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水在晨雾里泛着粼粼波光,杨秋月站在遵义会议会址的石阶上,指尖轻抚过砖墙上的裂痕。墙缝里钻出的野蒿沾着露水,在晨风里轻轻摇晃,像极了奶奶故事里 1935 年苗族绣娘颤抖的手 —— 那些用银线绣红旗的夜晚,煤油灯把她们的影子投在土墙上,和仡佬族汉子背着红军伤员翻越娄山关的剪影,叠成了遵义人代代相传的图腾。正如仡佬族那句老话:“众人拾柴火焰高,各寨齐心难关消。”
“秋月姐!” 清脆的喊声惊飞了檐下的麻雀。陆晓梅扎着侗族特有的盘银线马尾辫,背着的竹篓里直播设备叮当作响,“团结村的辣椒红透了!张支书说合作社新来了朝鲜族技术员,正教大家种辣白菜呢!”
面包车碾过盘山公路新铺的沥青,杨秋月望着窗外层层叠叠的辣椒田。三年前刚来扶贫办时,这条路还布满碎石,团结村的老人们总坐在村口的老核桃树下,用仡佬语、苗语和汉语混杂着叹气。那时张建国书记带着党员们开荒山,六十岁的他扛着锄头走在最前面,衣角被荆棘勾出破洞也浑然不觉。苗族有句俗语:“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这话成了大家挂在嘴边的鼓劲话。
“到啦!” 陆晓梅的惊呼让杨秋月回神。漫山遍野的辣椒像被夕阳点燃的云霞,田间飘来此起彼伏的山歌。朝鲜族技术员朴成勋戴着草帽,正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教苗族阿婆金秀兰:“辣白菜腌制,关键在这个发酵……” 他的围裙上沾着辣椒粉,和金秀兰苗绣围裙上的蝴蝶纹相映成趣。金秀兰笑着念叨:“就像我们苗家说的,‘百家饭养百家人,百样技成百样好’。”
晒场边,回族青年马文斌的货车引擎轰鸣。他跳下车时,白帽上沾着晨露:“乡亲们!这批辣椒做的辣椒酱,三天后就能摆在新疆超市的货架上!” 仡佬族妇女王婶笑得露出缺了颗门牙的嘴,麻利地把红辣椒串成灯笼串。她的竹筐里,不知谁悄悄放了把新鲜的折耳根 —— 这是彝族人阿莫的心意,他总说自家种的香料配辣椒最香,还念叨着彝族谚语:“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你帮我我帮你,日子越过越甜蜜。”
陆晓梅架起直播设备,镜头里闪过各色身影:汉族大学生村官小李帮着称重,壮族姑娘韦小莲用壮语向广西老乡推销,土家族汉子覃大柱扛着麻袋走过,腰间的银饰撞击出清脆声响。突然画面晃动,几个孩子举着刚摘的小番茄冲进镜头,维吾尔族小姑娘热依拉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喊:“姐姐!我的爸爸说要订十箱!” 人群里传来侗族的谚语笑声:“饭养身,歌养心,团结起来万事兴!”
暮色四合时,一场意外让团结村的夜晚变得紧张起来。仓库的电路突然短路,火苗顺着堆放的干辣椒筐迅速蔓延。警报声响起时,正在村委会开会的各族村民立刻冲向火场。朝鲜族朴成勋抄起朝鲜族传统救火用的湿麻布,大喊着:“我们延边人说‘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不能让辣椒全烧光!”;彝族阿莫凭借对山林的熟悉,迅速组织人开辟隔离带,嘴里喊着:“一人踏不倒地上草,众人能踩出阳关道”;回族马文斌则开着货车运来沙土。
苗族阿婆金秀兰带着女人们端来一盆盆井水,她们头上的银饰在火光中摇晃,像跳动的星星,嘴里念叨着:“树多成林不怕风,线多搓绳挑千斤”。汉族技术员小李顾不上浓烟,冲进仓库抢救重要设备,土家族覃大柱紧紧跟在后面接应,喊着:“土家汉子骨头硬,团结起来泰山移!”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奋战,大火终于被扑灭,虽然部分辣椒受损,但核心仓库和村民的房屋得以保全。
深夜的村委会里,各族村民围坐在一起。脸上沾着烟灰的朴成勋用不太标准的汉语说:“在我们延边,遇到困难全村人都会上。” 彝族阿莫递过一碗草药茶:“在山里,火就是大家的敌人,就像我们说的‘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马文斌擦着汗笑道:“这次损失我来联系客户,尽量减少大家的损失。” 张建国书记看着众人,缓缓道:“咱们遵义人也有句话,‘五十六朵花共栽一个盆,五十六棵翠竹共连一条根’,只要咱们团结,啥坎儿过不去?”
月光从窗棂漏进来,照在满是尘土的会议桌上。张建国书记翻开笔记本,写下新的计划:建立民族联合消防队,邀请朝鲜族传授防火经验,让彝族指导山林消防,回族负责物资调配…… 窗外,陆晓梅带着孩子们用不同民族语言唱起歌,歌声飘向被月光照亮的辣椒田,像给这片土地盖上了一层温暖的毯子。而那些流传在各民族间的谚语俗语,就像一粒粒种子,在团结的土壤里生根发芽,绽放出最灿烂的花。
此时,杨秋月走到河边,远处遵义会议会址的灯光刺破夜幕。对岸的新蒲新区,科技产业园的玻璃幕墙反射着星光,听说那里有满族工程师在研发辣椒深加工技术,傣族程序员编写着农产品溯源程序。夜风送来江水的腥甜,恍惚间她又看见 1935 年的红军战士,他们用朱砂写下 “各民族一律平等” 的标语,而如今,这些文字早已长成了遵义的筋骨,和各民族的谚语俗语一起,凝聚成坚不可摧的力量。
回到市区时,手机弹出陆晓梅的消息。直播后台的数据还在跳动,最新一条留言来自台湾同胞:“看哭了!原来团结的味道,真的像遵义辣椒一样,又热又暖。” 杨秋月望向窗外,遵义的灯火与星空连成一片,突然想起朴成勋说过的话:“辣白菜要发酵,好日子也要各族人一起‘发酵’才够味。” 而那些充满智慧的谚语俗语,正让这 “发酵” 的过程,愈发醇厚香甜。
晨光再次漫过娄山关时,杨秋月的车已经驶向赤水河畔。后视镜里,团结村渐渐缩小成青山间的红点,而前方,苗寨的吊脚楼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她知道,在遵义的每个角落,都有新的故事正在生长 —— 那些不同民族的面孔,不同口音的欢笑,还有那一句句朗朗上口的谚语俗语,正把 “共同体” 三个字,写成比湘江水更绵长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