了很久,终于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他们在咨询了设计专家后,决定调整观景台的设计,将柳树保留下来,围绕着柳树修建一个环形的观景台。这样既不影响观景台的功能,又能让柳树继续留在河边。当林晓把这个方案告诉老柳头时,老柳头的眼中泛起了泪花。“好,好啊!晓晓,你们有心了。”老柳头激动地说。
又过了两个月,观景台顺利建成。柳树依旧枝繁叶茂地立在那里,成为观景台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小镇的旅游业也因为这个充满创意的观景台而更加火爆。
又是一年春天,柳树绿得更加妩媚动人。老柳头坐在柳树下,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林晓走了过来,她陪着老柳头一起欣赏着这美丽的景色。
“柳老师,您看,小镇越来越好了,前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了。” 林晓说。
“是啊,这柳树绿了,小镇也活了。发展和记忆,原来可以兼得啊。” 老柳头无限感慨。
望着远处,林晓充满信心十足:“以后,小镇一定会变得更好。”
微风拂过,柳树的枝条随着春风轻轻摆动,似乎在诉说着小镇的过去、现在,也似乎在畅想着小镇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