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杜甫草堂景区真大,大得“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我游览完杜甫草堂之后的感慨。
没进入景区之前,我想像中的杜甫草堂,应该就是二三间“为秋风所破之茅屋”。然而踏入杜甫草堂的那一刻,仿佛一脚跨进一垄垄广袤的诗行里,无边无际,一眼千年。景区大门上高悬的“杜甫草堂”匾额,古朴洒脱,可以想像到厚重的笔锋间藏着多少岁月的故事。
迈进景区,一条蜿蜒的小径引人入胜,两旁是葱郁的翠竹,修长的竹子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竹叶沙沙作响,似在低吟着杜甫的千古名句,又像在低声诉说着千年前的往事。10岁的外孙像一只欢快的小鹿,蹦蹦跳跳地穿梭在小径间。看到茂密的竹林,正在学书法的外孙竟脱口而出“这里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我笑着说,是呀,这里再现了东晋时期王羲之描述的场景,早杜甫三百多年呢!自古以来,文人雅士都喜欢竹子,常常依竹林而居,傍溪水而栖。当年杜甫原居长安多年,在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随着逃荒的人群西行,企图寻找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先后寄居陇东的秦州、同谷凤凰台,最终进入“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历经千辛万苦,跋山涉水来到成都,在亲友的资助下,才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竹林间、溪水旁搭建了几间茅草屋,生活了四年。
正巧我们来到杜甫草堂工部祠,我指着大门上的一副对联“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告诉外孙,这副对联不仅赞美了杜甫的故乡和出生地,表达了对杜甫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歌颂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我知道,我知道,杜甫写过一首诗。”外孙背诵起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不远处的广场上正在举办与游客对诗的互动活动,不时从广播里传来主持人与对诗者清脆而激昂的声音。
再往前走,便是诗史堂。堂内陈列着杜甫的塑像和他的诗作,墙壁上的一幅幅字画,展示着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在这里,人们可以近距离感受杜甫诗歌的魅力,体会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国家的忠诚以及对人民的悲悯。
穿过“荷塘映梅”圆门,沿着网红打卡地“红墙”,我们来到浣花溪畔,溪水清澈,缓缓流淌。溪畔的柳条已经抽出了嫩芽,在春风中轻舞,仿佛在吟诵着“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句。当年,杜甫想必也常在此漫步,看水中游鱼,赏岸边繁花,从这自然之景中汲取灵感,写下那些流传千古的佳作。溪上有一座小巧的石桥,站在桥上,望向远方,能感受到杜甫笔下“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的宁静与闲适。
就在这时,天空中飘起了细细的雨丝,外孙惊喜地伸出手,去接那飘落的雨滴:“外公,下雨啦!”这春雨,如牛毛,如细丝,纷纷扬扬地洒落下来,给整个草堂蒙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看着这如诗的雨景,我不禁想起了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轻声吟诵着,外孙也跟着我一句一句地念,稚嫩的声音在雨中回荡。草地上有一块刻有《春夜喜雨園》的大石头,“妈妈,帮我和外公、外婆在这里拍张合影吧!”外孙招呼妈妈,快乐得像只小鹿。
此时已至中午,小雨中我们走进园内一家咖啡店,老板娘热情接待。在咖啡上用奶油精心装饰了梅花图案,还写上“草堂”两字,以示杜甫草堂专属,咖啡香味扑鼻,浓郁醇厚,让人陶醉。闲聊中得知老板娘是江苏徐州人,江苏的老乡,令我们感到特别的亲切。她送给外孙一个杜甫草堂的纪念章,又让我们心情倍加喜悦。
不一会儿,雨过天晴,天空一片蔚蓝,大地散发着青草与花卉的气息。我们来到杜甫千字碑。这里有苏轼、黄庭坚、赵构、赵孟頫、徐渭、鲜于枢、祝允明、董其昌、张瑞图、朱耷、王铎、傅山、于右任、沈尹默等历代名家和伟人毛泽东书写的杜甫诗歌墨迹镌刻,堪称一部立体的“杜工部全集”。外孙十分兴奋,用照相机不停地拍摄。“我要把这些诗词拍回去照着写!”外孙的话让我很是欣慰,我们在写有“诗圣千秋”的照壁前留影。据史料记载,杜甫居住草堂期间一共写了240多首诗,其中最著名的有《春夜喜雨》《两个黄鹂鸣翠柳》《赠花卿》《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畔独步寻花系列》等等。为后人留下了无限的精神财富。
走着走着,一座茅草屋出现在眼前。我们终于来到真正意义上的“草堂”。简陋的屋舍,茅草覆顶,竹篱环绕,简朴中透着诗意,这便是杜甫当年的居所。草堂不大,春日的阳光斜斜地洒在竹篱上,将竹影拉得老长。篱边腊梅花开得正好,金黄色的花朵挂满枝头,时有黄色的花瓣随风飘落,像是诗人遗落的诗笺。我蹲下身,拾起一片花瓣,指尖传来蜡染过一样细腻的触感。这腊梅,可是当年杜甫亲手栽下的那一株?
草堂门前游人如织,两条长长的队伍,如诗行向前延伸。屋内有卧室、厨房和书房,但空间狭小,陈设也简单。书房里,一张长条形矮木桌子、几把竹椅、一盏孤灯,却承载了杜甫无数的情思与诗意。我仿佛看见杜甫在这里挑灯夜读那清瘦的身影,时而蹙眉沉思,时而奋笔疾书;听到了他的声声叹息与激昂吟诵。窗外竹影婆娑,沙沙作响,像是在为他的诗句打着节拍。那些流传千古的诗篇,就是在这间简陋的书房里诞生的吧?容不得我细想,耳边传来电喇叭里保安的阵阵催促声:“不要停留,拍了照就走!”
进入草堂参观不足3分钟,似乎与我们千里迢迢,赶飞机、坐地铁、打出租的时间,有点不对称,但杜甫的气息,已经浸入了我们的骨髓里。在这片宁静的天地里,他的诗歌,如同一束束光,照亮了历史的长河,也照亮了我们的心灵。“外公,杜甫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多好的诗来呢?”走出草堂,外孙天真地问我。我想了想,回答道:“因为杜甫爱国爱人民,热爱生活,他善于观察身边的一切,无论是一场春雨、一片落叶,还是百姓的生活,他都能用心去感受,然后用最生动的语言把它们写下来。”外孙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也许诗的种子已悄然在他心田里种下。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离开时,我频频回望,心中满是对这片圣地的眷恋。我听到了穿越千年的诗意回响,也看到了杜工部让“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正从一个又一个满脸喜悦的游客脸上绽放!