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会作
不管是生活紧张繁忙、身心焦虑疲惫,拟或是孤独寂寞无聊之时,只要走进书房,我的心情都会很快平静下来。随手抽出一本,除了书的内容,还有一段清晰的阅读时光和那段时光里生活的情景。看着书柜里经典不多、闲杂不少的书籍,如同与我一路同行,共度岁月,风雨兼程的伙伴,清晰的呈现出过往的生活轨迹,在曾经的同学、同事、朋友都陆续走散以后,还依然不离不弃,默默地陪伴在我的身边。
我对书的喜欢大致源于儿时生活的贫乏单调。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我的小学和初中阶段,当时的农村除了生活和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艰难外,还几乎是一个无书可读的时期,不要说课外书箱,就是课本经常都达不到人手一册。每学期开学时,不是语文课本不全,就是算术书不够,经常要借升级同学的旧书用,以至于对新书的渴望成了每个新学期最大的心愿。一旦有了新书,不光要找化肥或农药袋子的牛皮纸包上书皮,用木板、砖头压得平平整整,还要抓紧熟悉阅读课文,生怕第二天又被收回去。因为新书刚发又被收回去,每年每个年级都是常有的事。
课本都不够,课外书的稀缺程度就可想而知了。上小学时,能看到的多是连环画,不管是历史知识、寓言典故、英雄人物、战斗故事、样板戏,包括农基科普、破除迷信、移风易俗等,各种各样的连环画都有,可以借伙伴的,也可以到小书摊租看。租得有钱,而小伙伴的也不能总借,最好就是交换。要交换就得自己有一两本。我的第一本连环画是《陈玉成》,一个逢集的日子,跟父亲去卖自家养的猪,不知是那天猪出手顺利,还是卖的价钱好,或者是念我每天放学后拔草喂猪的辛苦,父亲给了我一角钱,拿到钱想都没想就去买连环画了。在琳琅满目的书店里,之所以买《陈玉成》,一则是新出版的,别人还没有;再就是陈玉成是打仗的故事,更吸引人,有利于交换更多的书看。这本连环画,不仅让我看到了更多的小人书,也让我知道了陈玉成,这位了不起的青年英雄。他出生于广西藤县西旺村一个贫农家庭,幼时父母双亡,14岁参加金田起义,加入了童子兵,因作战机智勇敢,18岁就统兵作战,屡建奇功; 21岁成为太平天国后期危难之际,与李秀成齐名的年轻将领,位列太平军重要领导人;22岁加封为英王,26岁兵败被俘,被清廷杀害于河南延津。同时,这本薄薄的连环画,也让我第一次知道了太平天国那段历史。也是从这本连环画开始,读书便一直与我一路同行,相互陪伴,形影不离了。
翻开平整崭新的《青春之歌》,依然散发出淡淡的油墨气味,从里面的折页看,当时并没有读完,但却唤醒了我第一次读它时的情景。我上初中时,正值开门办学,动辄就背上背包住在生产队与劳动相结合,上课倒成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事。劳动之余的田间地头成了一帮懵懂少年任性,甚至无事生非的广阔天地。也就是这个时候,一个同学拿了一本残旧的书,常常躲过众人,独自看得津津有味。我知道后,变成了我俩,后来又有几位同学发现,就变成了我们几个人的津津有味了。要么是几个小脑袋挤在一起看,要么就轮流看。这本书正是包着书皮,封面写着《艳阳天》的《青春之歌》。我不知道这位同学从哪里得到如此让人上瘾的书,而且每隔一段时间,他总能拿出一本让我惊喜的书,于是课堂上、自习时,果园林带、河边渠岸,柴垛残窑,甚至上学回家的路上,先后有《野火春风斗古城》、《新儿女英雄传》、《铁道游击队》、《烈火金刚》、《李有才板话》、《林海雪原》、《红日》、《保卫延安》、《红旗谱》、《暴风骤雨》、《苦菜花》等数十部不允许看的书,以及当时的流行小说《艳阳天》、《金光大道》等,陪伴着我一同走过曲曲折折的田间小路。尽管这些书里好多是缺头少尾,残缺不全,但不仅丝毫不影响我们阅读的热情,还常常聚在一起,按自己的理解猜想可能的开头,推断自认的结局。
除此之外,最疯狂的就是抄书而读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很多手抄本,因为都是禁书,一旦发现,轻者是道德品质不好、追求低级趣味;重者则是政治问题,甚至是犯罪行为。因而,常常是查得鸡飞狗跳。所以,手抄本一般极其隐秘,不愿也不敢示人,担心散失、残缺倒在其次,更害怕被没收、查处。而这种情况,反而更刺激了人们的阅读欲望,使得流行得更广。不想连累别人,就只有自己抄书了,像《一双绣花鞋》、《梅花党》、《303房间》、《三下江南》等,都是三五好友,分好页数,排好次序,加班加点,偷偷抄好,合订起来传看。好在这些书充其量也就是中篇小说,文字不是很长,大家合作两三个晚上也就抄完了。抄书的趣味,不仅在于书的内容和阅读的欲望,还在于自己也能拥有倍受追捧的手抄本,以及那种为避免惹祸,自始至终小心保密,如同地下工作者一样的神秘感。
正是凭着这种少不更事、初生牛犊不怕虎式的无知无畏,才能无所顾忌,只要觉得好看,既不问是不是名著,也不管是不是毒草、让不让读,只要得手就不计后果,如醉如痴,敢抄敢读,以至于那两年成了我至今读书最多、最入迷的一段时光。而且读的时候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只是觉得让我单调无聊的日常生活变得神秘而充实。现在看来不仅没有被这些书带坏,反而像庄稼的底肥一样,成了我少年时最丰沛的精神营养。应该感谢有那么一段充裕宽松、逍遥自在的岁月,更感谢有心人冒着风险珍藏了那些书,使我有了阅读的机会,也培养了我读书的兴趣、习惯和对文字的热爱,让我单纯得近乎空白的青涩岁月变得多姿多彩,谱写出属于自己的值得回味的青春之歌,使得身处穷乡僻壤的我,心目中有了更广阔、更深远的世界。如果没有这一段阅读的时光,我的人生肯定不会是如今的模样。
让我痴迷且难忘的是残缺不全的《青春之歌》,而后来买的新的齐全的《青春之歌》却没有读完。“书非借不能读”,古人说的没错。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让我一读就放不下来,并至今难忘的苏联中篇小说。在此之前,我对翻译的书籍一直兴趣不高,总觉得语言文字的转换,难免有翻译不准、偏离、甚至歪曲原著之嫌,或许读的是译者的能力,而非作者的水平。《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彻底打消了我的偏见。
这是我在军校时偶尔读到一本小册子。讲的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华斯科夫准尉带领5名女兵阻击了16名德军特种兵,企图潜入苏军后方侦察破坏的行动,最后女兵全部牺牲的故事。这部约十万字的小说之所以能够深深地吸引我,固然由于它独特的风格和紧张、惊险、曲折而扣人心弦的情节,更精彩的是它把一次小小的战斗写成了整个卫国战争的缩影。看似平常的故事却像现实本身那样波澜壮阔,看似平凡普通的人物像生活中的那样真实亲切,文字优美,叙述流畅,每个人物无论是内心世界、情感纠葛、性格特点,都非常鲜活生动,质朴饱满,如同我们身边的人一样,令人可亲可敬可信又感动,没有一点异国他乡和离我们很远的感觉。
这本小书不仅改变了我对翻译作品的态度,也引起了我对反映二战题材书箱特殊而浓厚的兴趣,由此开始了广泛的接触和阅读。先后有《青年近卫军》、《第二十二条军规》、《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战争与回忆》、《第三帝国的兴亡》、《巴顿将军》、《雪白血红——一名德军士兵的东线回忆录》、《二战东线史系列丛书》等等,以及由书籍感染而对反映二战的影视特别是苏联拍摄的影视作品的情有独钟。几十年来,它们时常陪伴在我的左右,使整个军旅生涯里,那些被枯燥的摸爬滚打、孤寂的爬冰卧雪、轰鸣的硝烟炮火填满的岁月,多了许多愉悦、快乐和值得回味的时光,更让我对军人这个职业及其使命心存敬畏。
上下两册的《东周列国志》陪伴我度过了漫长、紧张、琐碎、繁杂的连队生活。一天训练归来,偶尔在别的连队清理出的一堆旧书里发现了封面有点破损的《东周列国志》(上下),当时只是闪念之间,觉得可以消遣一读,顺便了解些历史知识,便拣了回来。读了才知道,它不是枯燥的历史,而是由明末冯梦龙编写的白话通俗演义小说。
108回的《东周列国志》,讲述了自西周末年(公元前789年),至秦一统天下(公元前221年)里,从春秋到战国,近五七十百年间的历史故事。尽管时间跨度大,背景波澜壮阔,内容丰富复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但作者将分散的历史事件、人物传记,按照时间顺序合理穿插、巧妙衔接,以国家兴亡成败为主线,致力探讨气运盛衰、人事成败转化变迁的因果关系。并通过人物命运的沉浮与国家兴亡的史实,揭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存、其政举;民心亡、其政息,以及重道义、用贤能,尚廉明、戒奢侈,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等历史规律,写成了一部完整系统、流畅精彩、寓意深刻的历史演义。读起来不仅没有杂乱的感觉,而且故事精彩、文字精练,引人入胜。不说别的,仅其中的成语典故、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如烽火戏诸侯、退避三舍、赵氏孤儿、卧薪尝胆、鸡鸣狗盗、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毛遂自荐、荆轲刺秦,以及孙武演阵斩美姬、晏婴二桃杀三士、伍子胥掘墓鞭尸、商鞅变法、马陵道万箭射庞涓、苏秦合纵六国等等,个个精彩绝伦,历久弥新,至今依然被人们津津乐道,化用不止。
更难得的是这本书一改秦汉之前的史家对历史人物、重大事件的叙述和评价时,潜藏不露、隐而不言,刻意把真相深藏于文字之中,搞得云山雾罩,让人很难弄明白的笔法习惯,将久远漫长、堆积如山的史料中,那些错综复杂、众说纷纭的人物事件、暗礁一样隐晦不清的前因后果,用通俗的语言、直白的文字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非善恶,忠奸智愚,一目了然,读起来自然也就轻松愉快。
偶然得到的《东周列国志》不仅成了我在连队时的床头书,陪我度过了五六年的时光,更让我从此对历史书籍倍感兴趣,这大概就是书缘吧。尽管以后读了不少历史书籍,如《历代通俗演义》、《五代十国》、《隋唐帝国的形成》、《大明风云》、《明朝那些事儿》、《南北朝原来是这样的》、《三国志》、《三国演义》等,总觉得《东周列国志》所写的这一时期的人和事,仍然是最突出、最典型、最深刻的,几乎是后世是非成败的理论源头,更是历代行世为人的标准和楷模。
岁月悠悠,风雨兼程。一路走来,虽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好在有书同行,让人释然不少。与书同行会多一份意外的坦然,得意时便能清醒,失意时则会振奋;有书陪伴更是一种特殊的幸福,一书在手,心态自会宽容平静;有书随身,心灵不会孤独寂寞;与书交流,便消去大多烦恼愁苦;得书滋养,人会少些空虚无聊,多些淡定从容而处变不乱。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刘禹锡诗句)。虽说年龄的增长压缩了读书的时间,好在现在阅读的方式很多,电子书、手机微信,随时都能翻看几页,只要愿意,书就在身边,而唯有与书同行,才能陪伴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