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静川的头像

静川

鲁迅文学院学员

文学评论
202104/12
分享

爱诗,也是一种信仰(评论)

——读王志山的诗集《生态的承诺》《生活的牧歌》《生存的剧本》


 静 川

第一次读王志山的诗,是在2009年《诗刊》1期下半月,我记得那组诗叫《森林诗草》,小标题,——小兴安岭的色彩,读后,给我的印象很深。后来在网络上,我和王志山有了互动,才知道,他是伊春市的副市长。他在网易有个“绿色伊春文学”圈子,我也是圈子里的成员,诗友们在他的带动下,与大刊做过很多活动,我也借王志山的光,在《伊春日报》《绿色伊春》等期刊,发表了很多小诗。

在那段日子里,我读了很多王志山的诗。他的诗意象新颖、灵动,诗的语言鲜活耐读。

那几年,他的精力旺盛,常有诗的灵感伴随他。这位博士、正教授级的高工,不仅是诗写的好,还是一位经济学者。出版过《日本市场经济模式展望》《中国特色经济理论实践》《中国林区绿色经济概论》三部经济学专著。之后又出版了《生活的牧歌》、《生命的风景》和《生态的承诺》等多部诗集。

时间过得很快,手机的新媒体横空出世,网易的圈子,渐渐被我们遗忘。

前两年回伊春,听说他调到双鸭山任副市长去了,估计是工作忙了,我们在网络上基本失联。

前不久,我意外地收到一包快递,打开一看,是一套诗集,作者,王志山,翻开封面,有签名,江龙诗友指正,落款,王志山。两行钢笔字写的漂亮,也很谦虚,让人敬重也很喜欢。

翻开《生态的承诺》,我第一眼就看到,他发表在2009年1期《诗刊》上的那组《森林诗草》也收录在内,“......当掀起雪被的南风/轻轻摇醒了/黑礁岩缝隙的/朦胧/一种复苏的力量/从裸露灌木的枝桠上/长出来......”诗的一开篇是写林区的春天,意蕴颇为丰厚,实耐细嚼。南风掀起雪被,摇醒黑礁岩缝隙休眠的生命,裸露灌木的枝桠长出复苏,一系列优美的意象语音,搭建了早春来到北方的诗意。我喜欢诗歌运用动词的组合,譬如掀,摇,长出来......这种巧妙的语言构思,借这些动词推动了每一个具体物象的纵深延展——并且鲜活,很有动感。

《森林诗草》的夏季,更不俗气,“绿色/是盛夏的红松树/缱绻小兴安岭山峦的/情书/当柔软枝条的细雨/悄悄润泽了/阔叶律动的/憧憬/一股浓荫的思潮/从松针锋利的指尖上/涌出来/汇成万顷碧绿/繁茂的张扬/隐匿了山花的娇羞/葱茏欲滴......”王志山的诗,从来没有戏谑的语句,他对林区的夏天表述出随性的美,每一句,每一段落,都能让四季,逐层展开。他的思维敏捷,安静,物象即意象,逐步推进,呈现一种寂定,写出淡然之美。我特别喜欢从松针锋利的指尖上,涌出来,汇成万顷碧绿这样的语境。

《森林诗草》的秋季,更让人迷恋,“彩色/是仲秋的五花山/涂抹小兴安岭山坡的/油画/当孕育成熟的骄阳/缕缕描出了/柞椴榆桦松的/风情/一轴诱人的意向/从舒展情怀的梦幻中/荡过来/铺开相思万树/写意的斑斓/收藏了芬芳的情愫......”有时候,我觉得诗画不分家,王志山的诗,画面感极强,有油墨扑鼻而来的香味,有画家的意识贯穿始终,令读者熏染欲醉,沉浸在诗人营造的意象画面氛围。

《森林诗草》的冬季,切入稳健,即景,以白雪掩盖落叶的忧伤而不令以往的季节感到颓废,“......当凝固冷静的寒流/渐渐平息了/小溪流清脆的/歌声/一脉清丽的思绪/从开满腊梅的天空中/飘出来/织就纯洁如玉/素洁的戎装/掩盖了落叶的忧伤/踏实厚重”(选自《生态的承诺》)。诗,需要一种情怀,读诗也需要一种情怀,王志山对家乡的热爱,用诗的语言,用自己的情怀,铺展了故乡小兴安岭的四季版图。

读王志山的诗,我喜欢他的骨子里,林都的每一片树木,都是他诗歌王国的子民,他工作在林都伊春多年,后来又在双鸭山工作很多年,他对小兴安岭的每一片森林中的水、植物和空气,哪怕是天空的每一片云朵,都深植在他的内心深处。王志山的诗,情感细腻,意境空灵,诗的立意紧贴现实生活。

王志山的诗集《生存的剧本》,也是描写大森林里的情愫,他的诗稳健、鲜活,文笔娴熟,你总会在他的诗里,发现新奇和光亮,读他描写的冰凌花,我非常惬意北方春天的林海,那片片簇拥的黄色花朵,就在你的眼前:“春天的影子/踩在脚下/南山坡焐化的/簌簌残雪/悄然绽放了/弩着鹅黄小嘴的/冰凌/纤纤的花茎/错落着/几片浅绿嫩叶/铜钱般大小的花朵/掬出淡淡的/馨香/清幽中娇羞儒雅/是山沟里/黑白主题国画/点缀的朦胧/是我梦中新娘/嫁给山林后/萌生的/第一阕诗话”王志山的诗,语境非常美丽,冰凌花“弩着鹅黄小嘴”,“弩”字用的多好,这一“弩”字,冰凌花被拟人化了,她才“是我梦中新娘/嫁给山林后/萌生的/第一阕诗话”读罢王志山的诗,我觉得世间的万物,都是有血有肉的生命,都是我们的亲爱!

英国小说家、诗人司各特说过:“春天的太阳甚至给那最卑微的小花也注入了新的生命。”在中国的北方,也有一位诗人,就像那春天森林上空的太阳一样,用诗的霞光,赋予大地温暖。诗人,关注春天的作品很多,我在另一本《生活的牧歌》里,有一次读到他对春天的抒怀,是那么的安静而诗意:“春在野外睡了一年/直到南风掀起雪被/才露出绿色的脸//玻璃面上的白蝴蝶/被春光放飞了/飘落篱笆菜园//孩子嘴上的柳笛/被春风吹响了/醉了小溪两岸”“篱笆墙上/南瓜的绿藤/伸了伸腰/从浑圆的梦中惊醒//羞涩的黄花/喃喃的张开嘴/在向蜜蜂/倾吐爱情//一枚圆叶/一把绿伞/蝴蝶儿/躲在伞下偷偷地听”

王志山的诗,题材很广泛,我想,如果他不是诗人,也一定是位深得民心的的好官。他的作品不仅仅抒怀他所热爱的北方森林,也有很多诗,悄悄走进了民生和底层。为官,必须了解百姓生存的家园,王志山用一个诗人的真挚和情感,把他理解的百姓生活用诗的语言重新交给了我们。

写诗,我们不能远离民生,只有对普通生命的生存不离不弃,才会有更好诗被你发现。读王志山的《生活的牧歌》这本诗集,里面收录一首我最喜欢的诗,《老石匠和他的墓志铭》)“他是石匠/同石头打了一辈子交道/身板是石头/性格像石头//他佝偻的脊背/是石柱堆砌的/弯弯的石拱桥//他麻石一样粗糙的脸/凸起的颧骨/是两座坚硬的石峰//他同石头交谈/用手锤的钢钎撞出的/好听的音响//疲劳时/他坐在青石上/像尊握着烟斗的半身石雕//他的家当是简单的/手锤和钢钎/是他平生的积蓄//他的生活是充实的/青石板上的收录机/播放着惬意和富足//他不拘泥生活的小节/就像他不计较/他的钢钎刻下的/琐琐碎碎的一切//他的手艺是祖传的/他传出了祖传的手艺/祖传的手艺是粗俗的/他的手艺是精巧的//他凿的方石/去了老远儿的地方/在山坳的小石屋里/他枕着石枕/从来不觉得孤独//他盘的石磨/碾出生活的芬芳/山村的石磨返老还童/他却实实在在的苍老了//他驯服的石狮/流动着城市的威严/他捕捉的石像/负载着公园的笑声//他刻在石碑上的墓志铭/伫立在别人的坟前/关于他的墓志铭/我是在他摆弄过的石头上读到的”他坐在青石上,像尊握着烟斗的半身石雕,超形象的语言,已经把读者的目光死死地钉在了诗语言艺术的画面,我被牵引,我无法逃离这诗情和民生的磁性的现场。这首诗我反复读了几遍,依然不染倦意。

盛唐到今天,中国诗歌又有了新的繁荣。但在中国诗歌的历史上,吟咏大森林的诗篇确实很少,不管是什么因素造成的,这也是诗歌历史的一种尴尬。多少年来,也没人刻意理会森林诗章的稀落。十几年来,是黑龙江诗人王志山的出现,促使了中国森林诗歌有了新的高度!王志山生活在林都伊春和双鸭山市,他不仅是为资深的诗人,还是这两座森林城市的父母官。

在诗歌多元化的今天,衡量诗人的主要标准应该是良知。一个是对艺术的良知;一个是对现实的良知。对艺术具有良知的诗人,敢于超然于世俗的种种物欲之外,孤独寂寞地把生命投进艺术的建设;对现实有良知的诗人,会自觉地以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冷静、真诚地剖析人生的大画,勾勒出灵魂的喧响,也包括生态建设的努力。我国的森林资源除去西双版纳的亚热雨林,就是长白山和大小兴安岭。王志山能全身心地投入绿色文学创作,这也许是,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另一种诠释。

(选自2011年1期《吉林画报.教育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