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光英的头像

杨光英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3/18
分享

能像他那样热爱着、生活着吗——《苏东坡传》读后

今夜,手中一捧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静静地合上了最后一页。而此刻,心灯未熄,醉月依旧,思绪遨游在苏轼的宦海沉浮,诗词酒画……“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位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也许这些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这也是他的人格魅力。他的人格精神所体现的正直、进取、慈悲与旷达,千年来始终闪耀着。

喜欢东坡的多才多艺。

他的诗、文、词、书、画皆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立于尖峰位置。他的父亲给他起名为“轼”,就是因为父亲早就发现了他出众的才华,而警示他不要华而不实,要做个朴实有用的人。对他来说,写诗写文章好像是生活的一部分,提笔写来,自然得就好像流淌出来一样,不用思索不用斟酌却异常清新优美,谁也比不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一蓑烟雨任平生”“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他还写得一首好字,优雅秀美流畅,就像他这个人,天生的优雅潇洒。为了那些美丽优雅的文字,他的诗他的文章他的信一旦写出,人们都争相传诵,争相收藏,为有他的一分墨宝而洋洋得意。他不但会写,还会画,是一流的高手。他还研究药物、饮食、养生,研究佛教,研究建筑,研究水利工程,只要他感兴趣的东西,他都研究,而且一研究就有超人的成果。

喜欢东坡忧国忧民的情怀。

他的一生都在为百姓的疾苦而奔波劳累,被贬黄州时他虽是一介草民,但是仍然心系百姓,为了改变黄州丢弃女婴的习俗,更为了拯救那些无辜的生命,他用自己的积蓄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座孤儿院,使那些刚出生的女婴享有了生存的权利。初任杭州通判,杭州就已成了苏轼的第二故乡,而今日苏堤横卧西湖,“三潭印月”伴西子,垂柳成行梳娇容,则是十多年后东坡任太守时的民心工程。他不仅整顿西湖,平衡粮价,更在杭州瘟疫盛行时为了解决农民因药价贵而没钱买药的问题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公立医院。甚至在高龄谪居海南时他仍然没忘了百姓,他教当地人读书写字,耕地种田,打井采药,为海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论是在密州、徐州、湖州做太守,还是在登州、扬州做太守,他做官都颇有建树,包括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减免税赋、兴修堤坝、赈灾祈雨、提点冤狱、扶持商业、繁荣文化等等,可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喜欢东坡幽默和旷达。

他喜欢陶渊明弃官归隐的日子,在被贬为农时安于田园生活,他曾写道:吾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苏东坡被流放至惠州,这位举世知名的大文豪可以从朝廷大员变身成普通农夫。“他脱去衣袍、帽子、靴子,头发用最廉价的皮筋束起,躺在草地上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恩泽。”那一刻他像个孩子,“他为了和朋友在船上相聚畅聊,竟回家央求妻子给他些酒”,我能想像到他妻子微笑摇头的模样。“他会努力地学习种粮食、向有经验的农民讨教,认真地种地。”他就是一位名符其实的农夫。只是因为劳而有获,衣食能够自给,他就心满意足了,这就是他的达观思想。他还喜欢做菜,也乐于自己做菜吃,吃饭乃人生一大乐事也。苏东坡做的菜肴至今仍然有好多流传下来了,最有名的当属东坡肉了。集各种情境与一身的苏东坡,更爱研究东西,他研制过墨,他差点把房子点着了。最让苏东坡着迷的还是炼丹术。在流放的这段日子,苏东坡还结实了很多道士和和尚,这段广纳友谊,闲去野鹤的日子让苏东坡产生了放弃官场的想法。东坡一生,屡遭贬谪,奸党横行,他则独善其身,游历名山大川,与僧人道士一同参禅悟道。老年丧子,妻子病逝、幼子夭折不能打倒他,只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凄婉佳句,入牢受审、谪迁海南亦不能打倒他,待到只剩一口气时,面对着友人劝其想好来生时只答了一句:“勉强想就错了。”但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仍是巨笔如椽,豪气干云,环境越恶劣,处境越艰险,他的诗文境界越清远,曲调越高亢,这种豁达乐观的精神,非常人能有。

    喜欢苏东坡为人真实,性格随和。

他是一个没有城府的人,不设防的人。对朋友不设防,对敌人也不设防。他不会设防,天生就爱表达自己,不矫饰,不虚假。那个时代,因为王安石的变法推行速度过快,很多地方官钻了法律的空子,让百姓的生活更加困难。虽然苏东坡的意见未被采纳,但他也不气馁,而是尽量对邑政进行改革,收到了“因法便民”之效。因为他曾经有过意见,所以后来王安石罢相的时候,苏东坡身陷乌台诗案,在牢狱中受了几个月的折磨。但苏东坡释放后被谪贬到黄州,却仍旧关心百姓,还在遭贬的途中去拜会了王安石,毫无罅隙地和他一起品茶游山。他从不隐瞒自己对现实对民生对未来的看法,真诚自然,所以他的内心那么容易被人猜透,那么容易成为那些人的把柄。他实在不适合充满阴谋和虚伪的漩涡政治。但他却是一个好官,无论走到哪里,只要自己力所能及的,他都为当地的百姓做。

苏东坡的性格实在很好,没有一个文人能像他那样随和。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喜欢开玩笑。在惠州和海南岛的生活着实有趣,有一天他头顶着一个大西瓜在田间边走边唱,于是一个七十多的老太婆便问他“过去在朝廷里当大官,现在想来是不是象一场春梦”,此后东坡就称之为“春梦婆”;而在幽居黄州时候,不过是在临皋亭一边给他加了一间书斋用,他便吹嘘到:“午后初醒,忘其置身何处,窗帘拉起于座榻之上可望见水上风帆上下,远望则水空相接,一片苍茫”。对憎恨的人和事情不留情面,但是他却不会恨一个人。他对自己的命运也同样随和,虽历经苦难无数,他却都能用超脱的姿势来解决,并能从中寻出自己的快乐。无论命运如何,在短暂的惊慌之后,他都会很快恢复到自己一贯地从容、快乐之中,不怨天,不怨命,不怨人,随遇而安。且能“安”出一番独特的景象。他能把菜根吃出独特的滋味,能发现荒草丛生的地方与众不同的美景,能和不识字的邻居阿翁成为至交……他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欣赏,并且用智慧来享受着生活。亲密朋友之间,东波谈笑风生夹杂惊人的双关语。拘谨十分的人听他说话,都觉得他随时吐露真理,只要是真,便值得话得说出口来,不知还有什么禁忌。他对弟弟子由说的几句话说得真好:“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我明白了苏东坡内心的从容来源于对自己高度的自信,他是明白自己的,所以他不慌、不怕、不沮丧。

    喜爱苏东坡, 爱他的才能更爱他的性格,是因为他在那苍茫天地之间如同一株小草——在奋力钻出黑暗的夹缝之后,以不比常人的坚定之心相信光明,从此长成一棵参天大树,郁郁葱葱,屹立不倒。沧桑笔直的树干是他的独善其身,伸展而开的绿冠是他的兼济天下。东坡六十四岁的一生昙花一现,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

我们能像他那样热爱着、欣赏着、生活着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