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许放的诗集《彩虹的那边》
静川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寄托。有人喜欢码长城;有人喜欢跳街舞;有人喜欢养猫养狗,但也有人像我一样,喜欢写被生活早已边沿化的诗歌。人活着,需要有一种精神支柱,支撑我们平淡的生活。
我和许放就属于后者。许放析居于大兴安岭,而我的出生地,是小兴安岭伊春,我们俩也算是老乡了,都是红松林里的儿女。认识许放,还是要感谢新时代发达的网络,是网络这种新时代特殊的媒体,让很多万里之遥的陌生之人,成为至诚的朋友或诗友。去年四月,许放从遥远的大兴安岭,给我寄来一本她新出的诗集《彩虹的那边》,我看完之后非常感动,特别是看完陈士果先生的那篇文章,更进一步了解了许放的爱诗之心,以及她的人生不公平的遭遇。现在对于许放来说,十多年的疾病又算什么?许是她对生活的神往心态,或是自己的诗心不变,让爱寄托那边精神的彩虹,许放,才有了今天的成绩和对未来的憧憬……
《彩虹的那边》我读完了很久,她的诗和她的人生遭遇,促使我很想见见作者本人,几次机会,还是擦肩而过。
今晚,我又重新打开许放的诗集《彩虹的那边》,从她的大量诗歌作品中,我可以深切感受到,诗歌创作已经成为许放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诗歌已经成为许放生命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写诗,是许放生命的需要,就像北方黑土地里长出的庄稼,自然而然,富有生机与活力。许放是很细心的诗人,在她诸多的诗行里似乎可以听到森林的呼吸、鸟儿的浅唱或是小溪与风的声音……“……平静中/远山近岭的绿围绕着我的想象/可不知我能否冲破生命中的迷茫/用沙哑的歌声铺成路径吧/凝视着过去和将来的每一段时光/不放弃绿叶的梦想/去
成就花朵的希望/张开受伤的翅膀/为梦想再一次飞翔。”(选自《张开翅膀》)许放的诗不仅融入大自然的韵律,还闪烁着思想的光芒、生命的光芒、生活的光芒和诗性的光芒。这些烁烁之美,在提升诗意的同时,也照亮了诗人自己的生命天空。
读许放的诗集,我不能不想起黑龙江森林诗人王志山的诗集《生态的承诺》三部曲。许放的诗也是一样,都是皈依于对家乡的恩养。“你以举世无双的派头/站立成独一无二的姿态/用雄性的风度雄性的刚毅/自叠嶂苍翠的山林/……我被你深深地融化/愿我能成为你林中的一只飞鸟/是你林海中的一棵幼苗/是你山崖上的一粒石子/是你江河旁奔腾的水花/哦,大兴安岭……”。(选自《大兴安岭》)这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情感描述,让人深信不疑诗歌对作者精神依靠。这种深情唯美的诗风不仅回归现代诗歌语言的真实精神向度。许放的生活愿意以诗为骨,支撑她人生的脊梁。
我原以为写诗没什么用处。但对许放而言,也许写诗就是她的全部精神寄托......就像这样的句子:“……白炽灯多情地与我对望/那些跳跃的文字/像一堆堆火焰/提拉我的视线/思想/控制我的思维、想象/今夜/我用文字取暖……”(选自《今夜,我用文字取暖》)。
值得庆幸的是,陷入不幸命运的许放,那时候也没有放弃写作,也许诗歌创作,对于许放就是一种有效的自我救赎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诗歌将她从绝望的境地拯救了出来,她因为诗歌而幸福地活着,她才有了新的希望。许放的诗是阳光的,她不摈弃自己忧郁的内心,也不放纵诗歌的语音天马行空。她的诗情是理性的美,也包括理性的挚爱。许放的诗歌没有浮华的语言,她的每一首诗,都是历经生活沉积的创作,质朴的语音真实的情感,让人读后感到潸然。她在一首诗里写到:“……你用浓烫的米粥/喂壮我病弱的身躯/你用纯情的甘霖/浇灌我成熟的思想……妈妈,如今你已风烛残年/可你还是挂在四季里的太阳”(选自《挂在四季里的太阳》)。“许放历经创作沉积之后更深刻的自然观念,以平凡的文字写出震撼人心的亲情。”谢非在许放的这首后写的这样评价。
许放写诗是发自内心的需要,也是生命的需要。看得出她对诗歌创作是非常严谨的,对生命和自然有着独特的体会与感悟,她的诗对人生有种关照感,无论写人物,还是写大自然,她对家乡亲人的感情是深挚的。她的诗意境优美、意蕴丰盈,有自己独到的审美意识。《彩虹的那边》,并非完美无瑕,但我相信,这部诗集中的每一首诗,都是许放从心灵中流淌出来的,都是无法赝制的情感精品!我虽然重读这本诗集花费很多时间,收获是丰厚的。祝福许放,永远是大兴安岭天空上——一道亮丽的彩虹!
(选自黑龙江2018年3期《蓝莓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