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长一张嘴,既为吃喝,也为说话。如果说吃喝是生存之本能,那么,说话则完全是情感交流之需了。说话是要给人听的,有说的就有听的,说者希望别人能耐心地听,而听者也希望别人的话能动听入耳,悦心怡情。所以,说话绝不是一个人的事,必须顾及对方和听众的感受和情绪,否则很可能把交流变成交恶。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一类的处世经典,都是在告诫人们,心多必乱,言多必失,“病”不少是吃出来的,而“祸”也多是说出来的,生活中的嫌隙、误会和矛盾,很大一部分是由说话不当造成的。可见,说话不仅仅是表达的技巧,更是个人的修养和素质、品德的表现。
一、 少说话是一种修养
有人选了豪华的酒店,摆好饭局要请客。
将到饭点,客人们陆续到了。因为有几位迟迟不到,已到的客人因为久等,难免嘟嘟囔囔的抱怨几句,这也属正常,未必是真的埋怨或是不满。可主人听见后有点不好意思了,想开个玩笑,缓和一下尴尬的气氛,随口说到:该来的怎么还没有来。这话一出口,让已经到了的客人,浑身的不自在,原来自己都是不该来了,迟到的才是他真正要请的客人。于是就有几位脸皮薄的起身走了。
主人一看,觉得刚才那话有些唐突,马上补救说:唉呀,不该走的又走了。这话一说,让没有走的客人一脸的尴尬,原来该走的是咱们了。于是又有几位起身就走了。主人一看有点急了,大喊:我说的不是你们呀!原本还剩下的客人一听,噢,说的是我们。站起来就走了。几句话说完,所有的客人都走了。
这下主人尴尬了,我不是这个意思啊!话说的这么明白,你还有什么意思!原本是一场加深感情,密切关系,高高兴兴的聚会,就因为主人的几句话,不仅不欢而散,还让朋友心生芥蒂,疏远了感情。
不是心不诚,精心选好酒店,仔细思量着应该请的客人,热情诚恳地邀请,认真地点好菜品,耐心地等待客人,一切都准备好了,最担心的不能来的客人也陆续到了,眼看着就要开席了,结果,几句话一说,此前所有的心血都白费了。
高档的酒店,美味的佳肴,也抵不住几句不当的话语。
再好的朋友,再密切的关系,也很难经得风言冷语的折腾和搅扰。
与人相处,很多时候,话多反而显得无聊,不仅显得轻浮、啰嗦,甚至暴露浅薄和无知,反而失去了应有的稳重和修养。真正的成熟,懂得用沉默过滤喧嚣,用寡言积淀智慧,用行动体现周到。喋喋不休不见得周到热情,言简意赅才见良好素质。
不说话也是一种礼貌。
少说话也能体现热情。
少说话更显得成熟稳重。那怕做不到“话到口边留三分,不可全抛一片心”,也应该想好了再说。无话找话很多时候是人为地制造尴尬。
管住嘴无关能力,少说话却见修养。
二、不说话也是一种气度
“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意思是一句理解关怀的话,带来的安慰、鼓励,那怕是寒冷的冬天也会让人感到温暖;而一句讥讽刻薄的话,会像尖刀利剑,那怕是在炎夏六月,都会让人感到心寒意冷。如果不能用好言爱语去友好的交流沟通,不说话也是一种善意。
一个乞丐常去寺庙偷吃佛像前的供品,非常羡慕坐在莲花宝座上的佛像,啥话不说,啥事不干,就能享受信众的顶礼膜拜和丰厚的供品,觉得自己也能做一尊称职的佛像。
于是,他对佛像说:我可以和你换一下吗?佛像说:当然可以。只要你能做到不说话就行。这还不容易。乞丐就坐上了莲花宝座。从此,每天除了享用不完的供品,就是各种朝拜者纷繁的愿望、千奇百怪的诉求。但不管怎么嘈杂喧嚣,他始终装作看不见、听不着,忍着不说话。
有一天,来了个财主。财主跪下说:求佛赐给我美德吧。然后,点香、磕头、起身,在转身离开时,他的钱包掉到了地上。乞丐刚想开口提醒时,想起了佛像的话,忍住了。
财主刚走,来了个穷人。穷人跪下说:求佛赐给我金钱吧。家里人已病得危重,急需钱救命啊。点香、磕头,就在他起身时,看到了地上的钱包。穷人感动:佛祖真灵呀!拣起钱包就走了。乞丐想喊住他:不是佛祖显灵,是别人掉的钱包。他想起了佛像的话,还是忍住没说。
接着来了一个渔民。渔民跪下说:求佛赐给我平安吧。让我每次出海的时候,都风平浪静,安全顺利,满载而归。磕头,起身,当他要离开时,被返回来的财主揪住,问他要钱包。财主认定是渔民拣了他的钱包,而渔民则一口否认。两个人撕扯着打了起来。乞丐再也忍不住了,把整个过程告诉了他们。纷争很快平息了。乞丐很得意。
佛却说:你觉得这样很公道吗?你还是回去继续做乞丐吧。你以为自己很公道,但是,穷人因此没有了那笔急需的救命钱;财主也失去了修来的好德行;渔夫出海正赶上了风浪而葬身海里。要是你不说话,穷人的家人得救了;财主丢了钱却因救了别人的命而积了德;渔夫也会因为与财主的纠缠,拖延了出海的时间,躲过风浪而不会命丧大海。
乞丐哑口无言,静静地离开了寺庙。
人和佛的区别就在于不会闭嘴!
许多事情,该怎样,就怎样。让它以本来的面貌,顺其自然地发生、演变,结果也许更好。人为地改变它发生、演变的过程,好心未必有好结果。可身处纷繁复杂的现实,面对看不透、辩不明、断不清的人情世故,谁又能预知事物原本的结果会是什么样子呢?这种情况下,不说,不语,不点破,是需要涵养和定力的。
静观其变,是一种定力!
顺其自然,是最大的善意!
学会不说,也是一种气度。
三、沉默也是一种境界
不管是普通大众,还是是权臣名士,甚至皇帝,话说不好,都会有后果甚至恶果的。
东晋第九位皇帝孝武帝司马曜,天资聪颖,十一岁继承大统,十四岁亲政,颇有些胆略才气。在位期间致力政治、税法改革,打击士族门阀,解放皇权,也算是一位年轻有为、励精图治的皇帝。如此精明能干的皇帝,仅仅因其宠爱的张贵人不愿多喝几杯酒,随口说到“汝已年近三十,人老色衰,后宫佳丽年轻美貌,汝一个张贵人少之又如何?”就这一句话,让嫉妒成性的张贵人起了杀心。结果,35岁的司马曜被张贵人与宫女一起用被子活活闷死了。
也许只是信口的一句玩笑话,却不仅自己丢了性命,也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更有因为画蛇添足的一句话,创造了“株连十族”历史纪录的方孝儒。
方孝儒是明朝初期颇有影响的大儒,也是深受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两代皇帝赏识的大臣,应该说才学、能力、修为绝非一般人能比。可就这样一位身居高位、学识和名望极高的权臣名士,也因冲动之下多说的一句话,让他的朋友学生被无辜株连而丧命。
1402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推翻了建文帝,在南京登基,是为明成祖,改元永乐。作为建文帝重臣的方孝儒,自然对建文帝忠贞不二,至死不愿臣服成祖皇帝。
早在成祖起事之初,他的第一谋士姚广孝,深知方孝儒的人品德行,知道他不会投降,但考虑到其名望和影响,就跪求朱棣不要杀了方孝儒,否则“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绝了”。所以,尽管方孝儒不愿合作,成祖起初并没有杀他,只是将其下了大狱。
等到成祖皇帝将方孝儒从狱中召来,命其拟即位诏书时,方孝儒却当众嚎啕,哭祭建文帝,声彻殿庭,开始成祖皇帝也颇为感动,还耐心的跟他说:先生不要这样,其实我只是效法周公辅弼成王来了。方反问:成王安在?明成祖答:已自焚。方问: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道:国赖长君。方说: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道:此朕家事,无需别人多嘴!方孝儒愤然投笔于地,边哭边骂,就算是死,也不起草诏书。至此,方孝儒的话,虽是顶撞皇帝,还算是他的气节和风骨。当成祖愤怒的问:你不怕死,难道也不怕株连九族吗?结果方孝儒大喊了一句:就是株连十族,又能把我怎么样?
这就有些冲动了。仅这一句话,创了一个“株连十族”的历史。方孝儒的学生、好友被也列为一族,连同宗九族合为“十族”,总计873人全部凌迟处死,外加数千人被流放、充军。
“株连十族”虽说是明成祖朱棣的残暴,但作为一代大儒,号称“读书人领袖”,有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历经两朝的大臣,方孝儒就不该喊出什么“株连十族”话来,仅这句画蛇添足的气话,就让他那些无故的学生和朋友为他的愚忠陪了葬。而这一句毫无意义的话,不仅没有为他的气节风骨加分,反而暴露了他的迂腐和庸俗。
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君子说话要慢,要慎于出口,三思而后说,绝不可口无遮拦,信口开河,不然言多必失,祸从口出。连一代大儒都会冲动,一般人要做到慎言、沉默又谈何容易!
不说话也是一种气节。
不乱说话更是一种风骨。
沉默是金,更是一种境界。
四、 少说话也是一种大智慧
《管子》有云:“多言而不当,不如其寡也。”很多时候,少说话或保持沉默,往往比说话更需要智慧和自制力。事实也一再证明:言多必失,祸从口出。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三国时期的杨修自恃才智过人,常常巧舌如簧,卖弄聪明。一次,曹操出兵汉中,在斜谷界口被困,进退两难。晚饭时,曹操看着盘中的鸡肋,不禁有些感慨。恰逢值班将军请示夜间口令,曹操随口道:“鸡肋”。杨修接到“鸡肋”的口令,便命随行人员收拾行李,准备回撤。
有人不明白,就问为什么?杨修说:“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现在魏王也是处于两难之中,进,不能取胜;退,恐人耻笑,又不可能长期驻军此地,不如早日回撤。这个口令,正是魏王此时的心思。明日大军必然班师回撤,所以先行收拾行李,免得临时慌乱。”这话传开后,军中的将士纷纷开始收拾行装。曹操听后大怒,随即以“造谣生事,扰乱军心”之罪杀了杨修。作为军中主簿(大致相当于秘书),杨修不在军事谋略上建言献策,却只在琢磨统帅的心思上动脑子,处处卖弄小聪明,哗众取宠,反误了卿卿性命。
王阳明说过:“一个人话多,表明这个人很蠢;一个人话很多,表明这个人相当蠢。”这话并非要人们不说话,实则是告诫人们,要懂得言辞得体的利害关系,进而善于控制自己的话语,让每一句话都经过深思熟虑,体现出自己的智慧和修养。现实当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有的人学识、能力不错,业绩也很好,就是因为嘴碎话多,处处插嘴,事事点评,让人生厌。
杨修正是死于自己的小聪明。
看透不说,才是大智慧。
明白不语,才是真格局。
语言是思想之芽,有可能是鲜花,也有可能是毒草;语言是心海之波纹,有可能是涟漪荡漾,也有可能是波涛汹涌;语言是风雨之降临,有可能是和风细雨,也有可能是暴风骤雨,关键看么说。常言道,话有三说,巧说为妙。话说好了能修已悦人,反之,则会伤人害已。所谓“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就是话说的好坏后天壤之别的结果。正因为如此,海明威所说的“人用两年时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一辈子学会闭嘴”,才成了经典名言。
古人言: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行走尘世,搏风人海,无论生活还是工作,勤恳敏行不易,寡言慎语更难。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固然可贵,更应该懂得“语而当,智也;默而当,知也”。独处守心,群处守口,重在言且慢,心且善,狠话不说,气话别说,直言巧说,慎言寡语才是大智慧。把话说好了,就守住了口,也就守住了心、守住了福泽和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